最近我在读《易经的智慧》,里面讲“元,亨,利,贞”。元,原始,最开端。比如元气,元旦。做事情开端很重要,慎重开始,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希言童心之家”也是很慎重得开始,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而后佳偶天成。
比如“律动英语”,光一个介绍,我就更了三年。
下面这段文字写于一年半前,孕后期。
孕育一个生命是个完整的过程。现在到了孕后期,肚子越来越大,脚步越来越慢,我的心里有着急,有焦虑。一直想做的律动英语怎么设计?怎么落地?夜里睡不着觉,那就冥想吧。
肚子里面的二豆顶顶我,祂在提醒我,放松点,余生还长,我会和你一起走。
好吧。那就慢慢来,写一个长篇叙事类启蒙教师的修炼。
初相识,喜相逢
我对于英语的兴趣,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初中一年级,我才开始学英语,遇见一位有意思的启蒙老师。范老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微卷的发型,发音清晰,讲课利索有劲儿。所以It’snevertoolatetostart.遇到一位好老师,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神助攻,初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一,从此开启了被各科老师重点培养对象模式。
幸运的是我是当年初中毕业生中,唯一一位考上了国家重点高中。得此殊荣,必要付出代价。高中三年个子没有长高,还长秃了一厘米。对于女生而言,一厘米的身高在普陀大众区域间就会有显著意义。(这几年通过律动放松身心,脊柱拉直,终于又掰回来2厘米)
高中三年英语学习基本也是传统的记忆背诵,语法翻译法。随身携带暴露年龄的记单词小本本,走路背,蹲厕所背,吃饭背,睡前背,睡醒背。高三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诵到书上任何一个小字都被温柔抚摸过。对于语法,自己总结了一大堆各种时态,语态,从句。基本来讲,高中三年,语法知识体系绝对夯实,为今后我换方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发现天分之一是体系化各种零碎信息。
中文写作如果像奇峰异石般的存在,一会儿飚高分一会儿跑题,那么英文写作一直在低谷转悠,背诵无数的句型与单词也无法用英语凸显我思想的深邃。
填报志愿了,两个专业里面选择,英文和法学,都是跟语言和表达相关。最终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英语专业录取。
上岸了,正式训练开启
考上大学就像遇见喜欢的人,浩劫余生,漂洋过海,终见陆地。But好戏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发音问题,第一节语音课上,我操着一口江苏北部的英语口音,被厉害的Leen老师一耳识别。幸运的是Leen老师不离不弃,鼓励和示范为主。遇到一位nice老师是多么的幸福。
从此我每天早起晨练,放学后在外语村继续修炼。历时一年半,到大三的时候,练出一口伦敦音,确实是内可提气,外可装逼的利器。横扫以后的面试和亮相。
单纯记忆法,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入门级。专业学习就开始各种花式学法。
入门了,要继续精进,因为没有退路。
好在当年石大被誉为“最孤独的大学”,东营,黄河的入海口。鸟不拉屎,乌龟不靠岸的地方。也没有别的娱乐,只有学习了。班里学霸也多,毕竟在山东嘛,你懂的。全国高考分数最高的地方。比如党同学谈恋爱的主要形式都是相约一起去图书馆上自习。
班里学霸看一场英语电影,都是逐字逐句理解到位,如果不理解还要往回再拉一下。而不是为了欲望刷个剧情,刷个颜值。
学霸对于考试不是很在意,反而是平时那一本本英语原著,切切实实奠定基本功。基本功是什么?就是那个小时打下的基础。学武之人有闻鸡起舞的习惯,学英文的人也是早课晨读经典,晚课阅读经典。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对每篇文章每个词都细腻得把玩,我跟着老师上课记笔记飞快,paraphrase释义都准备得妥妥的。养成有看到什么都立马转化成英语的思维习惯,比如看到车牌号想到的是英语数字。
我知道这种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习惯,最终会促成一种灵活的思维习惯,也是去我执,放下固见。
丁师说成大智慧的人,有两类人群。一是单纯到直接进入,二是没有固定的视角,不拘泥于任何视角。我想学英文也是这样不断的打通视角,直至放下一切视角。
人生的节点考验我是否真爱学习,大四的时候,面对保研还是外考?Tobeornottobe,这是个问题。
哎,内外矛盾交加。内在失眠,神经性头疼。外在一身穷。妈妈服侍外公,外公资助我上学,舅舅怼我“都大学毕业了,还读什么研究生?”
