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编自《论文学习导向的博士生教育能提升科研水平吗?》一文,原文刊登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第4期,总第34期(年8月),作者分别为:曾志耕,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罗荣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申宇,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活动中最主要的人才来源,博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高水平博士人才对于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端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一批能对金融经济领域有广泛视野和深度洞察力的思想家和执行者,更好地实现金融发展增加个人和社会福利这一初衷和终极目标。
高校博士生培养中的现实问题
然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推动了国内高校科学研究中经济理论与量化分析结合的趋势,使得原有博士培养方式不能持续为国家社会提供足够的高质量金融人才。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博士生培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体现为:(1)课程建设有待加强,考核不够严格;(2)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困难,论文质量不高。本质上则可归因为整体科研基础较为薄弱,比如,经济学修养不够,计量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较弱,缺乏对科研领域的钻研精神,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基础的薄弱导致了学生们无论在捕捉研究问题方面,还是对问题的推进和深入研究方面都较为困难。博士生教育改革亟待推出。
以高水平论文学习为导向的创新改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和以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西南财经大学本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金融博士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立足高远”“服务社会”的宗旨,从2012级开始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夯实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功底,为社会输送一批对金融经济领域具有深刻见解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研究人员。
此次改革确定了六门金融学方向专业课程,分别是公司金融研究、资本市场研究、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货币理论与政策。博士生选择研究方向模块所指定的两门必修课程,并由导师同意后另外选择两门必修课。每门课程实行课程组制度,授课教师以老师自愿报名为主,并确定一名课程组负责人,负责各门课程的大纲编制修订、教学考核设计和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本课程授课教师(通常4-5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各门课程授课的主要内容经各课程组反复讨论后确定约16篇经典论文,这些论文涵盖该门课程最重要的几个模块专题。同时,以相关经典教材奠定基本框架,并以几十篇新近高质量的文献跟进和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协助学生加快从学习积累到科研实践的转化过程。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博士生熟悉现代金融知识、把握金融领域前沿研究和掌握分析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经典论文帮助学生把握对经典论文的深度解剖和高度提炼,以及对论文的运用、修正、借鉴、启示;另一方面,新近高质量的论文文献,使学生充分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接触第一手科研工作。
以科研水平为标准判断改革是否成功
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考察博士生教育改革前后科研论文质量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果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前后的科研论文,从论文基本信息和文章类型、参考文献、被引用情况、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控制等质量特征角度对比分析改革前后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我们发现教育改革后的博士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质量要明显优于改革前的博士生发表的科研论文。且改革后的博士生更加注重国际前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引用大量外文文献,在外文期刊发表文章占比也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改革后博士生科研论文更加注重实证分析以及对论文结论可靠性的验证。
本研究贡献在于发现改革前后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的差异。本文从定量分析角度出发,为博士生改革前后科研论文质量对比差异提供了相关证据。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找到差异的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提高科研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继续推动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通过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博士生自身科研水平,深化博士生对前沿科学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本文的重要启示是,博士生科研质量的提高表明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的成功。虽然,改革后博士生科研论文的产出有所下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博士生的科研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博士生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坚信博士生改革的必要性,这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