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全十卷)
饶 权 李孝聪 主 编
张志清 钟 翀 副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定价:元
ISBN:1
开本:大8开
页码:页
特别典藏版:全球限量发行50套。(含赠品:定制特别函套+总价值元仿真复制画3件+收藏证书)经典版:全球限量发行套。“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二〇一九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整理与研究”(19ZDA)资助项目凡例
一、编委会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山川名胜舆图中,精选最珍贵、具有代表性的七十四种一〇〇幅册汇集成帙。全书按主题分类编纂,分为川图卷、山图卷和名胜卷。其中川图卷包括长江、黄河、运河、湖泊及其他川图五大类别,共计二十五种三十一幅册;山图卷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及其他山岳四大类别,共计二十七种二十九幅册;名胜卷收录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共计二十二种四〇幅册。二、全书收录舆图的时间跨度上起金代,下迄民国,每种类型下均按照绘制年代或地图表现的年代进行排序。三、每种主图均有文字介绍,一般由基本信息与内容提要两部分组成。每幅地图给出中文图名,凡原图具有编绘人姓名,一律给出作者名称;多位作者,以取主要的两人为限。凡尚难确定者概以“不详”标示。四、每幅地图一律给出绘制年代或地图表现的年代,凡尚难确定绘制时间者,仅提供一个大致相当的时段,或帮助地图内容所表现的时代。凡时代有出入者,按照较晚的时代著录,不取较早的时代,避免将晚近摹绘本误以为早期作品。五、凡确知印(绘)制地者,皆予以著录。六、按绢本、纸本、石刻、拓本、木板等地图载体详细著录,凡绘本、刻印本、拓印本、石印本、刊印本及地图之设色,均如实著录。七、每幅地图以内廓纵横尺寸计量,计量单位均以厘米计。八、中国古代大部分舆图并无比例尺,因此除计里画方地图之外,其余地图均不注明比例尺。九、每件舆图均详细著录其原始收藏号、当前图籍分类。十、书中简要介绍著录地图的形式、覆盖范围、内容、渊源关系、学术价值、错讹,以及地图绘制的时代、作者、绘制技术和所反映的重要历史信息。十一、舆图中除版刻文字题跋不予著录外,其他文字均予以释文著录,其中阙字不识者以“□”。标示,脱字以“[]”标示。十二、本书基本信息与内容提要部分的文字整理采用通用规范繁体字;释文题跋部分的文字著录,为避免失去真实性,依原图皆保持原字,不做规范统一。目录
第一卷 川图·长江长江图二长江名胜图二六峡江图考九〇长江图二〇四长江大观全图二一八第二卷 川图·黄河、运河川图·黄河二六九黄河全图二七〇黄河发源归海全图三一四大河南北两岸舆地(图)三四六山东黄河全图三八六川图·运河四一五山东十七州县运河泉源总图四一六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四五四运河图四九四第三卷 川图·湖泊、其他川图川图·湖泊五〇九西湖全图五一〇西子湖图五三二西湖全景图五四四西湖胜景图五五四西子湖图五六二江浙太湖全图五七八洞庭全图五九〇川图·其他川图六〇一蓟门汤泉全图六〇二卫河全览六一四则灵潭图六四〇湖南西路常辰沅靖河图六五二高要县属基围全图六六四永定河图六六八第四卷 山图·五岳、佛教名山山图·五岳六九五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六九六太华山全图七〇六太华全图七一八古南岳图七二八南岳全图七六八泰山图七八〇山图·佛教名山七九一五台山圣境全图七九二五台山名胜图八〇四五台山行宫坐落全图八一四五台山圣境图八四六敕建五台山文殊菩萨清凉胜境图八五八四川大峨眉山全图八六八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八七二第五卷 山图·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山图·佛教名山八八三敕建南海普陀山境全图八八四东南第一大九华天台山全图八九四大九华天台胜境全图九〇四峨山图说九一二山图·道教名山一〇四五五岳真形之图一〇四六武当山图一〇五四第六卷 山图·道教名山、其他山岳山图·道教名山一〇六五武当山全图一〇六六山图·其他山岳一〇九三太白全图一〇九四天台山十六景图一一〇六天台山十六景图一一〇七闾山观音阁图一一五八盘山名胜图一一七四直隶长城分防险要关峪各口山水形势地舆城图一二〇二汤山地舆图一二二六丹山胜景之图一二三四福建武夷山图一二四四第七卷 名胜图(一)名胜图(一)一二五九御制避暑山庄诗一二六〇避暑山庄全图一五二四避暑山庄全图一五四六第八卷 名胜图(二)名胜图(二)一五八三关中八景图一五八四山西山水图一五九八陕西舆图一六二六广陵名胜全图一六五〇南巡临幸胜迹图(又名《江南名胜图》)一七四八第九卷名胜图(三)名胜图(三)一八八三自谷城均州至武当拟建行宫道里图一八八四西湖三十二景图一九〇八浙江胜景图一九四二浙省名胜景亭图说一九七四浙江景物图二〇八二第十卷 名胜图(四)名胜图(四)二一三七江山胜迹图二一三八热河名胜图二二二六名胜全图二二七八桂林十二景模本二三五六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图二三八四碧云寺图二三九六金陵省城古迹全图二四〇八韩江八景图二四二四编纂委员会
