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且思走向知识传播的历史学应该如何叙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

历史学从其初始之时起,就以向后人叙述前人的生活故事为主要特征。现代史学形成以来,受社会科学全方位的影响,更兼学术制度的推波助澜,致使其越来越走向了社会科学式的、对前人社会的解剖分析,冷落了它的叙述本职。以至当今史学论著基本上只针对学术圈内人写作,绝大多数非圈内读者不得其门而入。近年来,已经有学人开始反思这种学术理路的利弊。同时,随着国力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与对民族历史的兴趣大增,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历史题材写作的门槛,这一切都推动着我们来认真思考“叙述”在历史学发展的地位。

为了回应社会文化演进的这一新动向,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的倡议下,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于年11月6日至8日,在长沙召开了一场以“宋代历史叙述”为主题的小型工作坊。参加讨论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包伟民、张亦冰、王杨梅、年慧龙,浙江大学历史系的陆敏珍、吴铮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的何兆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郑庆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申,以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闫建飞、谢一峰、王菲菲、黄晓巍等学者。

在会议开场的主题汇报中,包伟民比较全面地就史学研究者走向叙述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个可供讨论的议题。在后续场次的发言中,与会学者从各自的论文主题出发,回应并深化了那些议题。

与会者合影一、历史叙述的重要性究竟什么是“历史叙述”,我们要讨论的叙述概念,与早已有之的“通俗读物”有什么差距或区别?仅仅把文字写得浅近一点,把学术概念解释一遍,是否就是叙述?讨论历史叙述的意义何在?包伟民首先提出,开展对“历史叙述”议题的讨论,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本科已经属于普及教育,毕业后许多学生并不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有一部人要从事学术研究,两个不同的听课群体并在一起,高校教师应该怎么讲课?再者,进入信息时代,本科生运用网络资源获得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更为详细,教师应怎么讲课才能使学生愿意听、有收获?另一方面,我们与学生、读者之间,存在知识结构的差距、对知识要求的差距,我们在叙述的时候,怎么考虑与应对这些差距?

与会学者无不认同历史叙述的重要性,并从几个不同的侧面作了强调。陆敏珍认为历史叙述可以分别从历史叙述的主体、读者的类型、叙述的语言三个方面来展开思考,并介绍了叙述概念的学术背景。她援引英国学者劳伦斯·斯通(LawrenceStone)《历史叙述的复兴》一文的观点并指出,原来结构化的分析不足以表现历史,所以有叙述史学的兴起,叙述成为当下的一个潮流。结构化的历史注重“历史说了什么”,历史叙述注重的是“谁在说”,由此历史就变成历史学家的历史,但是历史学家的很多阵地也被放弃了,产生了历史是否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等很多的问题。

吴铮强进一步指出,叙述本是历史著作之常态,问题导向的分析性史学才是历史写作的特殊形态,并有异化为学术八股之嫌。如果将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叙论稿》《柳如是别传》归入叙述性历史著作并无不妥。历史学者叙述性写作的根本,是要让叙述重新成为严肃历史著作的体裁。

何兆泉强调历史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历史叙述则是对历史的反复探求。每个时代都有重述历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研究对象存留的文本之外,与研究对象的现代共鸣,是重述历史的重要方面。史学求真并不等于只有一种真相的表述,任何叙述包括以客观真实为目标的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建构。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历史工作者都是站在当下的各自立场,寻觅关于过去真相的不同阐释。历史学者应该为公众的知识普及,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如何叙述与为谁叙述

对于“历史叙述”应如何展开,如何避免“误导”读者,与会学者观察的立足点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史家在其中的主体性。

包伟民以如何编写“宋代史”为例,提出了一个有点令学者们为难的问题,就是相对集中的、贯通的叙述,与全面反映一个时期历史之间的关系或某种矛盾。撰述专题论文是只从一个角度反映历史,但是编写教科书则力求全面铺开。如果要写作一部断代宋史,按照传统教科书的方式来编写,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社会,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可读性就可能不强;但是如果只通过一个角度反映一个时代,忽略其他角度,甚至将历史演进写出某种情节展开的感觉,会不会误导读者,使得他们会不恰当地放大这一个侧面的地位?如果先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然后再走向几条线索的集中贯通式叙述,是不是可以避免误导读者?

吴铮强显然更强调历史学者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学者没有必要为读者提供完整的知识,因为现代的任何读者,都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独文本来获得完整知识的。读者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叙述,自己会有一个综合的过程。专业学者应该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将自己的学术著作转写为叙述性、通俗性作品,不用太顾虑读者。专为读者获取知识编写的历史通俗作品、专为传播特定思想观念的历史图书编纂、专为从市场获利的历史题材畅销书制造、专为保存记忆的民间历史叙述,都不属于历史学者的本职工作。当然参与相关工作属于任何人的自由,唯不同脉络的历史写作各有其运作规则,不必相互混淆,各自平行发展更符合社会合理运作之需求。陆敏珍同样主张要重视历史叙述中的书写者角色,具体来说,与其去考虑叙述的方法、叙述的面向,还不如强调是“我”在叙述。我不一定要给你一个全面的图画,但这是我要这样讲。有一位法国学者曾说过,历史学家总是想自己能提供什么,结果把自己的阵地丧失了。她还从宋代家礼的书写探讨了叙述者的主体性,指出家礼书写者的角色既是隐身的,又是在场的。宋代家礼作者并不只是制礼者、注礼者的角色,而是多种角色并存,有时候是时俗与时礼的观察者与评论者,在书写中他们会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甚至会讲自己的偏好、情感。通过家礼的书写,书写者将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展现出来。把家礼仅仅理解为家庭规范,会忽略了书写者的在场感。

强调历史学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2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