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編《全唐文》研究
作者:夏婧
叢書: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書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年10月
内容簡介
《清編〈全唐文〉研究》是作者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增補修訂的進一步研究成果,是近年來少有對《全唐文》的編纂、版本、用書、闕失等的全面系統考察之作,被陳尚君教授稱為“八五後學者所著大氣力之作”。作者在完整駕馭全唐一代文獻的基礎上,對《全唐文》逐篇進行文本梳理和來源追索,時有創獲,對大量唐文之細節研究和對真相之追究,亦具有重大意義。
目錄
序/陳尚君
緒言
第一章《欽定全唐文》編纂考
第一節《欽定全唐文》重輯緣起
一、重輯唐文的時代背景
二、“內府舊藏《全唐文》”探原
第二節《欽定全唐文》的編刊經過
第三節《全唐文》編校人員再考察
一、文穎館編修成員考
二、揚州刊校成員考
第二章《全唐文》版本及編修檔案考述
第一節《欽定全唐文》的刊本
第二節《全唐文》編修檔案
一、《全唐文目》鈔本
二、《全唐文》編纂底稿二種
三、《欽定全唐文》內府鈔本
四、《全唐文校檔》
五、《全唐文移篇删篇補篇目録》
第三章《全唐文》的體例與編纂用書
第一節《全唐文》的體例
一、全書編次
二、文本彙校
三、案語考異
四、文字諱改
五、索引編製
第二節《全唐文》的編纂用書
一、《文苑英華》及其他總集
二、唐五代别集
三、史部文獻
四、地方文獻與石刻文獻
五、《永樂大典》
六、釋道二藏
第三節《全唐文》文獻價值的再認識
第四章《全唐文》的編纂闕失
第一節斷代全集編纂的評判標準
第二節《全唐文》編纂的訛誤類型
一、收文取捨不當
二、篇目重出互見
三、作者及小傳疏誤
四、具體輯録問題
五、篇目失收
第三節致誤原因
餘論
附録一《全唐文》編纂用書簡目
附録二《全唐文》文獻來源待考篇目
附録三《全唐文》及其續書誤收重出篇目表
附録四“《全唐文》系列”校讀札記
附録五顔真卿《送福建觀察使高寬仁序》疑僞辨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陳尚君有清一代,就唐代文學基本文獻編成兩部大書,一部是康熙間編成的《全唐詩》九百卷,一部是嘉慶間編成的《全唐文》一千卷。兩部書的編成,前後相隔百多年,在這百年間學術界最重要的變化是乾嘉樸學的興起,學風變化帶動《全唐文》總體編纂水平的提升。據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統計,《全唐詩》存詩首又句、作者人,《全唐文》存文篇、作者人,兩書編纂雖各有程度不同的問題,然能將一代詩文彙編於一書,便利學者與讀者之利用,且二書皆有欽定的名義,足夠權威,學者因此信任使用。二書成書至今各有三二百年,仍爲學者案頭最重要的典籍,足可説明二書之價值。
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唐文目》上海图书馆藏《全唐文》卷
現代學術講究科學、精緻與準確。《全唐詩》《全唐文》主要是爲科舉與詩文酬應時代的士人準備的大型文獻總集,主要滿足士人誦讀唐文之參考。兩書皆不注文本來源,編次與小傳皆不算精確,其他也偶失偏頗,就一般誦讀來説,關係不是很大。近代以來,學者對此越來越感覺問題多有,難以飫足。對此,具體考訂很多,系統研究稍少。最近幾十年,《全唐詩》的祖本,包括明末胡震亨所編《唐音統籤》、季振宜《全唐詩》的幾種傳本(包括臺灣影印《全唐詩稿本》,北京《故宫珍本叢刊》所收奏進本,另中國國家圖書館尚藏一本)陸續爲學者所知,帶動了唐詩文本研究的總體展開。學者今已瞭解,這部收詩不足五萬首的大書,所收唐前後之詩逾千首,互見詩(即同一首詩見於兩人或多人名下者)超過首,失收之詩(包括《全唐詩》成書後發見者)近萬首,《全唐詩》之不盡可信任,已爲學界公識。只是當代學者新編《全唐詩》之議,已説了幾十年,尚未能實際完成,此一工作難度,可以想見。與《全唐詩》相比較,《全唐文》就没有這么幸運了。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全唐文》的初本出自海寧陳邦彦所編,因爲原本不存,也只能從《全唐文?凡例》等零星記録中得到點滴印象。