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我国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以学定教”视域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时代特征,挖掘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探究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打造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以“以学定教”的课改视域为突破口,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以学定教”的意义、特点及其课程变革(一)“以学定教”的作用以及意义

“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接下来的教学策略。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应当提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习资源,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以获得教学收益。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是教师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学习经历、身心发展、个性特点等诸多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发现他们在现阶段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主要体现在“因生制宜”上,强调把遵循学情作为开创课堂教学局面的前提条件,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以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优势。

(二)“以学定教”的课程特点分析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学定教更加契合时代发展趋势,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视为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以学定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课程特点。第一,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下一步教学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推进教学工作。从而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在法治思想的熏陶下,树立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适当拓展教学范围,比如,开展消防安全知识、交通规则知识等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念。第二,在充分尊重小学生日常生活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定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在“以学定教”视域下,引导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不道德现象,或引用与法治相关的案例讲解法治的本质。

(三)基于“以学定教”的课程变革

运用“以学定教”理念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积极响应依法治国战略、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和法律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所以,务必“从娃娃抓起”,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坚决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并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德育教育中,以推动学校德育教育持续改革,与世界德育教育接轨。

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主要按照“总结知识点—技能引领—案例分析”的流程进行教学。其中,“案例分析”引用了大量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更直观的形式学习道德法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在“以学定教”视域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始终贯穿“教学合一”的原则,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结合相关案例,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倾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紧迫性,千方百计采用各种变革举措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部分学校组织开展了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故事演讲等活动。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组织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如积极开展法治知识主题班会等。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小学教师越发重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工作,新教材也进一步拓展了相关内容,多举并行,法治建设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但是,尽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却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到位

许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并未完全落实《青少年法治大纲》。调查显示,不少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也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部分教师并没有全面深入地阅读教材,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概念讲解模糊,无法从本质上讲解知识内容的问题。因而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质量的前提。然而,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跟着课堂转”,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组织趣味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

(三)教学反馈评价实效不高

与其他科目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后任务十分轻松。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却忽视其重要性,不愿意花额外的时间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所谓的“主科”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堂作业的反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学生的作业反馈直接影响着这一门科目的开展与质量提升。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难以进行量化考核,这给教学考察工作造成了阻碍。再加上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完善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考核工作陷入窘境。为此,家长与教师均应转变教学理念,聚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品行,提高法治意识,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发挥实效。

三、基于“以学定教”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变革(一)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师资队伍能力

“以学定教”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由教师的指导水平所决定。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首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旧的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因此,教师需要改革以往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培养其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接受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要在阅读教材、教材学习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认真阅读教材,挖掘其中的精髓;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拓展课堂教学范围。在“以学定教”视域下,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优势,准确把握教学任务,突出与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打造高质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最后,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1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