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周瑜则夺取南郡,然而南郡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荆南四郡:只有得到南郡才能实现隆中对的“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只有得到南郡才能西进夺取益州,于是刘备向孙权提出借用南郡。那么东吴群臣对此的立场是什么?孙权的态度呢?
周瑜的立场: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三国志
周瑜认为,刘备是一代枭雄,又有关羽、张飞等名将跟随,一定不会屈居人下,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刘备留在吴地,给他建造宫室,送他很多美女古玩,让他沉浸在享乐之中,再把关羽和张飞分开,以刘备威胁他们,让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带着他们去打仗,一定可以成就霸业。假如借给刘备土地,让三人得以相聚,一起在疆场征战,就像蛟龙得到云雨一样,终究不是池中之物。
鲁肃的立场: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汉晋春秋
鲁肃早在隆中对问世的八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了拟夺取荆州成就帝业的“塌上策”: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此时却提出了与周瑜截然不同的建议:借给刘备南郡。咋一看,这的确匪夷所思,借给刘备南郡不是和“竟长江所极”自相矛盾么?是什么原因,让鲁肃不惜放弃塌上策,也要借给刘备南郡?
原来此时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荆州的南阳、襄阳等地依然被曹操占据,刘备已经夺取荆南四郡,除非动用武力与刘备争夺荆南,塌上策一时半会已经难以实现。曹操虽然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但是损失的大多是荆州水军,并未元气大伤,基本上统一北方的曹操实力已经远远强于塌上策提出之时与袁绍对峙官渡的曹操。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只有刘备孙权戮力同心,才能够抵御曹操,孙刘唇亡齿寒,一旦反目成仇,只会便宜了曹操。况且借给刘备南郡,那么直接面对曹操锋芒的就从孙权变成了刘备,可以大大减轻孙权的压力,能够为孙权的发展争取时间。
周瑜与鲁肃谁对谁错?
应该说,周瑜和曹操是“英雄所见略同”,一个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一个说刘备是“枭雄之姿”。他敏锐的指出让野心勃勃的刘备得到南郡,无异于放虎归山。客观来说,从后来局势的发展来看,周瑜的分析并没有错。得到南郡以后,以此为资本,刘备集团的势力迅速膨胀,先后夺取两川、汉中、东三郡等地,甚至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逼得曹操险些要迁都,然而周瑜的想法只是理想状态,并不现实,事实上根本无法实现。
首先周瑜说要把刘备留在吴地,刘备难道不清楚一旦留在吴地就是羊入虎口?即使孙权要邀请刘备入吴,他也会找理由推迟的。更何况当时刘备与孙权是同盟关系,又与其妹结为连理,孙权若强行劫持刘备,难道不会被天下人所耻笑么?即使孙权成功扣押刘备,刘备也不会沉浸在享乐之中,而是时刻想着如何脱身。当初曹操待刘备不可谓不薄,刘备还是一有机会就脱离曹操,孙权又如何保证刘备会被美色蒙蔽?
关羽、张飞也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起兵讨伐孙权,所谓威胁关羽、张飞为之效力就是个笑话。曹操依然雄踞北方,这时候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再打起来,也就离灭亡不远了。退一步说,即使计划成功,刘备被挟持,关羽、张飞被迫效力,孙权真的能够独自对抗曹操么?更何况挟持盟友会被天下人耻笑,又有谁会真心为孙权效力么?刘备也不是傻子,一旦脱身,孙权与刘备必将势不两立,这样一来,对于孙权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在战术上,鲁肃不如周瑜,但是在战略上,周瑜还是比不上鲁肃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