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ldquo万叶

北京最佳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作者简介

刘美君,卫滨区音乐学科教研员,新乡市文明教师,新乡市教育教学优秀专家。曾获省教师培训机构论文二等奖,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新乡市优质课一等奖。

论文摘要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一至六年级音乐教材每个单元都要设置有欣赏课。所以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应该重视欣赏课,利用现在的教学条件、电教设备等良好的资源,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使每位学生喜爱上音乐欣赏课,从欣赏中享受音乐无穷的魅力与乐趣。要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和挖掘每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激情、朝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木课题的研究,我们努力子求和实践“音乐欣赏课”的合理内容与方式,给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学生心理健康及全面发展搭建“彩虹桥"。

音乐欣赏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学生的发展,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定准学习重点,在解读学生之后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有效聆听的各种方式提高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和欣赏能力。

论文赏析

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课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欣赏教学;有效聆听;学习能力

引言:艺术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专家经过研究也证明,积极的音响和谐、悠扬、柔和的音乐,显然对人的听觉发达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理应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此,我在音乐欣赏课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引导学生用心灵倾听音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好的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在各门艺术中,表达人类心灵中最深邃、最聪明、最不可言传的情感,思维、意念、感觉是音乐之所长。作品和欣赏之间的音乐信息交往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接受外界音响的耳朵,但欣赏音乐却应用整个身心。也就是说,要将自己全部心灵溶于音乐之中才能称之为欣赏。启发学生不仅“听”到音响,而且要“感受”到音乐,所谓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全部思维器官,从耳朵听所接受的音响讯号中,自由的张开想像的翅膀,使自己获得情感的、

理智的、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有个性的,不同的年龄、阅历、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的人对同一音乐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受。至于欣赏中的联想,则更是千差万别。听一支悲哀的旋律,有的人可能想到亲人的死,有的人可能想到旧社会的痛苦和苦难,这是不可能也无需强求一得的。如在高年级欣赏教学中,我曾尝试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了他们的想像,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

二、欣赏教学中的听辨练习

为什么音乐能表现粗扩与柔美,喜悦与悲哀,高亢与低沉,喧闹与宁静,明亮与暗淡、诙谐与肃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浓淡与此又有何种关联:这此都是学生绕有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妨抓住这些话题,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听辩练习,改变一往单一的理论说教,通过感知丰富的音响来帮助学生对音乐、语言诸要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中有意将力度、情绪、节奏、速度、音色对比幅度极大的《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一起放、学生听,再如《欢乐颂》和《哀乐》进行“对比欣赏”,然后,讲解上述音乐手段与表现音乐内容的关系及一些基本乐理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譬如:在讲述音的高低时,找两段《动物狂欢节》中的音乐,《大象》和《袋鼠》,通过对比,学生将会对音乐的高低与音.形象的直接关系有所认识。低音提琴奏出的沉甸甸、慢吞吞的旋律,不正表现了笨拙、迟钝的大象脚步声吗?当两架钢琴同时奏响一串跳音时,又使人联想到活泼行动的小袋鼠形象。

在欣赏俄罗斯民歌尖尔加船夫曲》时,我让学生注意力度的听辨。这首歌曲在力度的处理上非常有代表性:ppp_pp_p_mf_f_ff_f_mf_p_pp_ppp,几乎囊括了人声所能表达的所有力度。丰富的变化能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远近的动态。难怪欣赏后有位同学说:“这首歌曲所描绘的艺术形象真是太生动鲜明了,比列宾的名画《伏尔加纤夫》描绘得更有声有色。”

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要求学生注意听辨各种乐器的音乐和主题音调,因为此曲中每种乐器及其组合所奏出的特定音调均代表了一个角色,如:长笛——小鸟,双簧管——鸭子,单簧管——猫,大管——老爷爷,三支圆号——狼,弦乐四重奏——彼得,木管和小号——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支。通过听辨,可以增强学生对每件西洋乐器音色和表现力的了解,并对音乐的摸拟功能有所认识。

在讲述曲式结构时,也可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来进行听辨。如:单乐段的《卖报歌》;二段体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三段体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回旋体的《到敌人后方去》等。听辨后,学生对不同的曲式特点有了直觉的印象,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曲式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类不同情绪的乐曲进行听辨,如:雄壮的《军队进行曲》;优美的《苗岭的早晨》;悲伤的《红河水》;欢快的《翻身的日子》;诙谐的《跳蚤之歌》,赞颂的《芬兰颂》等等,可帮助学生在听觉上体验各种不同的感情。

为了方便教学,我把以上.种种可供听辨练习的各类乐曲分门别类加以组台辑录,在课堂教学时,按音乐语音诸要素和各项内容分专题进行听辨赏析。如:调式听辨、节奏听辨、音色听辨、主题听辨、体裁听辨,人声的种类及其声部听辨,演唱方法听辨,戏曲唱腔(包括各种流派)听辨......凡此种种,均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育德育于音乐教学中

德育育音乐教学中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说过,我国年前孔夫子就创造过音乐,认为民风俗。莫善于乐,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的,纯洁的音乐会,使他的思维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在音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文明礼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等,这些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的那样:“教孩子好的音乐不只是优美动听的问题,而且是有关民族存亡的问题。”

如在欣赏《欢乐颂》时,当我讲到作曲家,贝多芬以及他在双耳全聋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且在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过程中,充分表现了贝多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同学们更加敬佩他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品格,又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边唱边分析,当讲到王二小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他们被王二小那种勇于牺牲精神所感动,使学生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践踏我们国土,蹂躏我同胞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四、欣赏教学中的“唱”“想”结合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唱主题可以有三种形式:首先是听前唱主题。通过听前唱主题,可以为欣赏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人情、人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其次是在听后唱主题。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对这个音乐作品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此时,再让学生学唱主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个音乐主题的理解。最后是边听边唱主题。对同一个主题多次出现或者是主题旋律比较容易哼唱时,学生可以边听边唱,使学生更有利于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把学生的音乐思维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想象”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目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欣赏非洲音乐时,在听到乐曲中打击声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非洲人的生活场景。然后由学生口头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最后与教师出示的画面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便会理解乐曲中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想象的过程中,还可与线条、图画、颜色相结合。比如,在描述音乐的情绪时,可以用颜色或线条代替。如热烈可用红色表示,活泼可用黄色表示,优美、平静可用蓝色表示等。再如,在表示乐曲的段落和结构分句时,可以用简易的图画来表示。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五、少讲多思——提升学习能力

衡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

1.少讲授——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上,讲的内容太多完全是教师臆想出来的学生需要,讲的太多往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接受吸收。因此,我们要坚持“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在介绍“江南好”时,并没有采用简单的出示“竹笛”的概念,而是通过一段视频的观看,引导学生观看、聆听、寻找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了解“竹笛”等相关知识。在了解“江南好”中音乐特点之“小”轻”和“雅”时老师也没有讲,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细”的基础上自我理解这三个音乐特点的含义。这样的学习是“授之以渔”的学习,教学效果的落脚点不是“教”,而是“学”。

2.多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

欣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直接思考、直接理解、直接消化与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只有让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氛围和环境中,去思考“为什么”,去体验“怎么做”,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感受“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所以,我们希望音乐欣赏课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起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将学习音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音乐素养的提升,成为真正合格的听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2]《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6

[3]中小学音乐教育[M].08

[4]《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王晓蓉主编.科学出版社.

END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wxbz/1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