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策略浅谈9

工业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策略浅谈(9)

刘肖健/浙工大工业设计研究所

12.实验手段

实验是用来验证研究结论,检验研究目标是否达到。前面讨论目标时建议给出一个目标的考核方式,那么实验部分就是在项目执行中自己对目标进行检验。

1)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

建议找一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的书来看看,这类书图书馆有很多。除了非线性的东西,方法基本成熟(至少是工业设计用得到的那部分)。相关的软件工具也很多,一些常见的分布检验、函数拟合,和高级一点的模式识别、系统辨识等数据处理方法都可以完成。常规的数据处理任务Excel就可以做,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百度一下“Excel函数”看看。

实验设计书认真读读,虽不一定全看懂,至少要弄明白获取和处理什么数据用什么方法。由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对象大多跟人的行为和感知有关,计量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也可以参考一下。要不要做双盲试验、要不要对照组等都说明一下。

2)提出假设

一些比较常见的实验是用来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或影响关系),可以先提出几个假设,然后安排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假设-检验”的套路可以为工业设计课题增加理性和严谨性,建议多下工夫认真对待。假设可以基于文献研究结论或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

3)实验载体

选择典型产品作为载体开展实验,要解释一下该产品为什么典型。注意,如果报机械口,典型产品应该选机械类的,不要太简单或是纯外观设计。如果产品有真实的企业合作项目提供支持,最好。

4)实验设备

最近几年实验设备逐渐普及了,十年前还很罕见的眼动、脑电、肌电、压力分布等设备差不多也都走入寻常百姓家了。所以在提到设备时不要太把设备当回事,也不要整个课题就围绕设备来开展,因为设备就是一个数据获取的渠道而已,数据本身才是关键的。

13.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是从技术路线里提取出来的,应该小而精,不要提出一个大的技术分支甚至一个研究领域作为关键技术。可以把技术路线的笔墨分一部分放在这里详述。

关键技术要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设置关键技术,相当于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或子问题)的瓶颈。

关键技术里要有自己的东西,应该是需要在项目中进行研发的技术,不要是纯粹别人的研究成果获已有的成熟技术直接拿来。可以是已有技术针对本课题的特征做的改进设计,如果能跟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最好。

2~3个关键技术即可。

14.可行析性分析

交代好三个问题:1)理论上可行;2)技术上可行;3)交给你来干,可行。

作者以前的做法是列一个大表,把课题用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都列上,然后对其成熟度、可借鉴成果的丰富性、本课题组的研究经验等做了个粗略的评估。一目了然,清晰直接。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方案也可以简单交代一下。写法跟社科基金类似,主要说数据获取方面的风险,不要搞得风险太大让评审人担心项目干不出来。

15.特色与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可以分开写,当然要是写不出来就只写创新好了。

特色比较宏观,是外延性质的东西,可以不那么学术,也可以是意义的换种说法。可以写问题对象本身的特色或研究思路上的特色,比如这是一个别人都没发现但又确实是个问题问题,或雄辩地论证你用的XX和XX交叉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可靠渠道。

创新点可以从理论创新、方法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三方面写(不一定全都写到),加起来2~3个创新点就够了。

理论创新写为哪个理论分支添了砖加了瓦,拓展了其应用范围还是照亮了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方法学创新面向解决问题的思路,比理论创新具体一些,属于理论的应用层面,对牢待解决的问题对象,说明如何创造性地组合并发展了多种方法,建立了什么样的模型等。技术创新注重操作性,比方法学再具体一步,如叙述上述方法学模型如何巧妙的实现。

特色和创新点的写的时候最好有所比较,比已有的东西好在哪里、新在哪里。

16.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年度计划;另一种按研究内容分块做成甘特图式的计划。前者用的比较多一些,可能写这部分时大家都敷衍习惯了,其实后者才更像一个可执行的计划。

写计划时最好把阶段性成果也写上,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内容。把预期成果拆散安插在各阶段也可以。

17.预期成果

成果的布置要有些层次。

高级一点的,SCI、SSCI、AHCI、发明专利、或顶级会议(最好把会议名称写出来);中级的,EI、CSSCI;低级的,核心期刊,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软件著作权。

软件著作权不做实质审查,申报就能批下来,分量不重。所以如果最终成果是软件,最好写上“通过电子信息产品评测”。评测报告相当于产品质检证书,是要做实质审查的,比著作权有价值。

