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国庆结束,真正的秋招大战开始了。
那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求职,这个一直很重要,但鲜有学校系统的,实操性的落地讲解。
从今天开始,将会分三期,重点讲讲关于秋招求职比较关键的三个环节。
第一关:简历
第二关:看懂要求,读懂需求
第三关:面试
写简历还不简单,找个模板套一下不就行了吗?
但如果想要简历过关呢,套一下就可以了吗?
简历,越来越重要了。
背景
随着在线招聘的普及,尤其是对于校园招聘这种短时间内大量简历的处理工作,让校园招聘与传统的社会招聘有着难度量级的差异。如果说社会招聘是我们日常上网购物,那么,校园招聘则相当于或双11了。
基于这样的场景,如何在高并发,海量产品信息(学生简历)快速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呢?无疑就是通过系统进行,那么简单吗?
搜索的核心是什么呢?
懂得搜索的人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熟悉的,可能会陷入信息的汪洋中,不知如何是好。而搜索,对于未来的人才,是快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如果招聘通过关键词来筛选简历,
那么,试想一下:
自己的简历中,又有多少与要求有关的关键词呢?
你的简历会呈现在搜索结果页的什么位置?
线上求职的对手是全国甚至全球的毕业生,你的优秀多少分?
没有关键词优势,似不似就无计可施了呢?
没有学校专业等优势,如何曲线救国呢
(只有知道求职的重点,才能更有效的准备)
毕业论文有点类似将一个大学生逼到了个人能力的极限,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
为了更容易理解求职这件事情,我们就用我们毕业季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内容——论文,来类别求职这件事情。
其实论文在毕业的时候,能够获得充分指导的学生也是比较少的,更多还是需要自己的摸索和试错。其实,对于求职而言,也类似。因为论文还有老师或学长学姐做过,但求职可以寻求的帮助就会少了许多。
根据百度百科定义,论文是这样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百度百科如果写论文比作求职,
那么简历可能可能只是一个摘要。
摘要
简历
摘要的撰写简单吗?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一来需要中英文,二来需要对论文提纲挈领的呈现,三来还有文章的亮点呈现。
那么,这里有个很简单问题,写论文是先写摘要还是先写正文呢?
答案其实应该是先有论题,开题没成功,写得再多也白搭。
思考题,如果论文的摘要相当于简历,那么,论题相当于什么呢?
我们还是回到核心——摘要。摘要的撰写其实有点类似文章的中心思想了,我们都知道一般好的文章具有很有意思的结构。每个子标题是对应段落的概括,每个段落的首句或末尾句子是段落的概括等。
因此,一篇论文的摘要往往是对整个论文精华的浓缩呈现,并用了行话和人话进行了适度的包装,既可以让专业人看出专业知识和能力,又可以让外人了解其课题价值。当然,论能力的体现,理工科目的课题项目或产品,艺术类院系的作品,远比社科类又长又繁琐的长篇大论来得直观一些。
近些年,教育部也在推行一些改革和尝试,比如本科是不是所有都需要写论文呢?比如师范类论文写得好和课程讲的好,哪一个更重要一些,更能反映其真正的能力?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计算机可以通过代码来验证,那么人文社科如何通过来检验4年甚至7年的大学成果呢?
如果学校没有要求,但社会确实这么要求的,尤其是大多人要面临的未来职场。如果一直拒绝与社会对话,那么可想而知,势必与社会脱节越发严重。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很多知识已经与社会相差5年甚至不止,如果还不去拥抱先进的东西,试想一下,我们大学深造结束后,可以做什么?
比如典型当汽车告别传统的燃烧向新能源(主要以电动为代表),我们的车辆、机械工程依旧是招生就业的大口子,但一旦电气化开始,对于软件的需求会多于硬件。只是,实际的差距比较大。
代表的就是,也是企业愿意为你埋单的关键因素。当然,最应景的是,是你最可能通过面试的关键。
论题
需求与要求分析
既然摘要是对论文的概括,那么,谁又是对摘要的概括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论题。也就是我们论文的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如果文章只是因循守旧的话,那么进步和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论文有个开题报告呢?当时我读书觉得是形式主义,如今再看,其实意义很大。开题报告有点类似企业做产品开发时候的Demo,有点类似一个小产品测试,是不是有足够的文献内容支持,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时间来完成等。
通过一个开题报告,作者本身可以了解这个论题背后的东西,从而决定要继续还是换论题。
因为论题的决定,意味着论文的结构,需要查找的文献,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等一系列的资源的配置。如果我们仔细看,哪怕一个导师带的学生,论文的题目也不是一样的,需要具有差异性。
那么,看看我们的简历,有多少差异在里面?
论文查重是20%,如果简历也有个查重的话,你的重复率和别人又有多少呢?
当然,在新的方面,也会分2种,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多数情况我们采用的是渐进式,比如改一些限制性条件,改一些情境,但大体逻辑框架并不变。另外一种方式是颠覆式的,这样的方式比较少,一来我们不是很鼓励,二来这样需要导师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三来这样的失败风险太高。
我自己是学化学出来的,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发现恰恰是预设的实验没有成功,反而有了新的东西发现。比起预设的成功,其实探索和想象力可能更加重要一些。
因为真的进入企业之后,你会发现哪怕最牛逼的管理方法也没有完全适用。用我们化学做实验的思路就是,化学理论在科学,但需要具备理想的化学实验条件成本太高昂了。
因此,企业实际的一定不是教材中复现,而是实际的反应,有着想象不到的副产物。有时候,副产物恰恰会成为企业未来增长的第二曲线。
(参考3M公司、谷歌等公司的20%非工作时间)
当然,这个情况目前在国内会比较难,因为我们可能更喜欢的是工业时代的管理方法,用8小时甚至,等将人物化的方式来管理。但对于创意型人才和产业,更需要的是如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尝试。大脑的天马行空来自于它打盹的时候。
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是很难发现问题的,除非当机器坏掉的时候。
如果找到自己的需求,理解企业的要求,这个需要自己早一点探索,因为正如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样,简历,它是你大学人生的精华浓缩,而不是2年废寝忘食的文字堆砌。
早一点了解未来的需求,早一点开始打地基。
正文
面试
关于面试会在最后一讲详细说明,这里简单提一下。面试就是对自己知识的显性呈现,也是自我检测的角斗场。正如只有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的word水平、excel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实验水平等是那么的不堪,也更加知道原来为了做成一件事,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内容,但看着自己增删五六七八次后,那些红色的修改痕迹越来越少,最终获得导师认可定稿的欣喜也是无人可以理解的。
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其实求职如此,哪怕是形影不离的朋友,未来工作也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最大的魅力,恰恰是哪怕DNA一模一样,但最后爱好喜欢的也不定一样。环境对人影响,选择对我们的影响。
那么,求职,则可能是漫漫人生路一个很大的选择,在这里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可能只有个一个词适合与否。只是,是不是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老师,不在家长,也不在企业,而是在我们自己心里。
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简历怎么写呢?
明确求职目标:
根据目标要求来呈现自己对应的内容
选择目标职业:
了解你可能想做的,然后等
确定求职岗位:
通过信息整合分析,采取或者
如何更好的分析需求,明确要求,下期我们具体谈。
也欢迎秋招的同学加入这个社群,,留下你的秋招困惑。
欢迎21届甚至22届大学生入群,提出你的求职困惑,一起交流。
夏and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