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播报疫时艺事音声知时情,春归人间境

程少为看皮肤病好吗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音声知时情

春归人间境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文化结晶。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既是乐团始终肩负的责任,也是长久以来的设想。

春意渐归,全国对抗疫情亦日见成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音乐家们虽因居家防控,或暂缺专业录制设备,仍然挑选了性韧志坚的乐曲,有的演奏员还录制了全新的音视频,尽力运用现有条件,身体力行,盼能慰藉疫情病人之病痛、慰问一线抗疫勇士,向更多人递送音乐艺术的力量与温暖。

拢捻心中语,运情弦上声

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丝绸之路形成直至兴盛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时期。大量外来乐器传入东土,与开放包容的中原音乐文化进行了长期、深度的融合。其中,琵琶、胡琴、扬琴和唢呐等乐器,在中国经历过更为深层的本土化过程,在乐器性能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比传入中原初期实现了更高层面的突破。

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这些乐器已经能够完全表达中国人的音乐思想与情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一脉。[1]

以弓弦乐器“二胡”为例,它传自唐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宋元明清时期,渐渐流传至各地,在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及合奏等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种类和体裁当中,蜕变为呈现中华民族音乐风貌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二胡的前世与今生

唐宋时期的“胡琴”用作泛指自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传入的丝弦类乐器。

在唐代,除了“胡琴”之外,弓弦乐器还有“奚琴”、“轧筝”等名称。

北宋时期,陈旸《乐书》中分别有“轧筝”和“奚琴”的图样,“奚琴”的形制与今天的二胡已经非常相近。

在宋代,胡琴又被托名为三国时期名士嵇康所创,亦有“嵇琴”之称。

(北宋)陈旸《乐书》中的“轧筝”

(北宋)陈旸《乐书》中的“奚琴”

元代及其以后,“胡琴”泛指用琴弓拉奏的弦鸣乐器。

明清两代,作为弓弦乐器的胡琴亦多被用在宫廷或民间的独奏、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当中。

(清)蒋溥等撰,《清礼乐图式》“燕飨笳吹乐胡琴”

在近代,“二胡”作为中音部的拉弦乐器,与梆胡、广胡、京胡、潮胡、板胡、四胡、六胡等同族乐器并立,一同显现了胡琴类乐器在功用和地域方面的不同特征。[2]

上下滑动阅览

如今的二胡,形制纤细、韵律细腻,并且音色饱满、富有张力。它在中国经过了自唐代以来千年之久的演化,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思维创作、表演的成熟器乐门类。

作品赏析

作曲:刘天华

演奏:王梓同

赏析

乐曲采用带有再现的曲式结构,共分成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如泣如诉、低婉彷徨的旋律在回环中向上攀升,携带着追索的意味,由探究逐渐步入到明亮鲜活的曲韵里。演奏者须连续演奏大跨度的音程,右手在高潮处大幅度地运弓。在尾声处,音乐的情绪在经历了一个滑音后陡然收束,复归进幽微的沉吟。[3]

《病中吟》曲中展露了青年人对生命际遇曾经普遍有过的疑思。而让人更觉可贵的是,一颗年轻的心灵在面临生命困惑时,有不肯弃止的思考和领悟。

二胡曲《病中吟》的曲作者——刘天华(年2月4日-年6月8日),出生自江苏省江阴市的书香门第。创作有《光明行》、《良宵》、《闲居吟》等十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虚籁》、《歌舞引》、《改进操》。他的创作从立意、乐曲结构和演奏技法上都吸收了西方专业音乐的特点,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近代中国,极富革新精神。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第一首器乐作品,创作于年,年定稿。

上下滑动阅览

作曲:阿炳(原名华彦钧)

演奏:王梓同

赏析

二胡曲《听松》的曲意是对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赞颂。金兀术在宋将岳飞的追击下,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躺在听松石上,颤栗着倾听宋兵前来奔袭的声响。据无锡当地人传,抗日战争时期,常能在街上听到阿炳演奏这支乐曲的胡琴声。

