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出版以移动出版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

作者:李祖平,《今日科技》杂志主编、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所长

摘自:《传媒》年第19期

面对6.56亿手机网民中的5.14亿网络视频用户、3.25亿网络直播用户、3.91亿网络游戏用户这些极具震撼力的受众数据,传统出版业正着力于国家层面的转型升级战略,与新兴出版业深度融合,在移动出版领域加速创新驱动。

“域出版”的由来

互联网是域出版之母。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获取工具,当6.56亿手机网民“手不离机”成为新常态,一场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移动出版浪潮,以一种无可阻挡的趋势向出版界走来。域出版作为一种全新传播模式,就是为顺应移动互联网下新媒体环境而生。

域出版解释为4个字——“以智带栏”;解释为7个字——“栏目化移动出版”;解释为一句话——以学术期刊社长主编、责任编辑等智力要素的聚合重构,通过专题化、主题化、品牌化的栏目移动出版,带动实施特色栏目数字化的“革命性整合和再造”;解释为一段话——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汇集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专题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以此打造智慧、生态的栏目化移动出版平台,既具备栏目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更能针对各种聚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术传播的范围、影响因子指标、成果转化成效等达到最大化。

“域出版”传播的三大创新点

首要创新点——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一是推进“颠覆性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世界科技和学术期刊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特色栏目”往往是期刊品牌和知名度的支撑。但传统出版传播模式里的栏目编辑方式容量有限、调整周期长,难以满足学术发展快速变化的新需求。在国内外知名数据库网站的搜索栏里,包括全文、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10多个要素选项里,均没有“栏目”。而域出版传播实施的是构建、运行“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的颠覆性创新,打破学术期刊传统互联网出版与传播的成型固化模式,而非细枝末节的技术小革新,是传统出版要素与新兴出版要素深度融合之后,对原有结构和流程的重构与再造。

二是推进“深层次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传统互联网出版传播的成型固化模式里也没有“编辑”这一核心要素选项和数据(只有作者和作者单位)。域出版传播实施的是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的深层次创新,这一以人为本的资源创新,可以实现编辑与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的完美结合,编辑不再是默默无闻“为人做嫁衣”的“幕后英雄”,编辑可以走到台前,以经纪人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以编剧的角色,以名家专家行家的角色,组织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从而大大激发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力,让编辑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体人,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

关键创新点——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一是推进“需求性创新”实现动态均衡。需求性创新是具有生命力的市场化创新。在移动出版与传播领域,超星专注于给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其移动阅读终端已拥有万的高端用户群。通过对这些目标读者、用户的精确数据分析,域出版更加注重保持学术出版与传播的准确性、严谨性,兼顾年轻互联网用户的活力与热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移动终端不适合学术出版的难题。域出版既注重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里入选的学术期刊,又注重未入选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学术期刊;既注重用户基于技术革新驱动的巨大新需求,又注重推进核心期刊各项评价指标数据的积极新变化。域出版的需求性创新,有利于加快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动态均衡。

二是推进“重组型创新”实现动态均衡。重组型创新即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的操作程序,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有人对年以来国外的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组合式成果占65%,突破性成果只占35%。域出版有颠覆,更有重组再造。构建、运行“1万名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组成的名家专家智库”、“1万个特色栏目组成的子平台服务群”,都属于组合式成果,但又兼具了突破性成果的特质,就是优先吸纳符合总局指导意见“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要求的社长主编和责任编辑,优先吸纳能“推进内容、营销、支付、客服、物流等平台化发展,实现跨平台互通共享”的特色栏目。这样的重组才符合学术期刊“互联网+”全新布局的战略要求,才能够实现各项出版资源的持续优化和聚类,真正实现评价指标与内容为王的“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和动态均衡。

