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设计趋势研究是基于未来而不是现状的研究,设计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一系列调研和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掌握前瞻性的信息,为用户去设计。就此我们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
他和他的团队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审美特征的研究为基础,分析近未来的消费趋势,帮助海外企业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品牌与设计定位,同时也帮助本土企业了解最新的全球流行趋势,找到更加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在中国愈来愈意识到设计及其前瞻性的趋势研究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性的今天,他们早已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6月15日,傅炯将作为特邀嘉宾,在《装饰》第二届学术年会上发言。)
傅炯
初春的上海交大,校园里已然绿意葱茏,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一派欣然而渐暖的气象。我们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傅炯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他是设计教育家张福昌教授的第三届研究生,随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至今。他的经历本身就非常多元,工业设计专业的他,从本科开始,就对消费者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社会学和设计之间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是专注于设计趋势的设计研究团队,他们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审美特征为基础,分析近未来的消费趋势,帮助海外企业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品牌与设计定位,同时也帮助本土企业把握最新的全球流行趋势,找到更加国际化的设计语言。他们创办了两个国际流行趋势会议,为50余家国内外企业提供过色彩与流行趋势培训,客户横跨汽车、家电、IT、新材料和房地产等行业。他们的核心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与审美特征研究、色彩和流行趋势与品牌和设计定位。
做了如此多的工作,我们以为傅炯的设计趋势研究所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但目前其实只有几个全职老师。傅炯说这得益于上海交大的平台支持。上海交大有着产业报国的传统,所以研究所的老师专攻科研项目,一批批的研究生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中心逐渐形成了核心的战斗力。这些老师和学生的背景也是交叉的,研究也非常多元化。这或许也是综合性大学的设计专业在近年来的优势所在。
1
设计提升中国品牌
在西方发达市场已经被广泛应用的设计趋势研究,在我国仍然是新鲜事物。所以在中国,设计趋势研究的客户大都以海外企业为主。“虽然少数国企也开始尝试,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知设计趋势为何物。”傅炯感慨地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消费品制造大国,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催生基于设计创新的高端品牌,消费者也没有把中国品牌、中国产品与创新和优良工艺联系起来。”他希望通过他的研究,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产品研发力与消费者吸引力,抓住全球流行趋势,把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与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相结合,产生可以被全球共享的新式设计语言,从而站在产业链的顶端。
年,上海交大设计趋势研究所与法国设计趋势研究机构Style-Vision联合创办了InsightShanghai上海国际设计趋势高峰论坛,对比研究中外的生活形态与审美变化,讨论设计语言的流行趋势。这个会议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企业每年参与。年,研究所还为汽车行业创办了CMFShanghai上海国际汽车CMF(Colour、Material、Finishing)设计高峰论坛,专门研讨最新的汽车设计语言和CMF解决方案。(图1-3)
1-3.设计趋势高峰论坛现场
与此同时,傅炯也希望可以帮助中外企业了解到升级中的中国消费者。20世纪末,中国社会开始分化,群体间差异极大,群体内差异极小,设计师要为不同的消费者进行设计,要去研究他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特征。设计趋势研究工具和数据库可以帮助他们做更加精准的设计。
年,设计趋势研究所受邀CNCSCOLOR(中国的色彩标准)建立色彩系统和培训体系。傅炯团队开展的研究,解决了包括逻辑顺序等在内的很多问题。“色彩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最开始是光和色的物理问题,但你看到这个颜色则是生理问题,又会产生心理感受,之后还有设计和营销。因此色彩非常跨学科,而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它的表达、术语等有时是矛盾的,或者是不协调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把这些不协调的东西处理掉。我们小小的团队,能量还蛮大的。”傅炯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从年开始,色彩培训涉及纺织面料领域、汽车行业等,已经有70多家车企接受过傅炯团队的培训,还接受了有关消费者分析的培训。傅炯说,这些专业的设计趋势研究使得甲乙方的关系颠倒了,成了乙方在上面讲课,甲方在下面听课。从企划、研发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情报,帮助企业去做判断。对于刚刚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中国而言,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设计趋势研究的价值。(图4—6)
4-6.举办色彩培训现场
设计趋势研究是基于未来而不是现状的研究,这是傅炯团队与一般调研公司的根本性区别。设计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前瞻性的信息,为用户去设计。中国在过去40年锻炼出来的加工能力、制造能力,很多都是针对外贸的,它需要转化成内贸的,不仅仅是制造一环,而是包括从产品企划到产品开发、设计,再到流通、制造,然后到未来的回收等环节。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制造之前的大量工作都亟待提升,而不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