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评上副教授教授需要发几篇核心期刊

来源

RUC新闻坊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巴瑞特曾用“军备竞赛”来形容当今学者们在论文发表上的激烈竞争[1]。虽然破除“唯论文”的呼声已响起多年,但时至今日,论文依旧是研究生毕业、职称晋升、学科评估等环节中评价一名学者学术水平最直观的、“硬气”的证明。

当蓬勃的发表需求撞上有限的版面,当多层次的作者遇上求精、求质的编辑部,谁能杀出重围,有所斩获?而在新闻传播学科,这杆论文供求的天平又在如何偏转?

01

“产能"过剩,供过于求?

不同新闻传播院校和相关机构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这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目录”相对认可度较高。因此,本文中提及的核心期刊专指这两套目录中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期刊和编辑出版类期刊。

年至年,上述核心期刊每年收录的论文总数为~篇,每期收录的篇数从6篇至94篇不等。

近年来,这个总数在呈现着不断紧缩的态势,从年的篇,到年的篇,降幅为7.9%,年至年的降幅则为6.5%。两年间,核心期刊的收录论文总数相对减少了14%。如果把期刊发表的供稿量和发表量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那天平毫无疑问是倾斜的。“当前国内期刊发表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也就是版面有限,但是发表需求却非常巨大。我国硕士、博士、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但是期刊种类和期刊版面却很稳定。”国内某新传学院李教授在接受RUC新闻坊采访时说。

供过于求意味着在如此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只有相比而言“更优质的论文”才能被收入核心期刊,进而印证了核心期刊的文章质量和刊物价值。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越来越看重具有“高含金量”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学者对于核心期刊的投稿越来越趋之若鹜。一个吊诡的恶性循环逐渐形成。

对高校教师而言,发文量将与评职称直接挂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表示:“现在高校招老师要求比以前高很多,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到新闻学院当老师,至少要发表数篇A刊论文。”西南地区某高校一名青椒讲师则提到了当下高校中盛行的“非升即走”的要求,这更驱动着老师们的撰文、发文。

搜集整理高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1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