二十多年前,我曾撰《述〈全唐文〉成書經過》(以下簡稱《經過》)一文(刊《復旦學報》年第3期),廣搜清人的零星記録,對《全唐文》編修的起因、“内府舊本《全唐文》”的可能面貌、《全唐文》的主要撰修者、《全唐文》之用書普查、《全唐文》之體例得失、《全唐文》編修質量不孚衆望的原因,在當時情况下,似乎已經做了竭澤而漁的努力,有所發明,也深感此一課題再往前推進之困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半期,我的主要工作是編纂《全唐文補編》,在今所能見的唐宋以降典籍中,在複核《全唐文》已收未收文本的基礎上,爲該書作補遺。披檢群籍中發現有疑問,陸續有記録,後整理爲《再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刊《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和《讀〈唐文拾遺〉札記》(刊《中西學術》第一輯,學林出版社年)。因爲我的工作重心是爲《全唐文》作補遺,主要精力放在新見唐文的鑒别、考訂與校點,有關《全唐文》的研究與考訂,僅是旁騖兼及,不可能做到深入探討。前述檢討成書經過一文,是爲《復旦學報》校慶九十周年專號而撰,僅用兩星期趕寫成文。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全唐文》编纂稿本及封面封底
夏婧博士成長於上海,本科在復旦中文系學習,碩士、博士皆獲免試直升,由我忝任導師。她基礎扎實,碩士期間做過《太平御覽》引書與《北齊書》文本的研究,讓我看到她踏實勤奮的讀書能力與駕馭群書、發現問題的悟性。進入博士階段,一般會提供若干可以做的選題,與同學反覆討論後再確定。與夏婧討論的過程已經不盡記得,就我的習慣,一般會説明選題的學術意義、展開途徑、開拓空間與完成困難。就《全唐文》來説,我先後肆力於此接近十年,更瞭解做好此一研究,必須要完整地駕馭全唐一代的文獻,對每一篇唐文之傳播軌迹加以追索,再加原書成於清中期,更有必要廣泛閲讀清代文獻,包括清宫檔案以及嘉慶前後人的文集與論著,能否有重大的突破發現,則尚在未知之間。夏婧不畏艱難,勇於挑戰,從逐篇文本的梳理開始基本的研究,日積月纍,持續三年,按時畢業提交論文,在論文答辯時獲得答辯老師的很高評價。記得當時有趙昌平先生與羅時進先生出席,盛贊其論文行文老練、學風踏實、新見紛呈,將《全唐文》研究在前人基礎上推進了一大步。此後她隨周振鶴教授作博士後研究,興趣轉爲《水經注》的文獻學考察。年出站留校工作,復經三四年的認真打磨與補充,終得定稿付梓。我受委撰序,先期細讀全書,願意在此將此書的新收獲傳達給關心唐代文史研究的學人與讀者。
编纂稿卷原抄部分、重录部分
本書分四章,大端其實是兩點:一是《全唐文》的編修過程,二是文獻取資。二者有聯繫,但致力方向則有所不同。
就編修過程來説,本書有幾點可以特别指出。
編修緣起及宗旨。籠絡士人、彰顯文治是一般看法。夏婧特别注意到嘉慶十三年()修書詔頒布之初的説明是“崇文講學”,十九年御製序則特别强調“至釋道之章咒偈頌等類,全行删去,以防流弊,以正人心”,與前一年政令申明“修禮明教,秉正抑邪”一致,應與清廷當時疲於應對天理教教徒起事、整頓政務有關。
關於《全唐文》的底本。葛兆光教授《關於〈全唐文〉的底本》(刊《學林漫録》九集,中華書局年)據清人陳其元《庸閒齋筆記》考知,清廷重輯時所據舊本《全唐文》爲海寧陳邦彦所編,由兩淮鹽政蘇楞額在乾隆末年進呈。《經過》一文曾據法式善的記録稍有推知。夏婧有幸發現上海圖書館藏《全唐文目》鈔本五册,曾爲阮元所有,經比對有關陳邦彦輯本的各類零星記録,精密考訂,確認這部鈔本就是陳書的相對完整的篇目,可能是在新本編纂期間録副以便比對分析者。據此知陳書全書分十六函,每函十册,以撰人立目,收録具名作者近一千九百人,存文一萬一千餘篇,《文苑英華》、《唐文粹》、唐人别集所存文章,已經悉行收入,且於地方文獻也頗有采録,可當“卷帙閎富”“采輯大備”之評價。至於此本之誤收,如房玄龄名下收《權文公遺表》,將吕温自撰作品以“温自作”列目,將杜元穎編入初唐,將富嘉謨編入五代,皆以往所不知者。誤收篇目,不僅有劉宋孔熙先、趙宋王珪文,將三國請立諸葛亮廟表誤爲後蜀文,甚至收到清人吴鏡秋的詞作。非單行篇目,則收入從《晉書》到《舊唐書》各史論贊四十多篇,又收入不少史傳中的問答奏對語。夏婧更指出後者當録自明初所編《歷代名臣奏議》。陳邦彦輯本總目之發現,夏婧認爲此書“爲清廷後續工作的展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我還願意指出嘉慶館臣之新編,不僅糾正了陳書的衆多錯誤,也彰示新本的總體學術質量,在常見文獻以外增加八九千篇,談何容易!
