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红广西文献作者主题与文本内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专家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广西文献》作者、主题与

文本内容的演化[1]

——《广西文献》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黄艺红

摘 要:《广西文献》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广西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综观创刊至今的《广西文献》,刊物发展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年—年)重视政局需要和“革命”话语表达;第二阶段(年—年)回归本位,整理地方文献、宣扬地方文化;第三阶段(年至今)深化同乡会会刊的聚合功能和辐射作用。梳理各阶段《广西文献》核心作者、文本主题与内容的演化过程,研究两岸关系的走向、台湾政局的动荡对地方文献刊物之影响和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广西文献》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广西文献》;作者;主题;文本内容;演化

年5月20日,《广西文献》的创刊号在台湾发行,至今已有四十二年历史。为方便讨论,笔者将《广西文献》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年—年)也就是创刊十年的《广西文献》,其撰文者以年前后赴台的新桂系军政界精英为主,此时期两岸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文章主题与文本内容带有思想战和舆论战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乃至刊物的史学价值;第二阶段(年—年)《广西文献》的作者以赴台军人及其后代为主,他们是民国时期广西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这十一年间台湾“解严”,开放“党禁”、“报禁”,《广西文献》回归地方文献杂志本位,呈现更自由开放的面貌,故文章可信度较高。此时期的文章写作主要为还原新桂系对抗战的贡献、重视中国意识/广西精神、中国人/广西人身份,强化台湾桂籍第三代的省籍身份和国族认同;第三阶段(年至今),因赴台第一代多数凋零,第二代成为《广西文献》执笔主力,并鼓励第三代接力写作。此时期两岸加强民间和官方的交流互动,虽时有影响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出现,中国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故年以来的《广西文献》深化同乡会会刊的聚合功能和辐射作用,办刊更为开放包容,既认同“祖国统一”观念,更为中国强大、民族复兴鼓与呼,体现办刊定位和风格的变化。

一、并不单纯的“革命”话语表达(年—年)

《广西文献》创刊前十年,是刊物发展的第一阶段(年—年),作为一份地方文献杂志,其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广西军事、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此时期的重要作者有:黄云焕、黄昆山、谢康、徐启明、李品仙、韦永成、雷殷等,由于两岸关系还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又因作者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文章带有思想战和舆论战特点。“革命”是第一阶段《广西文献》的高频词,受到有偏见的历史观主导,该刊对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阐述,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台湾政局宣传需要。

《广西文献》创刊号封面,是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和谢东闵的照片,照片上方标注的两行字极具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创刊号中关于“革命”话语的表达,力图符合特殊历史时期台湾的政局需要。以谢康[2]的《亲聆国父训诲》为例,文章从他在广东大学求学期间多次见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并亲聆其训诲讲起,大概因为直接交往不多,也由于时日久远,记忆日渐模糊,零碎的回忆片段不足以撰写“亲聆训诲”的全部真实感受。故文章内容提到孙中山的部分少之又少(这是读者最期待的核心内容,本可成为珍贵的历史材料),更多着墨于作者自己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谢康长年任职于政界和教育界,文章基于其个人工作经历展开。据文章所述,年,在他担任国民党地方党部执委和柳州中学校长时,广西省党部已为“共党分子”把持。为了在校园中防范和镇压异己的政治力量,他“在政府及军警支持之下”与教员和学生中的“共党分子”“周旋”,“使他们不能占领学校,渡过了难关。”在当时,全国各级学校镇压左倾教员和学生不能算是新闻,但作者认定广西省党部已为共产党把持,不免夸大其辞。

李宗仁的回忆可佐证这一点:“其实,广西当时共产党甚少,省党部委员之中,只有少数左倾分子,没有真正的共产党。”[3]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全国各地陷于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之中。谢文从历史细节出发,记录广西当局在思想控制方面布置“清党”举措:开设国民党党员训练班、在干部队伍整理党务、紧急训练两百余名可靠的党内人员、效仿中央党务学校培养地方党务人才等。在这一系列操作中,谢康协办广西地方党务学校,从思想和言论方面考察甄别国民党员,简而言之,就是要从人员队伍上保证清党计划的顺利实施。纵观全文,作者所记录之事件都是他亲身参与,文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在讲述亲聆并践行孙中山训诲的过程中大量“夹带私货”,行文中既有不符合史实之处,还颇有自得之意,认为这些往事都是“个人这五十年来在国父的感召下”“为革命大业所尽的微末贡献。”事实上,这些言行当然不能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划等号。

