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财会瞭望哨第篇推文”
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LennoxC.,Z.Wang,X.Wu,,“Earningsmanagement,auditadjustments,andthefinancingofcorporateacquisitions:EvidencefromChina”,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65(1):21-40.
内容提要:企业在进行股权收购之前会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以提高股价,但现有研究一般采用应计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未考虑审计师在识别盈余操纵行为中的作用。本文假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识别并纠正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并以中国-年的个“Firm-Year”观测值为样本进行研究,比较了在现金收购与股权收购两种不同的收购方式下企业在收购前盈余方面的审计调整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在股权收购之前,企业向下审计调整幅度更大,侧面验证了企业进行了更多向上的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被出具向下调整意见的公司往往也更容易受到证监会惩罚,因此这种向下调整并非是审计师过于保守的体现;此外,审计调整并未纠正审计前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不规范内容。本文首次从审计师审计的角度研究了股权收购前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并且采用审计调整衡量盈余管理,比应计利润更具合理性,因此本文丰富了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
研究动机相比于现金收购,企业在股权收购之前可能会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向上的盈余管理可能会抬高公司股价,有利于降低股权收购成本;另一方面,即便在有效市场中,管理层的最优选择可能仍然是进行盈余管理。但现有文献对于股权并购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方面存在缺陷。本文从审计师角度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旨在补充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献,以及揭示审计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途径。
理论框架在股权并购中,并购双方会置换一定数量的股票,而股票置换率往往是收购方和目标公司在并购公告前就确定的(EricksonandWang,)。中国的股权并购也同样是如此,置换率的多少取决于并购双方在并购公告前的股价。因此,收购方有动机在并购公告前操纵盈余。首先,虚增盈余能够虚增公司股价,从而减少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票数量;其次,即使市场能够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收购方也会虚增盈余,原因在于,在有效市场中,当投资者发觉管理层有虚增盈余的动机时,无论管理层是否操纵盈余,他们都会对公司盈余进行折价对待(Stein,)。因此,操纵盈余是管理者的最优选择。
但现有研究对于股权并购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被多数学者采用的应计利润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高的应计利润并不意味着公司一定存在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在股权并购中,高成长公司往往会有正向的异常收益,并且股权收购方在并购前可能会提高非现金营运资本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较高的异常应计,尽管企业并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意图。因此,为了解决应计指标在衡量盈余管理方面的偏误问题,本文试图从审计师的角度来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计师对鉴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负责,如果审计师发现公司盈余存在虚增现象,往往会提出下调盈余的建议,公司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这种调整建议。如果公司拒绝了调整建议,审计师会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公司存在的会计问题。在实务中,审计师披露会计问题通常能对公司产生有效的威慑。
本文预期公司会在股权并购前夸大盈余,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并纠正这种行为。因此本文假定公司在股权并购前一年更有可能被出具下调盈余的审计调整意见。
假设H1:在股权并购之前,审计师会要求公司进行更多的盈余下调。
但该假设也有可能不成立。首先,BallandShivakumar()研究发现,在发行新股时,由于发行人的财务报告会被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严格审查,因而其发行股票前的盈余报告可能会更加保守;其次,故意操纵盈余的管理者可能会向审计师隐藏误报(Botosanetal.,),这使得审计师识别和纠正股权并购前的财务报告变得更加困难;再次,在未来有融资计划的公司可能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虚增盈余(CohenandZarowin,;Kotharietal.,),而这种盈余管理建立在实际的经营决策基础上(KimandPark,),使得审计师很难影响这种操纵行为;同时,并购方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和躲避严格审查的动机,可能不会告知其审计师有关未来并购活动的消息;此外,预料到审计师会对年度盈余进行严格审查,股权收购方可能会选择在未被审计的季度报告中虚增盈余;最后,中国的审计师面临更低的诉讼风险(Chanetal.,;Chenetal.,),这意味着他们识别和纠正盈余公告的动机可能较小。
文献与贡献(一)相关文献
1.股权收购与盈余管理文献
前人研究采用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行为,并发现股权收购前一年收购方的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后一年(EricksonandWang,;Louis,)。然而,采用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可能会出现偏误,尤其是在对公司并购、新股发行等事件进行研究时(HribarandCollins,;Dechowetal.,;Ball,)。股权收购方有较高的应计利润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存在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Fairfieldetal.,;PungaliyaandVijh,)。HeronandLie()、PungaliyaandVijh()对应计利润的研究发现了盈余管理不显著的证据。
2.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文献
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了各类审计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审计事务所规模(Beckeretal.,;Francisetal.,;KhuranaandRaman,;LennoxandPittman,;Chenetal.,)、审计团队规模(FrancisandYu,;Francisetal.,)、审计师任期(Frankeletal.,;Ashbaughetal.,;ChungandKallapur,;Fergusonetal.,)、审计师行业专长(Balsametal.,;Guletal.,;ReicheltandWang,)和审计市场集中度(Booneetal.,;Francisetal.,;Newtonetal.,)等。尽管许多研究已经检验了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他们并不能为审计师具体如何抑制盈余管理提供直接的证据。
