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85分点评莫言的议论文慈善之我见

最早接触莫言老师的这篇议论文,竟然是从一个书法长卷开始的。那个书法作品太长了,要横着手机看,拉,拉,拉,越拉越长,不禁好奇,究竟有多长?于是查原文,来字,将近《千字文》了,真是大手笔。

莫言书法长卷《慈善之我见》

记得莫言写过一篇雄文,叫作《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写过一首超长诗歌《饺子歌》。联系起来看,莫言对“长”情有独钟啊。小说要长,诗歌要长,书法作品也要长。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这篇年10月26日完成的论述慈善的议论文——《慈善之我见》,看看能不能得高考满分?

“慈与善,是两个意义相近但又各自独立的涵义极为丰富的哲学概念,要把这两个概念彻底搞清楚并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非我所能也。”

上升到哲学的概念,立意规格一起头就高。然后谦虚一把,以退为进。

莫言做慈善事业

“做为一个词被普遍使用着的‘慈善’,其基本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互助,而慈善事业则是人们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毫无疑问,慈善行为中包含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但慈善行为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自愿,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组织机构或团体亦或个人拥有强迫一个公民将其合法拥有的个人财产无偿地捐赠给任何社会机构或他人的权力。因为慈善行为的自愿特点,使其成为一个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尽管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抱有各种各样的主观目的,但都具有共同的客观效果,那就是有利于他人与社会。”

有错别字,扣一分,“做为”应当为“作为”。此段论述了慈善与慈善事业的不同,慈善是人人都应该有的,但慈善事业不一样,它的功能是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本质是道德行为,前提是自愿,目标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这段议论体现了莫言的法治思维,驳斥了社会上常见的对慈善事业的误解:以为有钱人不做慈善事业就不好,不道德。

这种法治思想为作文加分不少。

莫言近照

“现实生活中确有极少数人捐了一点财物便进行夸张的哗众取宠的宣传而引起群众的反感,但更多的慈善者是低调地进行着自己的慈善行动并为他人带来福祉且影响着社会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实,即使那些因过度张扬引起反感的行慈善者,其行为的利他性质也并未改变,但他在付出财物时换来了名声因之就使他的善行的质量打了折扣。”

这部分论述了慈善事业的动机问题。虽然有的人动机不纯,但不影响慈善的利他的本质,影响的反而是做慈善者自身的名声。这段针对的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非常联系实际,视角高远,无论动机怎样,慈善都值得鼓励。

莫言倡导慈善的书法

“古人云: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说的就是以善沽名施恩图报的事。但在当下垃圾信息、八卦新闻、谵言妄语充斥网络的舆论环境中,宣传慈善、倡导善行鼓励人心向善,应该是有利于社会和谐、人心安定的好事。好善者以身说善,唤起大家的善念,也是顺应潮流的好事。

俗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人宣传慈善,就是要让好事传万里,并影响世道人心。”这里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矛盾问题:做了好事,该不该留名?留了,说明动机不纯,不留,又没人知道。这确实非常棘手。莫言曾经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开始坚守不留名、不宣传之道,后来醒悟过来了:不宣传,不利于带动社会向善的风气。于是,他也开始宣传了,公布了。莫言认为,这是针对当下混乱的舆论环境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有矫枉的意味。

莫言书法:与人为善

“其实,真正的慈善源于恻隐之心,是内心的需求。当你以个人的努力帮助他人解决了困难,解除了痛苦或实现了愿望或改变了命运时,你会感到自我的价值得到了认证,自我的尊严得到了确立,自己的品质得到了认可,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

这段阐述慈善的本质问题。只有从内心确信上理解了慈善的本质,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目的是要建立强大的内心道德,摒弃浮杂的错误动机。

“古人云:善有善报。从表面上看,此说并不尽然,窃以为所谓善报,至高至大者,莫过于行善者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善行都是得到了善报的古人之言确矣。”

这里又解决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为什么好人命不长,坏人可以横行千里?恶不一定有恶报,善也经常没有好报?莫言直指内心,这不是外在的物质的利益问题,是内心的满足。应该更进一步,是内心的安详。

莫言参与慈善事业

“人生在世,无一不依赖于群体,而群体的和谐与稳定,是建立在群体成员间的互助友爱基础上的。团结源于此,力量亦源于此。因之,让慈善之光照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人都成为行慈善者,让人人都感受到慈光善晖的温暖,使我们的社会少一点暴戾,多一些祥和,将是我们共同的祈愿。”

本段阐述慈善的必要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必须互助友爱,这是人类前进的力量。并且发出了号召,充满了正能量,具有改善社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莫言也不忘正反两方面相论证,批评不良现象。

“我是慈善行列里的一名新兵,愿在前辈们榜样感召下,为爱奔跑,为善呐喊,以赤诚之心,尽微薄之力,期使慈善蔚然成风。”

这是最后一段,莫言联系了自身实际,表达了做慈善的决心,鼓励了前辈,也暗中激励了社会,主题突出,中心鲜明。

文章唯一的不足,是事例太少。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数据不多,影响了说服力,这可能是跟莫言担心引起社会舆论的误读有关吧。人言可畏,一涉及到具体人物就容易惹麻烦。这也是当下的通病,情有可原,但罪无可恕,只能打85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1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