主编饶权李孝聪副主编张志清 钟翀执行主编陈红彦萨仁高娃白鸿叶编委(按姓氏笔画)王剑 王双 成二丽 任昳霏 朱艳萍 李鹏 吴寒 易弘扬 金靖马琳 徐慧 翁莹芳 郭静 陈健 张萌 刘菲 谢德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川名胜舆图集成》出版工作领导小组(按姓氏笔画)组长王立翔 陈恒成员王剑 田松青 朱艳萍主编、副主编介绍主编
饶权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对国家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包括珍贵舆图在内有清晰的了解,对其文化意义有高度的认识,极为重视对珍贵古籍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出版。李孝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外比较城市史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中国地图学史、古代地理图籍和中国地方志的教学与研究。李孝聪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形态图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比较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外历史城市地理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海外收藏早期中文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北京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盛唐研究”之一《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辑;参与中、荷、法国文化合作项目:“圣城北京寺庙分布与民间社会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舆图整理与研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研究信息、文献与图像资料检索的数字化建设”等等,是国内在舆图领域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专业最为严谨的教授之一。副主编
张志清
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长期从事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保护和研究的工作。先后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主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现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主持过多项大型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对各项善本古籍的出版研究有清晰的思路,并且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和领导能力。钟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历史人文地理,主要方向为聚落历史地理、区域历史地理与历史文化地理,近年专注于城市历史形态学、古地图与近代城市地图、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等领域研究,并在聚落调查与空间分析、古地图分析、区域史地研究、族谱的整理与分析、手工绘图与计算机制图、中日史地学术交流等方向上形成一定特色。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日本所绘中国近代城市地图集成与研究),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早期近代城市地图的我国城郭都市空间结构复原及比较形态学研究)、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上海市哲社基金、浦江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同时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城市地图研究中心”“中国城郭都市诸相与城市历史形态学”工作坊召集人与负责人。已出版专著《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编著与译作有《旧城胜景——日绘近代中国都市鸟瞰地图》(含增订版)、《温州古旧地图集》《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海老地图(城市印记珍藏版)》《敦煌民族语言》及古籍点校本《诸蕃志》《洞天清录》等10种,论文及各类译文、随笔等70余篇。序言
李孝聪