根本创新点——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一是推进“聚合性创新”实现优势迸发。域出版传播模式的聚合性创新,就是将学术期刊出版生产结构和流程的重构再造,与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搜索服务(特别是移动学术的聚类搜索服务软件“域搜索”)进行了顺势而为的衔接,实现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通过开放的域出版平台,无论是特色栏目,还是栏目下的专题、主题策划的组稿或单篇论文,编辑部完全不用等待同一期的全部论文齐全后排版、印刷、发行,可以审定一篇发布一篇,还可以实现预发布和优先出版。这样的动态出版传播的新秩序,就大大缩短了论文发布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与知识传播、阅读、使用的效率,真正实现技术支撑与以人为本的优势迸发。

二是推进“裂变式创新”实现优势迸发。总局指导意见里指出的力争用3-5年时间研发和应用一批、确立一批、打造一批的工作目标,是指整个出版产业的全领域的裂变式创新。域出版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裂变式创新实现的优势迸发具体包括:栏目出版、内容管理、多媒体、在线社交分享、定制服务、移动办公、通讯录等。

“域出版”对学术传播的意义

在融合中强化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五大功能。通过“再造重构”,域出版传播既融合了移动互联网便携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应用超链接性、资源全动态性的五大特性,又强化了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五大功能:

①开放化、互动功能——拒绝完全闭环,只设置若干权限,或者半闭环半开放,能够大大促进包括栏目出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在内的生态化、增值化、定向化互动。

②移动化、社交功能——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主要终端,PC为辅助,汇集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专题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实现移动互联的动态化社交,避免了静态化、僵尸化。

③栏目化、平台功能——入选的社长主编、责任编辑通过“以智带栏”模式,把特色栏目移动出版作为名下的主要运行内容,在兼具博客功能基础上,更可以发起论坛、组织研讨、聚焦热点、约稿组稿,并实现“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④自主化、后台功能——社长主编、责任编辑可以自主运行特色栏目移动出版子平台,针对各种聚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术传播的范围达到最大化,也可以委托域出版后台的“助理编辑”代为运行,并负责日常联络、维护。

⑤共享化、互通功能——名家专家智库、栏目移动出版子平台服务群实现入口互通、信息共享,既可以从名家专家智库入口进入栏目子平台服务群,又可以从栏目子平台服务群进入名家专家智库。

在社交中凸显学术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新秩序的六大成效。通过融合与强化,域出版传播还实现了学术期刊的社交化,实现了全终端覆盖与全时空、多媒体传播,精准匹配与即时推送,跨屏互动与移动智交,期刊内容实现与其它社交媒体无缝对接,凸显六方面成效。

①提高刊物专业影响力——实现优先、快速、即时出版,向潜在目标读者、用户群体大范围、精准推送知识信息等,同步提高期刊在平台库中的点击、浏览、下载和被引等指标值,实现大范围、高效率传播,进而提升刊物专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②提升数字经营能力——在积累足够强大的用户粘性后,通过广告、发行、流量、智力咨询、情报推送等收益与赢利模式,帮助期刊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数字经营能力。

③凸显刊物特色与品牌——通过对读者、用户阅读与使用轨迹的记录及数据化分析,获得实时评价的反馈,为期刊特色内容的深加工和品牌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加精准,更具权威性、公信力的聚合平台和传播通道。

④实现编辑作用与价值最大化——让期刊编辑成为专家资源最佳的组织者和调度者,通过创建专栏、聚合专家、组织出版等,使编辑成为真正的产品主体人,从幕后走向前台,将积累多年的经验、资源充分发挥出来。

⑤聚合专家作者与优质稿源——实现了学科特色聚类,实现了期刊与数据库的实时连接、趋势连接、量化连接,基于大数据分析结论、多媒体呈现界面等,也实现了跨学科、跨区域约稿的便捷性,为编辑聚合专家作者、吸引优质稿源、预测学科趋势、策划重大选题、设置特色栏目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⑥智能化交流、传播和服务——实现了读者、用户的群体构成、阅读方式、浏览时间、兴趣偏好等特征数据的收集,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读者、用户的移动端泛读、浅读,与PC端精读、深读的完美结合,最终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获取、文献下载、知识发现、创新转化等智能化需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nr/17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