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自己的科研内容进行阐释、论证和进一步探讨的证据,是分析借鉴他人或其前人成果的外化形式,是继承和创新他人思想、观点和理论的体现。然而,大进编纂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学术论文都存在参考文献著录不实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如作者未认真核实造成著录偏差,也有主观原因,即部分作者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不当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虚假著录的类型及成因
一是故意隐瞒。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引用、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正常的,但一旦引用,必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以帮助读者区分作者的成果和被引用的成果。但有些作者明明引用了他人研究成果中的数据和观点,却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没有如实描述。如果一篇论文引用多而没有描述,或者这种情况占了论文篇幅相当大的比例,就可以认定为剽窃他人成果,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法律追究。
二是无中生有。这意味着作者在正文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描述了正文中未引用的文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1.一些学术期刊要求作者投稿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但作者在研究中并没有参考这么多参考文献。为了凑数,在论文后临时记述一些无关文献,以满足编辑部的投稿要求。
2.作者为了表明自己阅读和拥有的材料丰富,提高论文的水平,给编辑和审稿人一种错觉。目的是为了让论文顺利通过评审并最终发表,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阅读或引用一些文献,而是将其描述为参考文献。
3.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抄袭他人成果,但为了掩盖论文中真正“被引用”的内容,故意描述未被引用或无关的文献,而隐瞒真正被引用的文献,以转移注意力,混淆视听
视听的目的。
三是散布虚假信息的类型。有些作者为了方便,不愿意做扎实的案头准备,甚至根本没有读过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而是直接引用他人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他人论文对文献的描述存在错误,导致参考文献误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