(二)本文贡献
1.本文首次检验了当管理层倾向于在股权并购之前夸大盈余时,审计师如何对公司盈余进行调整。前人研究未揭示审计师具体如何抑制了盈余管理,而本文通过审计调整的信息打开了这个黑箱,并采用DID的方法削弱了内生性问题。
2.本文还丰富了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前人大多采用应计利润衡量股权并购前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而本文使用审计调整指标更具合理性。
研究设计(一)样本
本文以-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原因在于:(1)中国的财政部会强制要求审计单位提交审计调整报告;(2)审计调整信息仅在-年可用。在此区间内,共得到了CSMAR数据库中-年的个并购公告,由于并购公告前后各需要一个样本观测值,因此共有初始样本观测值个。本文剔除掉个审计调整数据缺失的样本,以及个在CSMAR和MOF数据库中被审计盈余不一致的样本,最终得到样本观测值个,其中包括个股权收购样本和个现金收购样本。
(二)变量
1.被解释变量
(1)
ADJ_DNit
:当审计师向下调整盈余,即审计后盈余小于审计前盈余时,该变量等于(
已审计盈余-审计前盈余
)/
前审计盈余
;当审计师没有向下调整盈余,即审计后盈余不小于审计前盈余时,该变量取值为0。
(2)
ADJ_UPit
:当审计师向上调整盈余,即审计后盈余大于审计前盈余时,该变量等于(
已审计盈余-审计前盈余
)/
审计前盈余
;当审计师没有向上调整盈余,即审计后盈余不大于审计前盈余时,该变量取值为0。
其中,审计后盈余是指公司进行审计调整之后的最终盈余水平,审计前盈余是指审计调整之前的盈余水平。
2.解释变量
(1)STOCKi:当收购方采用股权作为支付方式时取1,现金支付方式取0。(本文样本不包含同时使用两种支付方式的公司)。
(2)BEFOREt:在并购公告前最近一个年度取1,并购完成或终止后的最近一个年度取0。
(三)模型
本文使用模型(1)和模型(2)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使用模型(3)和模型(4)检验进一步研究中的内容。
实证分析(一)差异性检验与平稳趋势假定
本文首先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股权并购前的向下盈余调整(
ADJ_DNit
)结果显著,向上调整(
ADJ_UPit
)结果不显著。平稳趋势假定的结果也表明,实验组(即股权并购样本)向下盈余调整变量在0时点(即股权并购公告前一年)有显著增加,而控制组(即现金并购样本)的变化较为平稳。
(二)主回归分析
本文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了Tobit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交乘项结果显著为正,说明在股权并购前,审计师会要求企业下调盈余;模型2的交乘项结果为负但不显著。以上结果支持了本文假设,说明并购方在股权并购前更倾向于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
(三)进一步研究
1.会计与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监管约束
审计师出具向下调整的审计意见是否是因为其过于保守?为验证该问题,本文采用在并购公告前证监会发布的与会计和信息披露不规范有关的监管惩罚信息进行研究。这种监管惩罚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年报盈余虚增,季报盈余虚增,以及在自愿披露中隐藏坏消息。因此,即便审计调整已经纠正了年报中的误报,公司仍可能因为季报误报和自愿披露不规范的问题而被惩罚。本文共得到了个因会计处理不规范和30个因其他自愿披露不规范而受惩罚的样本。在个股权并购样本中,有22(9.7%)个在并购公告前一年受到了惩罚;在个现金并购的样本中,有(7.1%)个受到惩罚。将
ADJ_DNit
和
ADJ_UPit
作为解释变量,将企业是否受罚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logit回归,结果显示,变量
ADJ_DNit
显著为正,说明被出具向下调整意见的企业也更容易被监管部门处罚,该结果表明审计师在出具向下调整意见时并未过度保守。
2.审计师意见类型
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并不会在审计调整后全部解决。如果公司没有采纳必要的审计调整建议,那么审计师在已审计的财务报告中可能会披露仍然存在的问题。由于被审计公司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并且可能不会接受全部的审计调整建议,因此本文预期股权收购方被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仍会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被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是否仍然存在问题。对样本的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分类后,一共有个(96.59%)标准意见,个(3.41%)非标意见;在非标意见中,有62个是由于会计问题而产生的,92个是由于不确定性产生的。据此,建立了两个被解释变量UNCLEANit(个标准意见取0,个非标意见取1)和OPINIONit(个标准意见取0,62个会计问题意见取1,92个不确定性意见取2),以及模型(3)和模型(4),其中模型(3)采用普通logit回归,模型(4)采用多值logit回归。回归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交乘项结果均显著为正,说明股权收购方在并购公告前一年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并非所有的会计问题都通过审计调整得到了解决。
3.股权收购前的应计利润
本文还使用了根据审计前盈余和已审计盈余两种指标计算的应计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了应计利润指标无法较好地反映股权并购前的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表明应计指标在衡量盈余管理方面确实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
4.PSM匹配分析
本文还对样本进行了PSM匹配分析,将股权并购样本与现金并购样本按照可观测到的公司特征指标进行一一匹配。匹配后样本达到了协变量平衡的效果,且交乘项的回归结果依然显著。
5.国企与非国企
本文还检验了国企与非国企在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将变量SOE(国有取1,非国有取0)加入交乘项后,回归结果不显著,说明两类企业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将审计调整变量
ADJ_DNit
和
ADJ_UPit
与SOE的交乘项作为解释变量,与证监会惩罚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不显著,说明在证监会惩罚方面两类企业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6.审计费用
审计风险的增加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当公司即将进行股权并购时,可能会承担更高的审计费用。但另一方面,审计师有可能并未被公司告知其未来将进行并购活动,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管理层预期到该行为会提高审计费用,二是由于企业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费用可能并不会有显著提高。本文将审计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放入主回归DID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交乘项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公司可能并不倾向于在并购活动前将并购信息告知审计师。
Acquirersaremotivatedtooverstateearningspriortostock-financedacquisitions.Wehypothesizethatauditshelptodetectandcorrectsuchoverstatements.Wetestthisusingadifference-in-differencesdesign,which白癜风初期怎么治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