那些年过年回家,被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毕业了吗?还在上学呐?”周围的人光鲜亮丽得回家过年,而连续两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总是一件紫色和白色相间的毛衣,还是男朋友资助的。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一句话: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他人,不是为了拯救别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的点赞,不是为了外在一切。
只是单纯的喜欢学习,就像我喜欢语言一样,喜欢文字一样。喜欢阅读经典,和书中的人聊天,喜欢去表达,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刚进大四,失眠又来,我已经臣服,准备保研。
9月的某个晚上,空无一人的宿舍,微凉的穿堂风在6楼的寝室里流动,干净的日光灯,一把椅子当桌子,配套一个小板凳,我习惯得拿起书,开始阅读,开始写字。
那个世间安静的晚上,就像一个管道,感觉很通透,很安心,安心到可以听见内心的一个声音:既然你已经习惯了学习,为什么不去拼一把?
哈!拼搏的勇气我从来不缺。
又上岸,奋发图强
老天眷顾我,正如学霸周芸讲“中山大学对每一位心怀理想的人都敞开胸怀,中大不看背景,不问出身”。终于考上了中山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还是排名靠前,有奖学金的那种。你不知道这份一年元奖学金对于当年的我有多么的重要。终于不用为学费愁了,每个月还有补助,解决温饱。
在中山大学的读研时光,我打开眼睛看广州城,有北京路的繁华,有上下九的闹腾,有早茶的悠哉,有老火靓汤的温度,有败火凉茶的苦涩,有康乐园的宁静,有同窗的同行,有导师的精进,有图书馆的苦修。
梦里好多次都回到的中大图书馆,可以借书,有温热的纯净水,有长排的参考书目,馆里还有阳光,还有大树围绕,有一群亦师亦友的同学和老师,读书,研究。
我爱去大学城校区的哈佛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建的喜乐斯图书馆借书。哼呲哼呲得读了一堆语言学英文参考文献,再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时候,答辩老师首先点赞参考文献做得够专业,够全面。理论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反正之后我就可以满嘴跑火车得说英文了,下笔生风地写英文了。
教学,惑起
又到毕业季,在出版社和学校里纠结。出版社做的是牛津树阅读系列的引进与注释。我当时就想等我有了娃,也让娃从这套书开始启蒙。这是后话。
最终选择留在大学,因为我追求那份宁静,那份精进。
工作和学习还是不同的。前三年的工作里面,英语专业的课程我带过大半,从基本的听力,阅读,写作,基础英语到高级别的专业课如口译,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甚至还跨界到商务英语精读,国际贸易实务。齐活。
做老师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还把自己当做一个刚入门的学生,只要你还能放下那份傲慢与恐惧,只要你还有那份勇气和好奇心继续学习。
在一线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隐隐觉得语言的教育不光是听说读写这些浅层的技能训练,否则为什么我们投入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死磕这些浅层技能,效果还不咋地呢?
我跟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你现在使用的方法只能说明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学了10年15年,英语还是这样。
NLP讲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人啊,最难改的还是习性。
我也在亲身体会这种困惑,怎么办?在语言学习理论里面转了一圈又一圈,知道了浸入式教学法,情景交际法,任务教学法,黄金年龄,有用,都有用。可是总是少了点什么?
我知道我在迷宫里面,拼凑一个完整的图谱。
最关键的是我的身心给了强烈的信号,比如失眠顽固,牙疼反复,头疼经常,胃疼常来,脾气也是过山车一样,和男朋友不断的拉锯战,有一次还被学生气哭了……
我学了那么多道理,可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的密码在哪里?智慧的芝麻大门在哪里?
我推开体制外课程的大门。
等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