中国传统的江山胜迹历来是以标志性的山河湖海等自然风貌来体现的,这些极具形象的景观最便于用舆图来展现,因此历代传世的舆图中都不缺描绘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风貌的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山川名胜不仅是供人游览的风光胜境,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而被纳入强大的人文地理传统。五岳、四渎等标志性山川,作为华夏大地空间格局中的代表性地标,成为凝结华夏民族的重要纽带。山川名胜的文化意义不断延伸,催生出品类丰富的山川名胜舆图,形成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山川名胜测绘传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川名胜舆图于咫尺之内囊括万里河山,读者亦可在方寸之间饱览卧游之趣,富含人文气息。中国的山水画有写实性的描绘与创意性的绘画之别,并不是所有的山水画作都反映真实的地理场景,更有一些带有思想文化意念的山水画,作者有意渲染缥缈、深邃、虚实相间的意境,所以画面上表现的内容并非人眼真的能够全部看到。中国传统形象画法绘制的舆图,由于绘制地图的画工可能本身就是画家,譬如明代或清朝前期某些舆图的绘制者就来自江南一带,绘制笔法属于“吴门画派”,所以从绘制风格分析这些山川名胜舆图往往与山水画颇为一致。也可以说中国传统平立面结合的采用形象画法的山川名胜舆图与山水画有着不解之缘。那么,怎样区别山水画和山川舆图呢?作为地图,应向读者提供地名、方位、位置、距离,即使眼睛难以看到远方或被山峦遮挡的城池、楼塔、亭阁,也一定要在图上标记出名称。因此,如果画面上有比较多的地名或建筑物名称的注记,则一般可将之视为山川舆图,而不再是山水画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古地图收藏的代表单位之一。迄今为止,馆藏一九四九年以前编制的中文地图近八千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均首屈一指。其中的山川名胜一类,涵盖了大量背景各异、题材丰富、绘画细致、设色古雅,并使用传统测量法绘制的舆图文献,其中更有许多珍本、孤本,极具学术与文献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舆图、历史、地理、艺术宝贵的一手材料。通过研究这些内涵丰富的地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山川名胜舆图的发展进程,探究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变迁。可以说,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山川名胜测绘传统。这一地图文化传统,在世界地图学史中都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值得重点 者 不详年 代 约清中叶类 型 纸本彩绘内容考证全图沿长江水路自西向东依次展开,方位“西”标在右卷首,方位“东”标在左卷尾。绘制范围西起江西九江府瑞昌县,东达长江口崇明岛入海处。整幅长卷以长江右岸为上,采用山水形象画法,沿江山脉施以淡绿色,江中水道涂以淡青色,沙洲江岸则用浅黄色,府州县城用方形或圆形符号,着力展现长江下游水域的山川城邑、沙洲港汊,县界画牌坊标记,是一幅较为精美的彩绘长江水道舆图。与另一幅佚名《长江图》相比,此图重在刻画长江下游的水道形势,但相对方位与距离有误差。图中还以贴签详细注明九江至海口段的水文特征,如记荷叶洲“此处江面约宽三十里,上江险要,莫此为甚”;黄天荡“江形独阔,两岸相去四十里,老鸦夹居江之中,其间地形甚广,港汊甚杂,村落甚众”;焦山附近“此处内通腹里,外通长江,商民贸易之地”;圌山附近“此处为镇江咽喉,金陵门户,水陆险要,莫此为甚”;三江口附近“此处江形益阔,北有宝塔湾,南有汊江,可通圌山”,“此处系北江门户,出此口则东抵狼山,进此口则西通瓜仪,最为险要”。时间考证本图之中,行政建制的表现以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所置海门厅为最晚见者;又,图中镇江金山尚未与江岸相连(金山于同治年间并岸),而三江营附近镇扬河段的北汊有一处贴签提及“此处江形益阔,北有宝塔湾,南有汊江可通图山”,则显示此时南汊与北汊间沙洲群内还有从北汊至图山的航道,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中期镇扬河段南、北两汊间沙洲群合并之前的形态,因此,判断本图约成于清代中叶。2《峡江图考》作 者 (清)国璋辑年 代 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类 型 单色石印本内容考证《峡江图考》一书的编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八八八年至一八八九年,英国商人约翰·立德意欲驾驶“固陵”轮上溯夔门,激起峡江两岸木船船户、船工和码头工人的强烈反对。围绕长江上游行轮问题,中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外交谈判。作为此次谈判的中方代表,国璋广泛搜集罗缙绅《峡江救生船志》、汪晓潭《由夔至巫创修峡路图》,以及救生船勇所绘的峡江水道图,结合自身实际探查的目验所得,增补长江三峡南岸图绘,增加重庆至万州段分图,首次绘出反映长江上游峡江水道的全程地图。