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名加入额外赠送《论文投稿指南》视频课程?
教育论文写作的“数据思维”——浅谈参考文献的检索与应用王金涛南京市银城小学摘要:参考文献的检索与应用是教育论文写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教育写作过程中对文献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辨别、甄选与应用,更是教师学术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只有实现“数据”的精准供给,才能达成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关键词:论文写作;参考文献;数据思维;精准供给一篇完整的论文主要由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其中,参考文献是“对一个信息资源或其中一部分进行准确和详细著录的数据,位于文末或文中的信息源”[1],但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更多是被“前置”,即我们通常是在大量检索与阅读参考文献之后,才真正进入写作,所以参考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对教育写作起到了潜在的影响与启发作用。一、检索:工具的选择与数据的获得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很多一线教师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因为缺少对学术规范的认识,以致在参考文献使用上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假”,就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引用,随意引用一些与本文无关的文献资料,纯粹是为“装装门面”;二是“大”,引用一些所谓“大家权威”文献,并生硬地塞进文章中,想借此提升文章的“学术含量”;三是“空”,引用的文献不接地气,更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相吻合,该引用的不用,不该引用的都用上了,明明能检索到“一手文献”,呈现的却是“二手参考”……在某种程度上,透过参考文献的检索与应用,就可以判断出一个教师的学术修养以及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数据的获得是需要检索与选择的。对教师来讲,参考文献的来源有很多,如学术期刊、学术著作、网站、数据库等。这些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就重要性而言,首先是论文,即有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或者是会议论文,且要保证这些论文的时效性、影响力,还要保证是“直接出处”。如何做到这一点?工具选择也很重要,相比之下“中国知网”是较好的选择,也是目前较为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检索文献,决定着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思维高度以及论文本身的学术高度。其次是著作,但一定要是经典。叔本华说:“宁可购买二手书,也不要阅读内容方面的二手书。”同样的道理,参考文献的引用也不要做“二传手”,一定要保证引用的经典、真实与完整。读经典,引原著,同时也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敬畏。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对论文和专著有了充分“占有”之后,综述、网站和数据库基本就不是必需的了。当然,在需要的时候,如做实证研究,写实证性很强的论文时,还是应该综合各种文献资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具说服力。二、阅读:数据的挖掘与辨别真伪无论是论文、书,还是网络、数据库,如今论文写作已不缺资源,不缺数据,但是要想获得有价值、可参考的数据,就必须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筛选,并要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遴选出写作时真正需要的“数据”,形成论文写作所必需的“文献清单”,并建立起个人的参考文献数据库。首先,博观约取,通读相匹配的参考文献。其目的就是深入了解大家对此话题做得怎么样了,做到什么程度,与自己的研究或发现有哪些相关联的地方,他们有哪些做法值得自己思考与应用,又有哪些观点或做法不是很合适,值得商榷,等等。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写作前对文献资料通读的基础上,不然我们的写作就是在闭门造车,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成效或参考价值。其次,辨别真伪,甄选可利用的“一手文献”。就一篇文章的写作而言,可以利用的参考资料有很多,既要学会博观约取,更要辨别真伪,甄选出那些真正可以为自己所利用的“一手文献”。即使是通过权威渠道检索文献,也需要进行深度阅读、辨析,切莫盲目引用。而辨别真伪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检索,来辨作者、读原文、找原出处,避免在“查重”的过程中被判定为抄袭行为。三、应用:数据的精准供给在对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筛选之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如何利用了。引用不好即为抄袭,所以有必要先搞清楚引用和抄袭之间的区别:抄袭是把别人的结论当成自己的结论,而引用则是把别人的结论当成自己的已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以实现“数据”的精准供给,从而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及“思想观点”。1.关键数据可直接引用论文质量的高低,与所参考的关键文献数据有很大的联系。这也是我们要广泛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并恰当应用参考文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引用得当就是“锦上添花”。如,笔者年在写《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解》这篇论文时,在“中国知网”上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检索,有近万条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数据庞大。无论数据有多大,作为“关键文献”的关键性数据还是要能辨别出来的,为此我选择了2条:[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N].中国教育报,-09-19().[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11-14.成尚荣和余文森两位专家的观点本身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前瞻性,他们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大家。笔者所选择的两个参考文献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契合该篇论文所写的主要内容,对提炼本文的核心观点有很大帮助,笔者认为这就是写好这篇论文的“关键文献”,可直接引用文献中“关键数据”。再者说,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来研究核心素养,起点和站位都是很高的。当然,其他文献虽然没有直接被引用,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文献数据”的存在,应该有选择地去读读、去辨别。写作过程中,如果能融合并蓄,不仅能增加论文厚度,打开写作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历练我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等直接反映了资料的参考价值,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