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王友胜老师提供宝贵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06
页数:
定价:55.00元
装帧:平装
ISBN:-7---8
壹
作者简介
王友胜,湖南常德人,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年破格晋升教授,年晋升二级教授。曾任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主持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曾任湖北大学特聘教授(实职)。现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科技大学社科联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湘潭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苏诗研究史稿》(修订版、中华书局年)、《唐宋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听雨楼文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主著、岳麓书社年)等;出版古籍整理著作《苏诗补注》(上中下、凤凰出版社年)、《韦应物集校注》(合著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及《李贺集(校注汇评)》(合著第一、岳麓书社年)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及韩国《东亚人文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篇;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6项;曾获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湖南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三等奖、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科研与教学奖励。曾获湖南省首批新世纪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人选及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贰
内容简介
本成果主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展开,辅之以个案研究。其中第一至三章为横向研究;第四至八章为纵向研究;第九至十七章为个案研究。这样安排既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又点、线、面交融,使本成果具备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较为充实的研究内容,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视域广度与学术深度。
具体地说,本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宋诗总集理论型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诗歌总集的起源、发展及对宋诗总集编纂的影响,宋诗总集的类型与特点,宋诗总集的编选宗旨与编纂体例,宋诗总集编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通病等。
第二部分:宋诗总集价值研究:重点分析宋诗总集在选诗、序跋、凡例、评点、批注、传论及附录诗评等文学价值,推宗、辨体等文学批评价值及存诗、辑佚、考伪、校勘等文献价值。
第三部分:宋诗总集编纂语境研究:主要从宋诗总集编纂的政治、文化、科举、教育、文学、商业等多角度、广视域切入,探讨宋诗总集得以形成的政治语境、教育语境及诗学语境等。
第四部分:宋诗总集编纂分期研究:主要就宋诗总集编纂的形成期(两宋)、过渡期(元明)、繁盛期(清代)、转型期(民国间)及集成期(新时期)等五个阶段进行现象描述与理论探讨,既依次分类叙录经见宋诗总集,又挖掘当时的政治、文化与诗学生态背景。以此为基础,考析宋代重要诗人、诗歌的经典化过程,探讨宋诗总集的编纂与诗社、诗学流派的形成及诗学思潮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五部分:宋诗总集个案研究:侧重对《诗家鼎脔》、《濂洛风雅》、《宋诗拾遗》、《宋艺圃集》、《宋诗钞》、《宋诗纪事》、《宋诗精华录》、《宋诗选注》及《宋诗三百首》等不同时段九部宋诗总集进行专题研究,主要考察每部宋诗总集的版本源流、编撰缘起、编选宗旨、编辑体例、学术成就、学术影响、疏漏讹误及编者的生平、著述与学术思想、诗学观念等问题;同时注重考察宋诗总集彼此之间的关联、异同。
附录:通过查阅相关史志、书目及文集,基本摸清历代所编宋诗总集的名称、卷数、作者、存佚、内容、版本、馆藏、著录等情况,编制“历代宋诗总集版本目录一览”,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之参考。
叁
目次
导论
一、回顾与前瞻
二、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上篇综合研究
第一章宋诗总集理论型态研究
一、诗歌总集的起源与发展
二、宋诗总集的类型与特点
三、宋诗总集的体例与功用
四、宋诗总集的局限与通病
第二章宋诗总集价值研究
一、文学价值
二、文献价值
第三章宋诗总集编纂语境研究
一、政治语境
二、教育语境
三、诗学语境
中篇分期研究
第四章两宋一宋诗总集编纂的形成期
一、专收唱和之作的宋诗总集
二、专收某时(地)之作的宋诗总集
三、专收某派之作的宋诗总集
四、专收诗僧之作的宋诗总集
五、专收某种题材的宋诗总集
第五章元明—宋诗总集编纂的过渡期
一、元代宋诗总集
二、明代宋诗总集
第六章清代—宋诗总集编纂的繁盛期
一、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二、清代中期:乾隆、嘉庆两朝
三、清代后期:道光至宣统五朝
第七章民国间—宋诗总集编纂的转型期
一、文学生态环境
二、宋诗总集叙录
第八章新时期—宋诗总集编纂的集成期
一、新编宋诗总集概述
二、《全宋诗》的编纂与订补
下篇个案研究
第九章《诗家鼎脔》的成书过程与文献价值
一、编选概况
二、文献价值
第十章《濂洛风雅》的编选宗旨与文学史意义
一、选录标准与门派意识
二、选目与评语中的理学色彩
三、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理论分野
四、文献价值与学术影响
第十一章《宋诗拾遗》的文献价值
一、编者生平小考
二、文献价值
三、疏漏与不足
第十二章《宋艺圃集》的文献价值与文献阙失
一、编选概况与文献价值
二、选目与编排的失误
第十三章《宋诗钞》的学术价值与传播
一、《宋诗钞》的编刻缘起、过程与内容
二、《宋诗钞》的成绩与局限
三、《宋诗钞》的传播与影响
第十四章《宋诗纪事》的学术创获与局限
一、《宋诗纪事》的成书过程与主要价值
二、《宋诗纪事》的文献疏失
三、《宋诗纪事》的辑补、纠谬之作
第十五章《宋诗精华录》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一、选目的原则及编选宗旨
二、评点中体现出的诗学思想
三、《宋诗精华录》的瑕疵
第十六章《宋诗选注》与《宋诗三百首》的异同及其形成缘由
一、唐宋并重与视域开阔:“钱选”、“金选”的共性
二、棱角分明与中规中矩:“钱选”、“金选”的差异
三、语境与学养:“钱选”、“金选”差异的缘由
第十七章《宋诗选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关于选目与底本的讨论
二、钱评宋诗
三、钱注宋诗
四、写作特色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走势与对策
附历代宋诗总集目录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肆
后记
这个暑假特别炎热、漫长,江南水灾频发,无法出行、会友,只能蜗居在家,又因疫情,原拟承办的学术会议取消,也无需为其它会议论文而烦扰,由此获得了难得的清闲。本书的最后修改、润色工作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得以完成。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