同时,图中以对景法描绘河岸走向,画出峡江水道岸线与险滩位置,使得长江三峡江岸有了明显区分,增强了直观感。此外,书中还附以详明的水道里程,大量吸收流传于民间的航船注意事项。3《长江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后期类 型 单色绘本时间考证此图与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中的《江水图》高度相似,区别之处在于沿江营汛的建置。《江水图》体现的是长江水师的营汛部署,而本图则是长江水师成军前的长江营汛分布。并且,图中多次出现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鸦片战争期间为阻止英军溯江进犯安徽而临时增设的营垒及火器部署。因此推断本图当作于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至同治八年(一八六九)长江水师正式成军之间。传世至今的彩绘江防舆图长卷,还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清初《江防海防图》(案:孙靖国考订此图为清顺治年间绘制),甘肃省博物馆藏顺治《长江江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清初《长江地理图》,均以形象绘法刻画了清朝长江中下游的江防形势与军事部署。与本图同一时段、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还有同治八年(一八六九)马征麐编绘的《长江图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同治《长江图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同治《五省南北两岸长江全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长江水师瓜洲镇标中营江汛全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安徽省城至九江长江江防图》等,都直观反映了晚清江防营汛的防务范围与布局特征,对研究清季长江水师的江防职能与制度运作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4《黄河全图》作 者 (清)张鹏翮编年 代 清康熙年间类 型 纸本彩绘内容考证《黄河全图》并非上北下南绘制,而是以黄河为中心,从黄河源头星宿海开始,河出昆仑山,绕过西宁州,一路奔流,图中黄河着土黄色,其他河流为青色;沿途山岭采用形象绘法,或俊秀或雄伟,形态各异;府州县按照形状绘制了城池轮廓;桥、寺庙、塔、关隘等都按照实际形状绘制,并标注了河流、城池、山峰、关隘的名称,以及各河流的源头及去处,如“洛河源在陕西洛南县,至河南巩县入黄河”,“涧河源出渑池县,至洛阳入洛河”。从河南武陟县开始,图中详细绘制了黄河两侧的治水工程,包括拦黄坝、引河、挑水坝,最初是一侧有拦黄坝,然后是两侧,从开封开始,黄河两侧的拦黄坝密集起来,或多层或呈网状,甚至开封城周围都有一圈坝。在清河县黄河和淮河交汇处,展现了张鹏翮新的治水工程,图后的《黄河图总说》写道“尽毁拦黄坝,大辟清口,连开张福口、张家庄诸引河,坚筑唐埂六坝,自是淮水悉出而会黄,淮、黄相合,其力自猛,流迅沙,涤海口”,图中可见淮河水从张福口引河、张家庄引河、帅家庄引河、天然河、烂泥浅引河等奔腾流入黄河,波涛拍岸,气势汹涌。体现了张鹏翮以淮敌黄的治河方略。清口旁边是康熙亲自指授钉桩修建的衔坝,衔坝逼黄河大流直趋陶庄引河,循北岸而行,解决了黄河倒灌的问题。5大河南北两岸舆地(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册时间考证关于此图年代,查《清穆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同治四年(一八六五)秋七月丁卯条:“又谕王榕吉奏派兵筹防并添拨动炮位扼守沿河要隘一摺。”时值西北“回乱”,东南太平军、捻军北上,西入河南,形势危急,清廷根据王榕吉奏折,自风门口东滩渡及平陆县之茅津渡,永济县之风陵渡,中闲大小数十口,绵亘六百余里,与陕西之潼关,河南之灵宝、阌乡、陕州,拨铜铁炮位二百尊,分段安设……故此图之勘绘即奉谕旨而做。6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直隶)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嘉庆年间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长卷内容考证全图第一部分绘制的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水路(由洞庭湖至鄱阳湖直至南京)的漕运情况,表明两湖漕粮运京路线:先到南京,然后再北上经大运河运往北京,此部分绘制比较简约,仅占全图总长的十五分之一。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及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此部分绘制详尽,详细反映了运河沿途各府县周边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间沟通关联济运情形,且有相关文字帮助,不失为一幅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水利工程图。