內府抄本《钦定全唐文》卷16
關於編修人員。《經過》主要關心負責編纂事務的總纂官九人,本書則對所有正副總裁及總閲官、提調官、總纂官、纂修及協修官、收掌官及佐修人員,以及未列名而曾參與修書者,於各人生平及於此書之貢獻,皆有細緻的記録。對揚州刊校人員,則另列一節加以羅列,其中涉及嘉慶時期許多著名學者,如秦恩復、梅曾亮、顧廣圻、趙魏等。所涉細節很多,如以往一直傳嚴可均因未能入全唐文館,負氣編上古三代以下歷朝文,夏婧則確認嚴氏雖未入館,但曾代爲輯録《金石萃編》以外的碑版文,不存在入館遭拒事。《經過》有一節寫到總纂陳鴻墀與總裁董誥之矛盾,夏婧則指出陳因編書獲優獎,被贬是因訛寫先帝廟號,後期仍參與揚州唐文館之刊校。
嘉庆刊本《钦定全唐文》卷16
《全唐文》成書的編纂定稿過程,則因有編纂底稿二種之發現,得以知曉許多細節。一爲上海圖書館藏《全唐文》底稿七卷,爲潘重規舊藏,年、年嘉德國際兩度拍賣後成交,媒體多有報導。所存爲卷五一〇、卷五一二、卷五一三、卷五三一、卷五三九、卷五五一、卷五五六。二爲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全唐文》稿本十九册,存卷九一至卷一〇〇之目録,及卷七二、卷七七等十八卷。從上圖本可以見到,該本最突出的鈔寫特徵是作者小傳與首篇正文、各篇正文之間均不接續,每篇作品單寫,且文本内有大量校訂批語,如陸長源《唐東陽令戴公去思頌》,天頭處有據正本、石本校録的大量異文,且因校改頗多,另謄清録正一遍,以便付刊。小傳部分,則多先據正史本傳節録,復據其他材料補充改寫。具體篇目方面,也曾據多種文本會校,有時甚至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涉及文辭忌諱與避本朝諱的改動,也多存痕迹。北大本更見同一文曾經多人比校,許多批語粘籤仍然保存。從這些底稿可以看到,在乾嘉學術風氣下編修諸臣之治學態度,可惜未能貫徹始終,已出校者也未能全部吸收在定本中。
《全唐文》初編完成後,於嘉慶十九年()二月由總裁董誥奏請付刊,至二十一年十月兩淮鹽政阿克當阿奏告刻成,二十四年正月同人奏,則得嘉慶帝御製詩,補入刊本再度刷印。此三篇奏狀在清宫檔案中發現,知道《全唐文》定稿及初刊的基本情况,也知有御製序者爲二次印本。
夏婧發現,阿克當阿收到内廷移交的兩部《全唐文》鈔本,其中一部今存上海圖書館,每卷爲一册,十册爲一函,總計一百函,與阿克當阿奏狀所述一致,爲正副二本中的正本。夏婧比對後發現,正本部分篇目的增删痕迹,顯示文本在正式付刻前仍經反覆校改,最終篇目與刊本趨於一致,偶有擬删而未盡者。
北京大學圖書館存《全唐文校檔》,存頁,所涉爲卷三五一至卷三九〇部分。夏婧考察後認爲校檔内容源於對正副本的文本比勘,成於揚州覆校階段的可能較大。相關校勘意見對唐史、唐制有充分理解,整理者憑藉傳統經史學養校正文字訛誤的成績尤爲突出。但因書成眾手,確當的校改未能貫徹始終,從而影響全書的質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全唐文校档》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全唐文移篇刪篇补篇目录》
臺灣“國家圖書館”藏《全唐文移篇删篇補篇目録》,存三册,署清人蔣衡編。涉及移文篇,删作者10人、文篇,補文增作者14人、文54篇。夏婧認爲蔣衡卒於乾隆初,未參與《全唐文》清廷重纂,也與陳邦彦書無關,編者爲誤署。此目録實際是在欽定《全唐文》付刊前,在揚州比對初纂正、副二本時所作的調整與補充,可部分反映初編階段的文本狀况。
以上部分,因爲第一手地發現《全唐文》編修、付刊階段的大量原始文案,除正本鈔本外,各部分均屬零殘,仔細推敲分析後,夏婧發現以往人們不瞭解的隱情,并由局部推衍全書編修體例與校訂,新見紛呈,保證了全書的學術品位。