谢康此文获得国民党“建党八十周年中央日报征文第一名”。《中央日报》创刊于年,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以“阐明党义、宣扬国策”作为办报方针,年后随国民党迁往台湾继续出版,是国民党重要的舆论工具。显然,谢康撰文立场乃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属于政治宣传的需要。该文获《中央日报》征文一等奖,圆满完成了“命题作文”,可谓作者与颁奖单位各取所需。所以在阅读《广西文献》文章时,应详察作者阐述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实质内容。

早期《广西文献》“革命”话语的再阐释,首先是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播迁台湾的国民政府既要进一步巩固和行使权力,就必须重点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使理论与时俱进,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其次,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促使他必须团结一切政治势力,拉拢民意。以三民主义革命作为理论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为各方势力指明“反攻复国”这唯一“革命”方向。《广西文献》作者以新桂系军政界人物为主,其中有些人到台湾之后虽不再出任要职,出于“革命”信仰、职业习惯、怀乡之思,亦自愿积极配合宣传,以“重整山河”之志发动本省乡亲参与战斗准备。如李品仙《黄旭初先生与广西建设》[4]评述黄旭初治理广西的方针,主要基于三民主义理论,他“对省政力求兴革:依据三民主义的原理,订立自卫自治自给的三自政策,为建设广西的准则。全省上下,循此悉力以赴,三年而全省大治。”他“服膺主义,至死不渝。……身在香江,心怀祖国……”。黄昆山的《永怀旭公》[5]根据黄旭初年后的作为认定“表现其忠之志节……。又李宗仁当年自美返大陆……曾函劝旭公一直行动,但旭公责以大义,直斥其非,大节凛然”,各文本之间,均有互文关联。提取核心要点综合阅读便可发现,评定人物的忠与不忠尽在其是否服膺“主义”/“革命”,是否放弃了“反共”立场。由此可知,出于现实和政局需要,《广西文献》对“革命”的阐释话语单一,却不单纯。

二、回归地方文献杂志本位(年—年)

《广西文献》发展的第一阶段(年-年),文章只要在政治层面涉及大陆,描绘的都是一幅幅“灾难深重”的社会图景。至第二阶段(年-年),《广西文献》的文章主题与文本内容开始有了明显变化。

从外部环境而言,年以后,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开放“党禁”、“报禁”,放松对出版物的意识形态管控,作者因此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大陆调整对台政策,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释放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其后,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社会长达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自此,两岸各领域交流稳步发展,两岸人民进一步实现政治互信。大陆不再提“解放台湾”,台湾当局亦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广西文献》逐渐摆脱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回归“整理地方文献、宣扬地方文化”的办刊宗旨。

此阶段《广西文献》的重要作者有桂籍第一代:潘宗武、黄嘉谟、刘谦怡、李人翘、梁学干、牟甲铢等(有些早期作者此时已故去);桂籍第二代:白先勇、粟明德、朱浤源、蒙天祥等。他们是民国时期广西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故文章可信度较高,其史学意义值得深度挖掘。文章的主题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军事1、太平天国运动有刘谦怡《翼王石达开远征纪略》《太平天国天京第三次解围大战》《太平天国忠王东征作战纪略》《太平天国兴亡概述》、潘柱材《洪秀全自广东至广西贵县传教所经路线》《太平天国太平军之决策及战略》等;2、辛亥革命有黄嘉谟《淸季的广西军政》《辛亥广西学生北伐敢死队概说》等;3、北伐有黄嘉谟《辛壬广西独立与桂军北伐》《辛亥广西学生北伐敢死队概说》《广西新军的革命战略》、朱浤源《广西与北伐》、梁学干《桂军两次出境作战》《广西与护国讨袁运动》、张任民《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忆述》等;4、抗日有梁学干《广西军事与抗战的贡献》《武汉会战概述》、韦鼎峙《抗战建国期间的广西空军》《台儿庄空权争霸战》、黎明凯《抗日战争反攻广西诸战役》、宋献琼《参加广西学生军工作忆述》、周善《参加抗日空战之追忆》、石碧清《忆述龙州教导队》、张良谋《桂军主力开入大别山建立抗战根据地》、白先勇《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先父白崇禧将军参加是役之经过始末》、劳声寰《参加抗日战役诗话》等;5、国共内战有梁学干《白七、八军与红七、八军之战》等。