“微山湖周围一百八十里,上承昭阳、南阳诸湖,及金、单、曹、定等州县水利坡河汇成水柜,由韩庄、湖口双闸、宣济八闸,并江南邳、宿一带运河。定志收水一丈四尺。”“北运河发源有二。一潮白。自古北口外,由潮河营石闸至密云县西南,与白石白河合流。一怀柔县境内磨石口之七渡河。与该县螺山河合流处迤下与潮白合会。至通州,又与昌平州之八达岭河、温榆二河合流,即名北运河矣。以上各河皆系山河,其形北高南低,约数十里,万山水发建瓴之势,是以涌猛多险。”图中的文字将江苏微山湖运河和北运河的来水情形描述得十分清楚。时间考证图中未注著者及绘制时间,根据图中所绘清口地区坝闸等,可推断此图绘制于嘉庆年间。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在清口御黄坝外添筑箝口坝,在御黄坝南筑御黄二坝。《清史稿》记载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增建束清二坝于束清坝北,收蓄湖水”。从图中清口地区所绘河工来看,在靠近黄河处已标注有“箝口坝”,御黄坝南标有“二坝”,但是未见束清坝北的束清二坝,因此此图应绘制于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之后,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之前。7运河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光绪年间类 型 绢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长卷内容考证图中有大量的文字注记,对图中所绘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帮助。卷首的一段文字帮助了该图的起止及总长度,“山东运河南自江南邳州交界黄林庄起,北至直隶景州交界柘园镇止,计程一千一百二十五里零一百八十步”。图中对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水源来源、大小、特点以及与运河的关系进行了帮助,如“微山湖周围一百八十里,上承昭阳、南阳诸湖,及金、单、曹、定等州县坡水汇成水柜,由韩庄、湖口双闸、宣济八闸,并江南邳宿一带运河,定志收水一丈五尺”。另外有文字描述了运河沿线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东昌府上河通判经营运河,南自阳谷汛交界官窑口起,北至夏津汛交界孙家庄止,计程一百八十七里”。时间考证咸丰五年(一八五五)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后,改道经山东境内入海。光绪初年,黄河大溜在穿运河处分为两股,“一股南注十里堡,一股北经八里庙,北溜渐减弱难行,八里庙运口淤高,又于其内里许建石闸拦黄流……当时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下行,至史家桥转入北溜,至八里庙约行五十里”(姚汉源《京杭运河史》第六〇九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图中黄河在张秋镇穿运河,其中穿黄河的一截运河已淤滩,有红色虚线标注运河上漕船穿黄河的路径,先向东然后在李家坝处调头,然后经张秋镇向北,反映了光绪初年黄河穿运的情形。《清宣宗实录》记载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山东巡抚周恒祺奏“遵旨濬河利漕,请将运口改在陶城埠并开挖新河以达阿城闸,又以北运河淤浅并饬属分别挑修”,图中运河虽有淤积,张秋段运河尚未废弃,陶城埠至阿城间的新运道尚未开通。由此可知,此图的绘制年代应在光绪元年(一八七五)至光绪七年(一八八一)之间。8西湖全图作 者 (清)沈明绘年 代 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类 型 纱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作者、作品递藏考证《西湖全图》符合大多数清代西湖山水图画的布局和风格,画面左下角有题款“壬寅初秋武林沈明写”。画者沈明,杭州人,西湖胜景早已烂熟于心。壬寅初秋,帮助了作画的时间。又图上不见嘉庆五年(一八〇〇)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后堆筑的阮公墩。据此推测,此图绘制年代应是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画面右上方,另有图名和题记。这幅西湖山水图,原图无名,因清末民初社会名流宋小濂题名“西湖全图”,遂得此名。题记“己未正月,得于都门,褒成题识”。钤印“小濂”“铁梅题记”。题记和钤印帮助这幅图画的过往藏家和收藏经历。一九一九年是己未年,时任北洋政府中东铁路督办的宋小濂在北京得到此图。宋小濂被誉为“吉林三杰”之一。在从政救国的同时,他深受传统旧式教育影响,工诗善书,爱好书画收藏鉴赏。他的吉林宋季子古观室收藏历代书画精品,其中不乏清宫旧藏字画。后来,宋季子古观室的收藏再次流散,藏品经常出现在各地拍卖会之中。庆幸的是这幅清绘本《西湖全图》经过一番坎坷的经历,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图画左下角有“吉林宋季子古观室收藏金石图书之印”诉说着它的过往。