關於《全唐文》的文本來源,日本學者早年做過兩部很傑出的著作,在此不能不提到。一是平岡武夫、今井清所編《唐代的散文作品》,一是池田温《唐代詔敕目録》。前者爲《全唐文》中的作品逐篇標注文本來源,常見别集與總集都用到,雖然注出者僅占全書十之六七,畢竟很有用。後者非爲《全唐文》而編,但將有唐二百八十九年間逐年逐月逐日所頒詔敕,均標識文本來源,無論完殘,也不論《全唐文》收録與否。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輯録《全唐文補編》時,我曾向歷史系徐連達教授借用過日本原版,收獲很大。夏婧的目標是爲《全唐文》所有二萬多篇文章找到較早的文本來源,也希望確認《全唐文》編纂時依據的是哪一文本。在《全唐文》原書解題、校記、考異中,偶會提到,數量很少。前述編纂時的各種文檔,有較多的綫索,可惜當年因成於衆手,爲求劃一體例,全書一律不注來源。夏婧爲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爲全書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找到了文本源頭。這一工作,她在提交論文前已經完成初稿,但徹底寫定極其艱難,我建議她在答辯時可以不必提交。因爲篇幅較大,此次尚難一起定稿,可稍晚另書出版。本書所附《〈全唐文〉編纂用書簡目》,雖是簡單的推測書目,即是據新編文獻來源篇目排定,讀者宜有所注意。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方有本書附録二《〈全唐文〉文獻來源待考篇目》,除李商隱、陳致雍肯定出於《永樂大典》的近三百篇作品以外,待考者還有篇,約占全書百分之零點八。此部分有近百則簡注,對各文的相關綫索加以説明,可知諸篇大致可靠,來源可能爲《大典》或今所不知的地志、碑拓。
理解於此,可以説夏婧所治雖以《全唐文》爲對象,她的學術儲備則追求完整把握所有與唐代文史有關之典籍,所有用書也盡可能地遵循徵用善本之原則,進而討論體例與編纂用書,討論編纂闕失,無不徵引豐沛、行文簡儁、分寸恰當、討論深入。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舉幾個具體例子來討論。
别集是唐文輯録的主要來源,但各家集傳本之早晚完殘差别很大,本書對此有具體分析。如張説集,明清主要流傳的是缺末五卷的殘本,《全唐文》亦未徵及三十卷足本,但又比四庫本《張燕公集》有很多增加。夏婧分析,《全唐文》比四庫本别集增加33篇,其中14篇亦見於三十卷本,但仍有十多篇僅見於三十卷本者爲《全唐文》失收,很可能當時曾徵及與三十卷本同源的文本。再如徐寅集,四庫本《徐正字詩賦》僅存文8篇,《全唐文》收28篇,除2篇存疑外,所增18篇皆見於《宛委别藏》本《釣磯文集》,可知所補可信,但後者仍有21篇爲《全唐文》失收,知未直接采録此集。類似情况很多。《全唐文》由於廣采文獻,於各家别集以外均有增益,惜甄别稍疏。夏婧表列48種唐集在《全唐文》中有所增益的具體篇目,指出其中至少有48篇爲誤收、8篇疑誤,這對今人整理唐集有重要參考價值。
地方文獻與石刻文獻利用之分析,尤能見到夏婧綜括文獻、辯證取捨的態度。她分析全書,認爲所取最晚文本或爲嘉慶十八年()修成的《溧陽縣志》,段迥《匡城縣業修寺碑》可能源自嘉慶十四年成書的《長垣縣志》,而明末始出的錢鏐《投龍文》,所據可能是乾隆《震澤縣志》。她認爲方志偶有依托文獻,但各地修志層層遞修,淵源有自,藝文、金石諸門尤多當地作品。石刻的保存往往具有地域性,清中期金石學興起後,各地訪碑頗多收獲,許多今已不存,《全唐文》保存若干僅見的地方石刻。《全唐文》石刻搜羅雖廣,輯校質量則頗爲參差。所録有爲最佳文本者,如鄭仁表《孔紓墓誌》,優於《金石萃編》與存世拓本。可惜多僅主一本,所選又未必爲佳拓,不盡如人意者自多。