成果数量要真实可信。高级成果1~2项即可。中级成果按研究年限(4年)每年1~2项,面上项目钱多,可以稍加一点。低级成果写多了也没意思,或者不写,报个成果总数然后说明SCI或EI多少项以上即可。

注意,预期成果和你的研究基础要匹配,不要太夸张。有些评审人会拿你发表过的文章数量和级别来对比你的预期成果,所以,如果以前业绩不是很美观,写预期成果时还是尽量真实一点,可以在前面加上“争取”二字。但也不能写得太少,项目产出还是要对得起大把经费的。

18.研究基础

研究基础包括“工作积累”和“工作成绩”两块。工作积累是实质性的东西,包括做过的项目和得到的研究进展、研究结论等;工作成绩是标志性的东西,包括论文、专利等。

1)研究基础的层次

很多人把研究基础只理解为高级别的文章,这是个误区。

作者的一项基金研究基础只有5篇EI,没有SCI,跟别人比文章肯定完蛋。但是除此之外,研究基础还包括6项软件评测报告、2个软件著作权、十余篇B类期刊和会议论文、3项发明专利、若干实用新型专利、三四个横向项目、1部博士论文、4部硕士论文,都与申请课题内容有关。而且这些研究基础不是一年搞出来的,比如6项软件评测报告差不多是每年1项。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工作的真实反映。

这些基础可以给评委留下一个好印象,就是你一直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而且不是纯粹为了发论文在做。论文有个两三篇比较有分量的就够了,研究基础也要有结构层次,从理论到应用到人才培养都要有一些才好。

“录用待发”的论文可以写进去,但不要太多,最多2篇。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分开写,要让人能够一眼看出期刊几篇、会议几篇。会议论文列写要谨慎,数量不要超过期刊论文。有些会议论文集同时提供ISBN和ISSN刊号,后者还有卷期。对不起,这也是会议论文,不能列为期刊。玩这些小动作被评审人看穿可能会有非常险恶的后果。

超过5年的论文要不要写呢?如果跟课题关系密切,可以写上,但是要另外站队,并且注明是5年前的成果。

2)合作的痕迹

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个青椒有20多篇SCI,结果申请青年项目都不中,因而发帖泄愤。我觉得可能是这么多文章给评委留下恶感了,觉得你是在炒文章而不是真的做研究。此人还是第一次报自科基金,人家就更有理由怀疑你炒文章了。其实研究基础并非都是你第一作者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作者的基金研究团队只共有5篇EI,只有两篇是作者本人第一作者,但是5篇文章都跟选题有关,而且5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的名字。除此之外,团队的3个主要成员还合作过1个国家自科和2个省自科。这种情况行话叫“合作痕迹”,表明这是一个真正的合作团队,而不是一个拉郎配的火线组合。自科价码翻倍后,对团队的重视力度加大了,并非只考察申请人自己的业绩,主要成员的业绩也同样算分。

其实那次我觉得自己挺幸运,并不是因为研究基础弱拿到项目有了中奖的感觉,而是前几年做的工作都与基金的要求隐隐合拍,众多的线索展示了很好的延续性,而且研究基础里的成果并不是很功利的那种,算是一种“诚意”的体现吧。反馈意见里有一个评审人给出了“研究基础良好”的评价,这对一个没有SCI的本子而言,挺难得了。

3)相关研究项目

属于工作积累。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纵向横向项目都可以列上,按负责人、项目名称、类型、编号、起止、对本课题的支持等几项内容列表说明。

4)前期成果的展示

也写在工作积累部分。前期研究获得的关键成果和结论,如果附件里的论文还不够说明问题,或者属于尚未发表的成果,可以在这里简单展示一下,顺便说明对本课题的哪部分的研究形成支持。

19.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主要针对调研和实验工作,实验设备、参与实验的人员、企业提供的实际产品设计案例、数据等,能有企业的真实产品设计项目支持开展实验验证工作是最好的。

尚缺的条件和资金预算项目要一致起来,不涉及资金的要说明如何解决。

20.研究团队

关于项目组成员的问题,很多攻略都有讨论和建议,就不啰嗦了。首选有“合作痕迹”的人参加项目组,有博士生最好。老师的工作时间每年5~8个月,研究生不要超过10个月。见过一个本子,把外校合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定为一年12个月,真是无视评审人的智商啊!

