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苦找十次不如咨询一次!
!
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旨在孤立地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而与其他学科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协调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整合学科体系,设立拓展课程,这对保证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教协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整合课程;课程拓展;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强调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改革,推进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整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国家实行的这些医学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医学类专业教育中,基础医学教学是开展医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其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1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基础医学学科分类科目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这种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大都存在教学内容局限和过于繁琐,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学科中的缺点。但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界限分明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难以把问题阐述透彻,必然会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存在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1-2]。国外医学教育多以长学制为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临床技能大幅提高[3]。但在我国现有医学教育模式下,要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基础医学教育中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
1.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上述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致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孤立地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对于相关知识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1.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由于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面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临床案例,造成基础与临床的脱节[4]。
1.4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基础医学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个部分课程。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大部分实验课程仍然只是按每个学科的要求设置,强调每个学科的完整性,缺乏综合性、开放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不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学生能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的少,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学习内容与现代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脱节,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5]。
2对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由于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教学应当要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服务。所以,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认为,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变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块
由于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内容重复、相互脱节等现象,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提出了“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初步方案”并逐步实施。该方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开展整合式和模块化的系统医学教育,包括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健康与社会模块、临床技能与沟通模块、科研素质培养模块和选修课模块。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模式。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按照这个模式,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整合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合课程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和提高了医学生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6]。邰浩清等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横向教学模式,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合理地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进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我们认为,这种整合的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加深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对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课程的整合毕竟还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课程整合的内容。根据基础医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应当对课程进行如下整合:将医学生物学、遗传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生物学绪论,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按照“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