这首乐曲采用“散-慢-中-快-散”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整首乐曲短小精悍,但却气势豪放,且在速度和力度上变换繁多。乐曲以散板开头,抖弓的运用仿如松涛震荡,快板部分的音响浓厚并且着力。拉长的重音塑造出苍凉遒劲的质地,如同山水画技中的“大斧劈皴”,峻拔清刚,气力雄健。

阿炳在《听松》当中没有“白头搔更短”的文人怅恨,却燃起了“海内如今传战斗”的壮志和胜念。传统音乐的即兴性手法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结构上塑造的多层次的动力感,更让乐曲富有一种不拘于形、不役于心的开明与豁达。

阿炳(原名华彦钧,年8月17日-年12月4日)出身自无锡雷尊殿道士,自幼接触、钻研道教音乐,曾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

阿炳在琵琶和二胡上的造诣尤为精湛,尤其是二胡,更代表着民间器乐领域中,此种乐器在创作和演奏上的高峰。

年,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工作的杨荫浏先生与曹安和女士用进口的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下了他的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以及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4]

上下滑动阅览

阿炳和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两位声名璀璨的二胡名家,从小在江南吴地吸收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养分,在二人的音乐语汇中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弦索之音,质本纤柔,却能以清声而出金石之音,缘自音乐家的心中,饱含着以家国之情怀作为质料的深邃情感。

团员简介

王梓同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

胡琴声部演奏员

王梓同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胡琴演奏员、Air现代乐集联合创始人、行政总监,本科四年级学生。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红梅教授。

五岁起随韩振生教授学习二胡,曾得到赵寒阳教授的指导。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于红梅教授学习至今。年保送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年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并跟随胡瑜副教授学习板胡,同年成为圣风室内乐团成员并担任乐团首席,高胡领奏。年以民乐系第一名的成绩免试直推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同年入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任胡琴演奏员。

王梓同获奖经历:年荣获黄海怀杯二胡比赛铜奖、荣获第二届“敦煌杯”全国二胡比赛职业青年A组铜奖、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入围奖(最高奖)、年荣获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艺德奖”第四名、年荣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成年二胡组第四名、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决赛入围奖(第八名)。

王梓同在附中期间,连年获得专业奖学金,等级奖学金,曾连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民族管弦乐团乐团首席。本科期间担任班长职务,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带领班级连续两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十佳班集体”称号、获得个人“优秀班干部”称号。,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

在独奏方面,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评为BOB拔尖创新人才,在北京、广州、杭州、济南、新加坡等地成功举办了近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他曾与钢琴演奏家杨姗姗合作参加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演出。并从年开始,作为独奏演奏多次参加“北京青年艺术节”演出。年3月赴三亚参加中央电视台春季音乐会录制。5月10月分别在济南,太原参加“红梅花开”于红梅师生音乐会,5月参加“豫北叙事”纪念刘文金先生艺术节演出10月参加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演出活动。他首演了一系列新作品,其首演的《澈影.翩跹》荣获金胡琴小型作品展演金奖。《上春五则》获上海之春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比赛铜奖。

在室内乐方面,年起随圣风室内乐团先后在深圳、青岛、成都、北京等地举办专场音乐会。年4月参加“韶光荏苒,意韵流长”纪念张韶教授诞辰90周年音乐会,5月参加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访问欢迎音乐会,10月参加“新组合.新声音”中国新时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展演。

王梓同致力于探索与创新民族室内乐,与好友乐言共同创立了先锋音乐中西混合室内乐团“Air现代乐集”,并于年7月成功的在北京举办Air现代乐集首演音乐会,获得业内专家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与鼓励。

上下滑动阅览

艺事访谈

王梓同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

胡琴声部演奏员

感谢本次受访。为什么选择录制《病中吟》和《听松》?