《全唐文》對《永樂大典》的利用,是另一特别值得注意的分析。《大典》成於明初,凡卷,清代開四庫館時已缺約卷,今存僅卷左右,不足原書的百分之四。修《全唐文》期間因曾調入《大典》,是學者最後一次大規模據以輯佚書。《全唐文》據《大典》録大宗文章而未注依據者,前人已經推測有李商隱文集與南唐陳致雍《曲臺奏議》,總近三百篇。夏婧分析有幾種情况:一是直接輯自《大典》者,可據今殘本覆案録文;二是輯自四庫館《大典》輯佚書者。對《大典》本於唐文校勘之價值,也有所論列。
對《全唐文》的體例、編次、文本彙校、案語考異等分析,以及編纂闕失的討論,也多很精彩,這裏不作介紹。
夏婧本書涉及大量唐文之細節研究,對真相之追究,看似細瑣,其實意義非常重大。僅舉一例。若干年前,我與學者討論《二十四詩品》是否晚出,曾采信劉永翔教授的意見(劉文《司空圖〈詩品〉僞作補證》,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年第1期),認爲“水流花開”一句爲據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第九尊者》“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而寫,旁證有南宋初許顗《許彦周詩話》云此二句“還許人再道否”,另惠洪、韓淲均以此八字爲韻寫詩。李祚唐先生撰文《“盡信書不如無書”之一例》(刊《文匯報》年11月2日《筆會》),認爲《歷代賦彙》卷一○六收唐劉乾《招隱寺賦》有“空谷無人,水流花開”,《全唐文》卷九五四也收了,證明是蘇軾抄襲了唐人。我撰文反駁,認爲鎮江府招隱寺創建於南宋景定元年(),劉乾應爲宋以後人,却苦於無法確認劉之生平與此文流傳軌迹。夏婧考定劉乾爲明嘉靖十七年()進士,官至國子監丞,此賦見於劉乾别集《鷄土集》卷一,清編《歷代賦彙》誤作唐人收載而爲《全唐文》沿襲,讓這一討論可以圓滿結束,足還蘇軾以清白。
夏婧確定本書選題到初稿、定稿的近十年間,我一直在做清人所編另一部大書《全唐詩》的清理與重編工作,已經接近完成,對夏婧所做工作的意義,更有許多徹骨切髓的體會。一代基本文獻編纂,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造福後人的學術積纍工作,理應追求更高的學術目標。清代編的這兩部大書,雖然大家都用,但不説明文本來源,只是廣搜博攬地將當時能抓到筐裏的所有作品,放在一起彙成總編。《全唐詩》更甚,基本是明以前任一一種書中宣稱是唐詩的作品都放在一起。今人已知問題多有,又不知如何解决。特别在今日,學術資源越來越全球共享的氛圍中,要編纂出滿足各種不同學術與文化需求的讀者之要求,又能爲學者充分信任的一代總集,真是難上加難。我做過《全唐文補編》,知道《全唐文》以外的唐人文章,前人已輯未輯者大約還有兩萬篇左右,新編《全唐文》的學術難度及工作量,大約是重輯《全唐詩》的三至五倍,且要達到很高的學術水平,就不能寄望集體編纂,我對此視爲畏途,不知今後有人能勝任否。
從本書中,我看到夏婧博士的冷静客觀,看到她的審慎謹嚴,更看到她的從容成熟、理性大器。我很爲她高興,知道她還能做許多有學術意義的工作。年輕真好,可以有更長遠宏大的計劃鋪展,可以有更多複雜的變化值得嘗試,我對她抱持期待,也送上祝福,當然更希望她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能力與才分向各方面自由地延展。
謹此爲序。
陳尚君
二〇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於復旦光華樓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卫香女史提供书讯!
排版:文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