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英语专业界,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有的参与国家外语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有的是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践行者;有的是某一新专业或学术领域的创建者和倡导者。
他们生于40、50、60、70,他们亲历了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全过程,他们受益于此,回馈于斯。
他们有两个共同的身份:学英语的人,教英语的人。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历久弥醇。对于时下各种迷惘和纷争,多有启示。
本期推荐曲卫国教授“语词细处觅大义:追忆正在逝去的外语细读教学传统”。
曲卫国教授的文风直率犀利。他对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见解也令人耳目一新。的确,教学的方法那样多,学生那样多,那样不同,并没有一种方法比另一种更加高尚,只有适合与否。所以,传统的,未必就该摈弃,传统的,同样值得拥有。
好文摘选
虽然我系统学习外语是从年入读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开始的,但正式把外语作为专业来学习应该要从入大学的年2月算起。我非常幸运,因为我的外语经历与改革开放40年同步。作为学生和老师的我亲身体验、参与了外语教学在这40年改革变化中的风风雨雨和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许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学科在短短40年里会经历如此大的起伏和变化。记得当时入学时,外语本科专业是万人艳羡。那时全国外语水平相当低下,外语学习条件非常差,能会一门外语是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学校,校外几乎没有什么资料和条件。由于十年动乱,国内没有一套让人满意的新教材。许国璋等先生编的教材虽然很受欢迎,改革开放初期好像还没有再版和再印。不过,改革开放使老师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他们利用各种途径为我们准备合适的教材。我们的教材都是油印的。那时国外的教学理论还没有进入国内,外语教学还非常传统,几乎没有什么教学理论。老师上课基本就是拿着课文,一词一句地细细讲解。那时也没有身份意识,好像学习英语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用英语体会。学习外语就是要沉浸其中,很像是老话说的:要学什么像什么。当然,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传统的教学法受到了几乎是摧枯拉朽的冲击。记得第一波冲击浪潮是交际法教学,后来一波又一波,传统的教学法在今天大概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很少有人会去为它辩解了。随着老一代英语教师的淡出,传统教学法在40年后的今天被彻底丢弃了。
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们本应相对冷静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只是由于学问的做法彻底换了,现在的考虑大都需要有理论的框架,而传统的教学法在这些强悍的理论面前基本没有招架之力,因此几乎很少有人会为传统辩护了。这情景很让我想起传统中医的处境。十几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质疑对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的不实攻击,我并不是想为外语教育体制辩护,而是觉得我们让外语教育体制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是由它来承担的指责。我在文中写道:“我并不是说中国外语教育制度不需要批判,毋庸置疑,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有许多弊端,但它没有必要承担不属于它的生活之重。”文章发表后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转载无数。
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罪状就是哑巴英语,学习外语多年居然开不了口。然而这些批判大多脱离了当时的外语环境和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与外界接触甚少的时代,英语用于交际的场合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人学完后除了阅读,基本没有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就是阅读,那个时候也是材料奇缺的。传统教学法的有效实践是很依赖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的,哑巴英语更多是由于没有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造成的。Krasch所谓的subconsciouslevel的exposure实在是决定性的。现在学生的口语或交际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外语学习环境有关。语言能力的提高,包括母语汉语,极少是在课堂里完成的。把账完全算到传统外语教学上是很不公平的。其实在改革开放后,由于语言环境的大大改善,传统教学法在压抑多年之后也是刚刚开始进入正常运作。我便是新时期里传统教学的产物。
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下,去英国的Strathclyde大学读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生。那时留学生少,老师很注意让我们参加他们的各种研讨会。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了一个交际教学法的研讨会。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法其实并不充分了解,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是一些出国学习的中国学生。然而他们脱离了具体语境对传统教学法大肆抨击,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我不懂教学法,但我这个人很有参与意识,所以我导师NigelFabb老师也给了我机会让我胡乱发言。可能那个年代出国留学的学生英语口语确实弱,所以我发完言后,掌声很热烈。有好几位老师提问。他们都会非常客气地夸奖我的英语。有位老师认真地夸完我的英语后,居然毫无根据地判断我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产物。我先是一愣,接着便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我的英语就是你们批判的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我说中国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我们学习语言的大多数人在当时也不是为了交际,实际上也没有交际的机会。我们是想通过学习外语去了解国外的事情。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也是最自然的外语使用了。我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反问提问的老师,阅读难道不是交际?那位老师便不再说什么了。
改革开放40年对外语教学来说,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彻底改变了外语学习和使用的条件和状况,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多样化的语料。这本应为传统教学法提供生机的。遗憾的是,国外的各种思潮如洪水般涌入,传统教学法难以抵挡。我觉得许多对传统外语教学的批判除了无视当时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历史条件和师资实际水平以外,所批判的样本并不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法,而是对传统过于机械的套用和滥用。这些对传统教学法的批判其实并不了解传统教学法的多样性。他们简单地用“语法—翻译”法来概括和一笔勾销中国的外语教学传统,让许多国外学者误以为传统教学法只是讲语法和做翻译练习。其实,传统教学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我是一个传统细读教学的终身受益者。我觉得,这些年最可惜的就是丢失了细读教学传统。我曾多次撰文谈到这个问题,现在的阅读教学技术很复杂、信息也多源,但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