(二)政治有黄嘉谟《广西省政府的成立与主席更迭》《十个月的广西改造》、朱浤源《一九三〇年代广西的动员与重建》《广西省的学步民主(一九〇七——一九三七)——我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个案硏究》、叔龙《三自政策与广西乡村建设》、牟甲铢《白崇禧先生口中的广西政要》、潘宗武《制宪国民大会与广西代表》、陈美娟《我看今日社会与三民主义》、邱昌渭《三种精神与一个政策》、“中硏院”近史所撰《雷殷与民初内政》等。

(三)历史有梁之直《灌阳唐景崧乙未抗日保台功过平议》、黄嘉谟《淸代前期的广西边务》《淸末民初的广西“道”制》、梁学干《李宗仁与黄绍竑合作经过》、谢康《七十年来我对“五四”运动的观感》、潘宗武《杨廷理道台三任台湾知府》等。

(四)经济有梁之直《桂越边境口岸贸易巡礼》、钟生《胡适与广西——抗战前广西建设成就的见证》、梁学干《“三自政策”对建设广西的贡献和评价》、黄时杰《我的经验谈:怎样勘采矿产资源》、黄蓟《广西建设初期的外汇问题——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等。

(五)教育有黄嘉谟《淸代的广西武举与武进士》、潘宗武《国立中山大学广西毕业学生知多少》、谢康《我和广西大学》《抗战时期广西中等教育的培养》、陈谋煊《广西大学复校回忆》、黄旭初《桂籍陆大同学有多少?——兼记陆军大学四十年沧桑史》、牟甲铢《广东广雅书院与广西》、韦鼎峙《广西航校同学印象记》、梁学干《桂军干部的摇篮——南宁军校》《陆军大学生活的回顾》、朱浤源《广西教育的初期现代化》、黄启武《我们的母校——陆军官校建校六十四周年校庆追忆》、黄英《无锡国专在广西序》、陈重光《广西普及教育运动与抗战》《雷沛鸿的妇女教育理想与实际》、刘介《广西特种教育的创始》、蒋世德《怀南宁干校生活》等。

(六)人物有牟甲铢《广西历代鼎甲和宰辅督抚》《广西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张大千会见记》《邓孟硕先生二三事》、聂佐林《黄故主席旭初生前轶事》《李济琛先生的生平》《抗日空战烈士黄莺事略》、张森《吴佩孚与张其锽》、梁学干《夏威将军事迹纪略》、钟仲《钟毅将军传》、潘宗武《吕清夷先生行状》、潘柱材《刘故军长栋材传》、该社《海军少将李沅骥先生行谊》《蒙故陆军上校万程先生事略》《赖和平将军生平事略》《陆军上校石作衡先生事略》《柯故陆军上校猛波事略》等。

(七)地理有陈纵材《明代先贤顾祖禹——对广西地理评述的精要》、梁之直《广西山水搜奇》、蒋正民《广西兴安县高尚乡乡名发隐》、潘宗武《艰辛岁月话南丹》、黄光化《宁明花山》、德山《记桂平西山》、梁之直《南宁古今谈》等。

(八)文化有牟甲铢《王守仁与经略广西》、谢康《晚清广西四大词人征略》《柳宗元与柳州》《纵论陈宏谋的思想》、《孔子哲学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牟甲铢《广西的名贵特产》、陈清萍《桂剧之源流》、邓肇初《发扬八桂精神》等。

(九)方志有黄嘉谟《广西年鉴初探》、卢国富《平南设治沿革暨大事纪畧》、第三回广西年鉴《广西郡县沿革志略》《抗战期间广西各县沦陷及收复日期》等。

(十)交通有凌鸿勋《湘桂铁路之兴建与广西》、朱浤源《近代广西的交通建设》、该社《中越铁路恢复通车对广西的影响》等。

与上一阶段比,此时期《广西文献》中军事、教育、政治、人物方面内容仍很丰富,其他方面文章减少许多。关于军事方面,论述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文章数量与此前持平,讨论抗战的文章明显增多,着重书写新桂系将领及广西军民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关于国共内战的文章明显锐减。年,广西文献社推出《广西新军战史》《广西统一战史》《还乡探亲琐记》等著作,可视为《广西文献》在这一阶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wxbz/1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