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的止痛奇方,一切疼痛一试就灵,告别腰

上面久怡健康免费   验案一:痹证

  王某,女,70岁。颈背部疼痛半月余。年7月3日初诊。半月前,患者晨起时感到左侧颈部肌肉疼痛,当时认为是落枕,贴止痛膏无效,疼痛逐渐发展至背部,逐日加重,不能转侧,不能伸臂,夜间疼痛尤重。医院未查出器质性病变,按软组织损伤治疗,服不少药物,颈痛稍轻,背痛无改善,非常痛苦。

  诊见:颈部疼痛强硬不适,背痛较重,左侧尤甚,痛重时心烦、焦虑,不时出虚汗,无口苦咽干,纳差,睡眠差,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暗,舌苔薄黄,脉细涩。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津血亏虚,经输不利挟瘀。治宜柔筋缓急,升津疏经,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45g,葛根30g,3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疼痛明显减轻,伸臂也不太痛了,诉颈痛甚时连及头部也痛。上方加川芎30g。患者继服4服,诸症消失。

  按:该案患者既有太阳经输不利,又有太阴津血亏虚,还有阳明微热之侯,其颈背部疼痛异常,显系津伤血虚,筋脉失养所致,故以较大剂量之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筋缓急止痛。葛根有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之功,《本经》谓其“主……诸痹,起阴气”,加之以升阳生津解肌,加强缓解经脉拘急之力。方虽小,但方证相应,疗效明显。二诊加川芎意在加强活血行气通痹止痛之力,《本经》谓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以活血、行气、祛风为功,以通为用,所治之证,总以疼痛为主,不论寒、热、气滞血瘀,血虚挟瘀所致之疼痛,用之皆可加强疗效。

  验案二:腰痛

  胡某,女,23岁。右侧腰部剧痛3天。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怀孕8个月,因胎位不正,久行膝胸卧位操效果不好而情志郁闷,3天前晨起做操,膝刚着床趴下时,突感右侧腰部疼痛,并逐渐加剧,痛重时恶心呕吐。在某乡卫生院做彩超示:右侧肾盂积水,予以输液治疗无效,求治。

  诊见:痛苦病容,阵发性右侧腰部剧痛,口干不苦,心烦,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淡嫩,舌苔黄腻水滑,脉弦细滑。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厥阴合病,肝脾失调,血虚水盛。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炙甘草、茯苓各30g,白术18g。2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腰痛程度减轻,恶心呕吐消失,仍日痛多次。上方将白芍、炙甘草各加至45g,服后症状逐日减轻,又服6服,诸症消失。

  按:该案患者因怀孕而阴血不足,水饮内盛,饮阻气机,又加之情志拂郁不舒,气机郁结,诸因致使气血阻滞腰部经脉,筋脉失濡,挛急疼痛,因患者为孕妇,如不尽快止痛,久则易伤胎气,所以,当务之急是柔筋缓急,解痉止痛。故以大剂芍药甘草汤养血敛阴,补中缓急。加茯苓以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伐肾邪”(《本草纲目》引《别录》)。加白术以补脾益气,“主风寒湿痹……痉”(《本经》),“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本草纲目》引《别录》),方证、药症相应,投之即效。二诊加重白芍、炙甘草之量,主要在于加强其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

  体会

  笔者辨治急性痛证时,常据证以芍药甘草汤化裁,但笔者体会,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炙甘草二者的药量,须照原方所定之1:1的比例配伍方可疗效明显。按此比例,炙甘草的用量较大,能起到尽快止痛的效应,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图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小编每天为大家做健康生活助手,时刻提醒大家!身体健康才是革命本钱!希望大家帮助小编多多支持小编---分享--转发---点赞是帮助小编也是帮助大家!带给身边的人更多的健康!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1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