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过半了!暑假的黄金时期已过四分之一,各位考研er的复习进度要抓紧了。在过完基础书目,整理好笔记之后,要开始看论文了。但还是有小可爱反映不知道怎么看论文?看哪些论文?
最简单和高效的一个思路是用真题来看论文、按专题来看论文、看学界大佬的论文!喻国明老师在他最新的一篇论文《技术革命主导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与未来方向》中提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智能化传播的时代。
而关于智能传播专题,去年的真题中出现了51次,共有29所高校考到,涉及社交机器人、机器写作、AI主播、算法、区块链、智能传播的媒介伦理……接下来学姐将手把手教你如何用真题、看论文、答论述!结尾还有福利相送,记得帮我们点个在看哦~
智能传播专题框架
一、社交机器人
真题链接:
1.社交机器人(名词解释,北京师范大学,)
1.
社交机器人的定义
社交机器人的本质是在线社交媒体中的计算机算法,是通过整合代码的方式来模拟真实的用户并生产内容,作用是“操纵公共舆论并瓦解组织化的传播”。社交机器人的主要特质是能与真人用户进行互动。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社交机器人是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人的身份、拥有不同程度人格属性、且与人进行互动的虚拟AI形象。
社交机器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聊天机器人(chatbot)。它是“可以与人类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互动和聊天的软件系统”。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普及,聊天机器人以人格化形象参与到虚拟的社会网络中,微软小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二类是垃圾机器人(spambots)。相比于聊天机器人“一对一”式的传播,垃圾机器人的设计初衷是让内容尽可能抵达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以虚拟的人格化形象大量连接用户账号,发送信息。比如,政治机器人(politicalbots)通过在社交媒体上使用算法和自动化技术来扩散特定信息、发布广告来影响公众意见。
分析解读:当前我们的社交媒体环境已经不是单单由人主导了的,社交机器人也在参与一些重要议题的构建,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传播学研究正面临着“人+社交机器人”这样一个充满全新挑战的社交媒体生态,以往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之上的传播学,面对社交机器人这一新的“人种”,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北师大的张洪忠老师、清华大学的陈昌凤老师都在今年展开了陆续的研究,考目标院校的同学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