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边第七位是班主任孙全功老师;第三排左边第七位是作者本人
淮阳师范对每一位淮师学子而言,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当然,我也不例外。淮师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是我心中的神圣图腾。淮师的学习生活,相对于我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尽管只有屈屈三年,但母校,连同这座千年古城——淮阳一并融入到我的血液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点一滴都令人难以忘怀,时时刻刻都在想之念之,这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失变得愈发强烈。更重要的是我们92-7班团结上进、刻苦勤奋、自信自强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每一个人,变成了我们92.7班每一位同学特有的班级文化符号。
考上淮师几乎是当时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意味着可以吃上商品粮,拿上铁饭碗,过上好生活。我是我们村当年第二位考上淮师的,父母和全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我而言,当时却懵懵懂懂!只知道,如果考个自费生是天文数字学费,要花掉父母一生的积蓄,我们九口之家是无法接受的。当时就暗暗发誓,如果考上自费就去当兵。幸运的是我是乡镇第一、全县前50名的成绩公费被录取。但是,我们那届学校元的借款费也伤透了父母的心,硬把准备给我盖房的砖瓦、家里的老牛,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才凑够2千多元的所有费用。那个时候,我没有出过家门,甚至连离家只有5公里的县城也特别陌生。从我带着50元拿淮师录取通知书时,才第一次踏进县教育局的大门,至此与淮阳、淮师结下了人生之缘。
入学的年是特殊年份,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折点。七月要求我们卖粮换粮票,九月开学弃用,竟然没有赶上用粮票的历史,说来也略些带遗憾。九月第一次花3.4元车票,从鹿邑坐车到淮阳师范报到,才知道淮阳的历史底蕴是那么深厚,画卦台、弦歌台、平粮台个个都是千年遗迹,伏羲、孔子、包公也都是震惊华夏存在。坐落在风景宜人龙湖之畔的淮师亦是豫东名校。当时,图书馆、教学楼、电教楼、实验楼、运动场样样齐全,假山、花坛、亭台楼阁应有尽有,97亩地的校园装扮地异常得体,对于刚从农村出来的我来说,这已经是我心中第一个“奢华”的大学了。这里留下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有学号、第一次普通话、第一次摄影、第一次解剖、第一次郊游、第一次实习、第一次罚站、第一次通报批评,甚至第一次敢正视女生......,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年在淮阳县大礼堂举办的建校84周年校友座谈会,嘉宾云集、陈容强大,让我认识到了百年学府的风采。记得当时淮师校友省教委主任徐玉坤、周口市委秘书长皇甫有丰,各县教育局长、校长都有参加,令人难忘。了解到淮师是“豫东教师的摇篮”的美誉。三年学习生活短暂而美好,那时,身在母校滋养之中快速成长,却忽略了对母校的认识与珍重,正如远方的游子思念自己的家乡一样。偶尔同学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