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办赛是近年来国内赛事组委会经常使用的“口号”,强调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应崇尚节俭、厉行节约。该提法较早出现在金汕[1]、田雨普[2]等对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筹办理念的讨论中,认为日益超大规模化的奥运会使东道主国家或城市承担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希望通过提倡节俭减少“奥运泡沫”。年6月19日审计署发布的《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3]显示,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出现项目计划性不强、预算标准偏高、使用效益差等问题。在“后奥运”时代,我国各个行政事业领域围绕“晋升锦标赛”[4]出现了政绩突击化和形式主义倾向[5],而在体育事业领域,成功举办一场大型体育赛事能为城市甚至整个省份带来较大政治影响[6],这使得部分大型体育赛事成为新的政绩工程,导致在筹办工作中出现贪大求全、追求排场与规模的风气。
转变这种风气最大的动力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思想。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内参》上做出批示,“要求各政府部门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杜绝‘中国式剩宴’绝非小事,它是实干兴邦的具体步骤,更是共圆‘中国梦’的信念之基”[7]。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上述精神被总结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开创赛会新风的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教育、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其中,“开创赛会新风”被迅速贯彻落实到各类赛事筹办中。随着在实践层面的大力推进,“节俭办省运”“节俭办全运”“节俭办冬奥”等成为各赛事组委会的惯常表达,也成为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诸多学者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运营与管理研究中,或多或少涉及节俭的概念、原则与内容,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论溯源。例如:王成[8]、王润斌等[9]认为,节俭办赛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可持续性改革新主张的中国表达;方志[10]认为,节俭办赛是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办赛模式转型重塑的理论基石;宋继新等[11]、邵源等[12]认为,节俭办赛是我国体育事业全民化、社会化和民生化趋向的产物。节俭办赛的核心问题是赛事资源管理。王龙鹏[13]将赛事资源界定为“体育赛事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及条件”,包括赛事权益资源、人力资源、传媒资源、资本资源、场馆资源及信息资源等。陈元欣等[14-15]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赛后运营等出发,指出应前置场馆运营规划、注重长效利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李雷[16]建议,体育商业赛事组织应重视正式员工的可持续转化,形成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些学者[17-20]还对赛事信息资源、安保资源、品牌资源管理等进行研究。从总体看,上述代表性成果给出了某种程度上的阐释,但对于节俭办赛和赛事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节俭办赛这一实践理念重新认识,仍需进一步探讨。例如,若节俭办赛是奥林匹克运动改革新主张的延续,则奥林匹克改革又源于何种思想?甚至可以追问,人类社会中包括经济商会、政治会晤、体育赛会、文艺演出等在内的大型活动都应厉行节俭的理论渊源为何?总体而言,我国倡导的节俭办赛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但在管理方法与具体操作上尚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可持续理念的内涵,仍需进行操作性、执行性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追溯节俭办赛的理论渊源,分析其在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研究议题中所拥有的“空间”及所处的“位置”,揭示其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年东京奥运会可持续管理实践为个案,对其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与执行措施等文本进行梳理,总结其资源管理的目标愿景、组织安排、原则方法、执行内容以及运作方式等,进而分析我国节俭办赛理念的认识误区与规整途径。2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管理理念的演进2.1理念生成20世纪中后期,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人类反而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增长就是发展”这一模式受到质疑,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作为相对宽泛的概念化术语,开始出现在国际场景下的话语建构中,成为不同社会情境讨论中频繁使用的关键词,表达对单一注重经济增长的反思[21]。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委员会报告》[22]指出,人类必须在社会各个方面采纳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满足当前需求的发展,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热点议题,并迅速被引入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中。例如:May[23]批评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Lenskyj[24]、Searle[25]总结了年悉尼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相关企业“先破坏、再治理”的场地建设策略,建议悉尼奥组委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2.2可持续办赛的内涵随着理念走向成熟,以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世界体育治理体系将“可持续”正式纳入全球体育政策框架[26]。年,联合国借鉴可持续理论设计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作为—年全球发展战略框架,并在《变革我们的世界: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ourworld:the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7]第37条提出:“体育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认识到,体育在促进容忍和尊重方面对实现发展与和平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并对赋予妇女和青年、个人和社区权力以及保健、教育和社会包容等目标作出了贡献。”为了回应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年12月,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议程》(OlympicAgenda)中提出,“将可持续性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所有方面,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日常运作”。作为全球最为卓越的大型体育赛事,奥运会在资源管理方面采纳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并予以执行。年,国际奥委会以“常驻观察员”的身份发布《体育对联合国后年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国际奥委会的立场》[28],总结了体育运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持。年12月,国际奥委会发布《可持续发展战略》(IOCSustainableStrategy),将可持续性提升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工作原则”,支持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9]。随着国际奥委会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其他国际体育组织也将之视为办赛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办赛主要指以永续经营为目标,通过对赛事资源进行有效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化操作,以保证所有资源实现最佳利用效率,使体育赛事成为可负担、有收益且可持续的大型活动;通过资源整体统筹和任务分解,将可持续理念贯穿包括组织机构、政策制度、执行主体及具体措施等环节在内的整个赛事生命周期,并予以落实。3年东京奥运会资源可持续管理实践年9月7日,日本东京获得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承办之初,日本政府和东京政府就承诺,将全面实施赛事资源管理可持续化,打造全球可持续模范城市。东京奥组委作为赛事资源管理负责方,宣布将以七国集团签署的《G7物质循环利用框架》(G7ToyamaFrameworkonMaterialCycles)为依据,制定资源可持续管理方案,减少办赛期间的自然资源消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3.1管理目标
年东京奥运会的整体愿景是“一起携手,让我们的星球变得更美好”(Bebetter,together,fortheplanetandthepeople),坚持经济性(economical)、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与生态主义(ecological)原则,强调“实现个人最佳”(achievingpersonalbest)、“多样性中的团结”(unityindiversity)和“连接未来”(connectingtotomorrow)等宗旨,给出应对全球可持续性挑战的具体行动,展示体育所具有的“改变世界的力量”。经过多方论证,东京奥组委确定了5个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是“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资源管理”(resourcemanagement)、“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naturalenvironmentandbiodiversity)、“审议人权、劳工和公平商业行为”(considerationofhumanrights,labourandfairbusinesspractices)、“参与、合作与传播”(involvement,cooperation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