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恰逢著名合成橡胶专家、化学教育家、高分子化学家焦书科先生88周岁华旦,理合务镇党委副书记刘风国代表家乡人民去看望了焦书科先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焦书科先生寿辰的美好祝福,祝愿其健康长寿。
焦书科先生不仅是一位具有深厚学业造诣、深邃思想逻辑及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仁厚的长者。在其家乡理合务镇云亮小学建设之初,无偿捐献10万余元用于学校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求学和执教经历
焦书科,年5月19日生于山东省临邑县焦家楼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学成绩历年优秀,名列前茅。由于家乡地处日军侵占与抗日游击队交战地带,生活艰苦动荡,学业时辍时续,读中学时两年间三易其校,直至年日军投降后才步入较正轨的高中学习。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聆听过老一代化学家亲授的化学类课程,启蒙了对化学的兴趣,树立了用化学改造自然的信心。
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教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高分子化学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受到了系统的学科教育,而且也学会了研究方法。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启发诱导、严谨学风,在他此后长期从教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年10月为支援新建院校,焦书科被调入北京化工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有机工艺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从年起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秘书,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组织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年由北京化工学院承办的全国高分子年会)。此间还兼任中国橡胶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府化工顾问、北京市塑料工程协会理事、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交流教授(年10月至年4月)、英国Bradford大学IRC客座教授(年10月至12月),以及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学院的兼职教授,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高科技专家委员会化学工程部副主任,中国合成橡胶协会理事,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高分子通报》、《合成橡胶工业》和《弹性体》三杂志的副主编,《高分子学报》、《聚合物乳液通讯》、《特种橡胶制品》、《丙烯酸化工》等杂志的编委会委员。
献身教育勤奋著作
从年开始了在北京化工学院的教学生涯,来院后一直为高分子化工、材料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主讲“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学”、“化学化工文献检索”、“高分子化学进展”和“定向聚合原理及进展”等多门课程,已培养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近50名。在教学中一贯坚持“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在教学方法上他既注重基本概念的解析,又重视科学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以科学发展的史话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他告诫学生:对所学课程,切忌死记硬背,要理解基本原理;他向青年教师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们说:焦先生的课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耐人寻味,听他的讲课既能学到科学道理,又能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了弥补“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知识断层问题,年亲自参与并邀请高分子界知名学者在北京化工学院组办了“全国工科院校青年教师高分子化学专题讲座”,向他们介绍了近10年来高分子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就。这次讲座不仅开阔了视野、弥补了专业知识空缺、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也重新启动了教学生机;年在由浙江大学主办、由30多个院校参加的全国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学教材编审会上就高分子化学教学的内容取舍、疑难点分析及习题作业等问题作了讲演,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称赞。-年间还曾受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沧州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和北京化工局所属化工厂的邀请为其培训科技人员,开讲过有关烯烃配位聚合、合成橡胶及丙烯酸酯化工技术等的系列讲座。
高分子化学原属有机化学学科分支,由于学科年轻,科学研究较少,相关工业刚刚起步,在当时可供参考的资料缺乏。有鉴于此,从50年代末就以很大的精力倾注于编撰、翻译专业教材和图书资料。年为北京化工学院首届塑料、橡胶和纤维专业开设了高分子化学课并编写了教材,该教材于年由化工部组织的全国工科院校统编教材会选定为教材初稿,以此为基础修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于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成为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工专业第一部统编教材。以后陆续主编并出版了《聚合物化学导论》(年9月出版)、《高分子化学》(化学纤维专业试用教材,年1月出版),《高分子化学》(参编,化工系统统用教材,年12月出版)和《高分子化学习题与解答》(年5月出版)等教材,合编了《顺丁橡胶生产》(年9月出版)、《共聚合原理》(年4月出版)、《配位聚合》(年5月出版)、《合成橡胶工业手册》(年12月出版)和《丙烯酸酯橡胶》(年5月出版)等13部教材及科技参考图书、手册和辞典,由他任高分子材料分支副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也于年出版发行;他主译的《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原理》等12部专著也于此间陆续出版。退休后的8年间仍以旺盛的精力编著了《烯烃配位聚合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橡胶化学与物理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等5本专著。本人一直遵循傅鹰老师告诫的“编写教材,一不要为名,二不是逐利,唯为教学和他人参考之用”格言,将一生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后来人,至今他虽年已古稀,仍在勤奋工作,笔耕不止。
研究领域和发表论文
研究领域:(1)α-烯烃、二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均聚与共聚;(2)烯类单体乳液共聚工艺与工程;(3)功能高分子材料。在上述领域承担并完成国家、部委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家、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中国化学会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项,论文创新奖1项,通过部委级鉴定成果8项。
此外,还曾获北京市首届科技大会、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依乎天理∣天人合德长按,识别中科白癜风医院健康庆双节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