人员有个查重问题要认真对待。一个人的名字在在研和正在申请的项目中累计只能出现3次。要注意的是,项目结题报告提交时间是项目执行期最后一年的十二月,但项目的正式结题要等到第二年三月基金委批准结题才算,所以项目的实际在研时间是4年3个月而不是本子里写的4年整。这多出来的3个月项目执行期导致了我有一年查重没通过,本子被拿下。就是说,如果中了,将会有3个月时间在研项目数是4项,超了。有关项目执行期的规定不知道这两年改了没有,拉人入伙时一定要把这点搞清楚。

21.预算

按要求逐条列写,尽量计算具体。

“测试计算分析费”这块要写一点。这块通常包括外协的服务费用,比如去外单位用人家的仪器设备做实验要付费。如果文章投国外期刊需要翻译或润色,有些学校也会把这部分费用算为外协费而不是论文发表费,因为翻译公司不是出版公司,盖的章决定了支出的性质。如果预算里没有这笔钱,就报销不来了。

22.评审意见反馈

在一些学术论坛上,每年基金发榜时都能看到大量的落榜选手在骂基金委、骂评审人、谴责有黑幕,还举例说同事的本子烂得没边都能中,自己好得一塌糊涂却没人赏识,指责砖家啥都不懂,还有屡报不中发誓今生再也不玩基金的,无比热闹。

听哥一句话:你的本子能中不一定是因为你强,但你的本子不中一定是因为你差,没有黑幕你也一样中不了。所以,放平心态,好好琢磨专家意见,来年再战。

“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不清晰、创新性不足、技术方案过于简单、实验方案不够详细、XX研究内容的具体实施缺乏展开叙述……”

以上都是比较常见的负面评价,请参考本文相关部分仔细分析具体原因。

还有一类评价是没几句话,也没有多少负面意见,就是给了一个很低的分数。不能简单的认为评审人不负责。有可能是这种情况:评审人拿到10个本子,按基金委的要求给一半通过(青年基金),评审人全部看完后排排队,前面5个给过的意见写详细一点,后面5个毙掉的就不那么费心了,随便写几句给个分。所以评语虽然看起来有点敷衍,但给的分还是中肯的。你可能只是平庸而已,本子没啥错,但比人比你更好。不要因为对评审人有意见而忽略了自己本子里的重大问题,宁可相信评审人比自己聪明,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明智的做法。

ConclusiveRemarks

1月25日发第一期,到今天(2月25日)正好一个月。没想到这个攻略系列码了三万多字,前面再加个文献综述就可以当一部硕士论文了。如果一开始知道有这么多内容要写,我可能会被吓倒不敢动笔了。写基金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按部就班有条有理地一步步来,就没这么可怕了。

对于高校老师而言,写各种基金是科研上成长与成熟的重要途径。过年都不得安生的焦灼感恐怕是每个老师都体验过的,而不管中与不中,收获都是值得的。对一个抽象问题做系统思考并且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这种机会对工业设计老师并不是很常见。工业设计老师做的事情跟设计公司还是应该有点区别,其实做研究的乐趣不亚于设计和创意,如果你能真正扎进去的话。就算本子写不中,整理一下还可以当篇文章发表,何乐而不为呢?

我校一老师有个道理:自科基金的命中率不是20%多吗?你连报5年,轮也轮到了!

话糙理不糙。连报5次后,你的本子质量能精进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青年基金可以一直连报,面上两败停一年,5年也能报4次。反正我认识的拿过基金的人还真没有谁是排到第5次才上的。相信这个概率论吧。

本子撰写过程中的反复过程很重要,改得面目全非是正常现象,这是思维一步步清晰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写本子对锤炼思维逻辑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科本子的结构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体系了,如果你能够度无死角地把这个框架填满,那么对付一般的报告都不会有太大问题。NSFC的申报经验对安排其他活动也有价值,如申报商业项目、撰写商业策划书、跟投资人的交流等。作者曾经评审过某创意园区的资助项目,那些设计公司(包括一些做得不错的)大部分表达能力渣爆。这跟我国重修辞轻逻辑的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模式有关。实际上,语言的使用方式对思维模式的影响非常大,作者写过几个基金后,连吵架水平都提高了。

可能会有人想到,写基金的套路是不是也能算一门学问呢?

还真是!

坐在我背后的博士生,哥伦比亚帅哥Juan(胡安)桌上有本论文集,我前几天发现的:

《说服的技术》——这国际会议都开了10届了,真是处处有学问啊。

大致翻了一下,收录的论文内容与交流、信息传达、动机理论、心理学等研究关系比较大,对咱们工业设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1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