刘天华的《病中吟》和阿炳的《听松》,这两首二胡的传统作品,风格相差是比较大的。虽如此,两部作品却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深度思考和气节精神,有一种渴望光明、向上追寻的气质。虽然目前在家防控,暂时只能用手机录音,但我仍然想通过这种亲力亲为的行动,用自己专长的事情做一点贡献,鼓舞最近一直在和疫情战斗的人,鼓励周围的人。

在《病中吟》和《听松》两首乐曲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较深?

正如之前提到,这两首乐曲是二胡作品中的传统类型曲目,两首作品风格迥异,前者偏于沉稳内敛,后者激昂豪放。《病中吟》中,慢板主题的重复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刘天华先生通过多次重复慢板的旋律,来加深听众的印象,并且更充分地舒展自己的情绪。这对演奏者是很大的考验,因为需要用自己的演奏技巧,让感情流动,让每一次重复变得不同,乐思流动而不凝固。《听松》中间那段像是戏曲唱腔的段落中,阿炳一直运用类似切分的节奏型,乐节内部的音高是级进关系,乐节之间用跳进联系,这种对比让旋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谈一谈你演奏这两首乐曲的心得吧。

心得就是要注意气息,音色的变化、控制,最最重要是把握对乐曲的“分寸感”,这也是我的导师于红梅教授一直对我的教诲。在这里可以分享给大家哈哈。《病中吟》的音乐相对平和,要让每段的重复有变化。可多注意右手运弓方式、左手揉弦的力度与技巧。慢板速度需要稳定,不要拖,快板速度提起后不宜过分夸张,演奏全曲要自然平顺。《听松》这首作品可能就更需要注意“分寸感”了,阿炳先生运用的音乐素材十分丰富,会一直带给听者新鲜感,我们演奏时就不宜多做矫饰,破坏原来的意境。还可多学一些戏曲声腔的韵味,戏曲中“板眼”的律动感,会极大帮助对曲目风格的塑造。

传统曲目对你而言,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我现在非常重视对传统曲目这部分的练习。我本人属于偏重于高难技术型的演奏者,曾经一度认为传统曲目的技术难度较“低”,予以忽视。经过于红梅教授的教育和引导,我渐渐认识到传统曲目的精神内涵和内在的音乐张力,对其逐渐重视。随之,我慢慢主动地学习中国古典艺术文化(如中国的书法、国画、诗词),这也反哺于我对二胡的认识。这也是对自我的修养一种提高,我现在经常拿这些传统作品来“修身养性”呢!这或许是对我最大的意义吧。

平时练琴有哪些方法?在乐团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练琴的方法嘛,男孩子练琴比较喜欢“猛”,容易不思考就练习,有时急于求成,处理音乐不够细腻。那我现在可能会做针对性的“平静式练琴”,控制乐感,多去体会作曲家,多做客观的分析。有时曲目压力不大,我会选择一天只练习一首作品,多听自己的录音,找找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还有就是,我觉得劳逸结合真的很重要。

现在我是一名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胡琴声部演奏员,在练琴中还会花一些时间练习乐团分谱。胡琴在重奏中最重要的就是音准,由于二胡的构造特点,我们很容易在乐团演奏中,听不到自己的音准,提前练习分谱可以让我增强自己的肌肉记忆,在排练的时候更好的准确演奏,熟练分谱后也可以让我注意到每一个声部,对提高自己的排练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居家的这段时间,做了什么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受疫情的影响,最近天天在家,把以前一直想看的书看了,看了很多电影,基本上把希区柯克的电影全看完了。每天帮家里干干活,拖拖地啥的,以前自己喜欢做饭,现在时间充足了,更可以尝试一些之前想做的菜品了。那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就是每天练练琴,让自己的手保持在一个“灵活”的状态。不出门就是给国家做贡献,做一些让日常生活丰富起来的事情,那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

上下滑动阅览

团员寄语

参考文献出处:

1.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处:《我校在美国巴德学院设立第一个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位》,中央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7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