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案例集由成本、预算、运营、绩效、信息化和风险等6个领域26个案例组成。从中不难发现,“业财融合”依然是亮点,反映出过去一年我国工信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成果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
本人曾为版案例集作序祝贺,强调“业财融合”。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业财融合”研究与实务的发展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来形容并不过分。年5月3日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业财融合”,得到论文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是《关于业务与财务融合的预算管理模式研究》(广东电网公司苏林峰,《会计之友》年第12期),年11月1日检索到论文是2,篇,增长了3.02倍。令人可惜的是学者作者和A类期刊都很少。年5月3日在百度网页检索“业财融合”,获得,条信息,主要内容是概念介绍、会议报道和经验总结;年11月1日检索结果为3,,条,增长了3.25倍。
随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我们对“业财融合”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管理会计是创造组织价值的管控信息系统,而“业财融合”则是管理会计落地实施中最简明、最有效、最可操作的路径。过去我们曾将“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三个概念平行使用,现在看来并不严谨,因为“技财融合”与“人财融合”包括在“业财融合”之中。因此,本人主张,在“业财融合”基本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内容上界定为“链财融合”、“技财融合”和“人财融合”更为准确。所谓“链”是时尚用语,指作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流程、工艺、运营过程等。所谓“财”就是组织价值,首先是财务价值,其次是作为财务价值动因的非财务价值。
有学者挑战说,从复式记账发明到现在多年,会计什么时候没有“业财融合”。会计记录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Transactions)就是铁证!
为了回应这种观点,在此引入三个概念:业务结构,数据结构,组织结构。它们是会计赖以运行的基础。
先说财务会计。它所依据的业务结构,按传统语言就是生产、运营或流程(如采掘、制造、商业、服务、政府等);用时尚语言就是一个主体范围内的作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它的数据结构就是双重分类结构,用复式记账方法刻画资源价值在作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每个节点上的存量和流量,进而汇总为主体在特定期间的存量和流量,然后由三张报表表达出来,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该主体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投资潜力的依据。
管理会计,首先以财务会计的业务结构和数据结构为基础,但不受主体假设的约束,管理会计中所谓的财务价值,就是利润表中的利润。这正是管理会计为什么还被称为会计的客观依据,但既不能夸大,又不能贬低。夸大了,管理会计被混同为财务会计;贬低了,管理会计又被混同为管理。其次,增加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并非“画框图”、“搭积木”,它的每个节点(或构成单位)都与作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上的一个或几个节点相对应或重叠,都是权力、责任、激励和信息之综合,刻画出组织价值如何创造,从而在财务会计数据结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数据结构,在财务会计逻辑上生发出管理会计,以满足组织的高管、各级经理和普通员工创造组织价值的需要。
总之,将组织结构与财务会计生发出来的数据结构、与业务结构结合起来,才是管理会计的“业(链)财融合”,才能与财务会计相互区别,才能由计算价值转型为创造价值。
“技财融合”是将组织价值创造与技术的研发和采纳,技术更新与改造等联系起来。有人说,科学把金钱变成知识,技术把知识变成金钱。如此看来,科技领域也弥漫着商业气息!在技术创新的三大定律中,摩尔定律是说相对成本,梅特卡夫定律是说企业价值,而达维多定律是则说销售收入。技术是当前和未来组织价值创造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新动能,而通过降低成本创造组织价值则是“飞机中的战斗机”。其实,现在比英特尔芯片成本降低更为迅猛的是基因组测序成本。有资料显示,年单位基因组测序成本为1亿美金,到年美国Illumina公司降低到1美金(即19年间降低了99.99%),而我国华大基因公司更为亮眼,年就降低到美金以下!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年6月美国加州北区法院应Illumina公司诉讼而裁定:禁止华大基因在美国销售基因组测序设备。
在我国中,像华大基因这样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换代而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还不够多,但已经展示了我国企业用技术驱动价值创造的可行性和现实性。还有华为,以5G领先世界,是我国另一家标杆企业,在美国政府“组团”围攻下,巍然屹立,赢得世界商界和社会的敬重,但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利润都被苹果和三星“瓜分掉”,华为在降低相对成本方面还有精进的空间。我国芯片和发动机的研发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境。
实现“技财融合”有两条相互依存的路径可循:技术和经济。经济路径就是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丰田公司目标成本管控的经验,也可借鉴德国GPK(弹性边际成本法)以及美国的BPI/R(业务流程改进或再造)和BSC(平衡记分卡)等方法。
再来讨论“人财融合”。它是指将组织成员(高管、各级经理和普通员工)的行为与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从财务及其相关非财务数据中挖掘出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哲学中有所谓“万物皆数”,在商业领域中则有“行为创造数据,数据驱动行为”的说法。行为和数据难分难解,甚至形成闭路循环。从现实上看,“人财融合”的前提是将管理会计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作为业绩指标与组织成员的奖惩挂钩,从而业绩指标成为组织成员达成个人目的的工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考核什么业绩指标,作为被考核者的组织成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