9西湖全景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后期类 型 彩色绘本载体形态 一幅内容考证这幅图是内府旧藏,原因有三。其一,这幅图是中国传统山水舆图中,十分罕见以皮质为载体的画作。近观此图,皮质柔软,推测为羊皮。此图幅面巨大,画面上隐约可见羊皮之间的接缝处。皮质可延长画作保存时间,使之存之永久,不易损坏。如此材质的巨作手笔,衹有内府可以做到。其二,此图以金粉打底,如果不仔细辨识,很难看出画作绘于羊皮之上。在画作山水之间,所有景致均贴黄签标注。金粉底色和明黄色贴签都是皇家专属用色。其三,画作中青绿山水,保留明末清初山水图的遗韵。浓墨重彩,注重湖山之中建筑物的细致刻画,与《南巡图》《西湖三十二景图》等宫廷画作非常相似。时间考证《西湖全景图》的绘图风格更象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而不是地图。如果不是贴签标注,我们很难想象如此铺陈的画面具有实用的指示功能。显然,这幅画作表现胜景如“圣境”的山水风光,远比指示功能更重要。这样一来,图上某些错画的地点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从画作上无法找到画者的蛛丝马迹,但画作图说摘抄于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纂修的《西湖志纂》。图说来源再次印证画作强烈的官绘背景和浓重的政治色彩。而从图上所见嘉庆年间堆筑的“阮墩”,由阮元于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开办的“古今精舍”(应为“诂经精舍”),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建于湖心的“退省庵”,可推断这幅画作应是绘制于晚清时期的清宫内府作品。10西子湖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二十世纪摹绘本类 型 彩色绘本载体形态 一幅分切四轴时间考证一、该图中“雷峰夕照”没有用康熙所改名的“雷峰西照”。二、由此图题附文与同卷《西湖全景图》的附文对照,本图文有脱字:“合赵隄杨”下脱“隄”一字;“形胜地设”下脱“翠华之所临幸,圣藻之所留题”十二字;“高隐之室”下脱“与夫忠孝节烈,凡功德之在人者,俎豆荐歆之宇,远近相属”二十三字;“亭馆衔接”下脱“金碧辉映。昔人拟之十洲三岛,有非图画所能画者”二十字。以上脱字多涉及对清廷的歌功颂德,有违辛亥革命以后之风气。据此而推知该图属于民国时期的摹绘品。三、该图左下角钤有“佑甫”印,或为藏图印。11卫河全览作 者 (清)马光裕编绘年 代 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类 型 单色刻本载体形态 一册内容考证《卫河全览》是时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卫河使的马光裕编绘而成的。为司济漕运、疏浚河道,卫河使马光裕曾亲自踏查卫河流经区域的山川形势、汇入支流、途径府县,并最终完成卫河河道地图及相关图说。根据图说记载,马光裕认为卫河发源于辉县苏门山下搠刀泉,也就是现在辉县市的百泉。小丹河、淇水、洹水是卫河的支流,为卫河通漕增加水量。然而,在地图上,河道并不是从辉县苏门山下搠刀泉开始绘制,而是从太行山南麓沁河和丹河的发源处开始绘制。图上河道从右至左,依次展开。画面始于太行山南麓,止于临清州卫河与运河交汇处。(案:册页长卷图,没有固定的方位。卫河实际是从西南流向东北。)从图上看,沁河发源于沁州,丹河发源于泽州境内。丹河在太行山南麓分为两支。一支在怀庆府河内县附近汇入沁河。沁河又向东经武陟县,注入黄河。另一支小丹河是卫河的支流。小丹河流经清化镇、宁郭驿、修武县、获嘉县、辉县。在和合镇附近,汇入卫河。小丹河入卫河后,变得河道宽阔、水量充足。图上清晰可见往来于河道上的零星船只。此后,卫河流经新乡县,卫辉府汲县、淇县。在新镇附近,淇水汇入卫河。又经滑县、浚县、汤阴县、内黄县、彰德府安阳县。在安阳县下游河道,洹水汇入卫河。后又流经大名县、大名府元城县。在元城县附近,河道变宽,图上可见三船并排的水运场景。卫河流经小滩镇,可见河道两侧有存储粮食的米厂。小滩镇是明清时期河南漕粮交兑的重要地点。在小滩镇下游河道,停着大量运输粮食的货船。卫河河道上的各种船只,带着漕粮顺流而下。经过馆陶县,最终在临清州外城,汇入南运河河道。地图至此为止。12湖南西路常辰沅靖河图作 者 (清)李洪斌绘年 代 清光绪年间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内容考证图上另有红签图说一则:“此图东溯湘江,南由沅水,各河港汊,均会洞庭,今将长胜水师驻防汛地,自常德府下卡起,上至沅州府河与贵川玉屏县交界止,西至永顺河岔滩,南至靖州河托口止,共三十汛。内护木关厘卡十三处,纵横水程一千二百余里。谨绘草图以备查考。李洪斌呈。”帮助了地图所绘河道、四至以及军事驻防情况。显然,这幅地图是光绪年间官绘的军事河道地图,随相关文书一并上呈。地图的编绘者李洪斌,为光绪年间湖南补用都司。《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记载: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八月,湖南补用都司李洪斌曾借调参与北洋水师事务。李洪斌作为清代湖南布政使司的绿营武官,在参与北洋水师事务之前,曾在沅江军事驻防中,积累了丰富的水上军事经验。《湖南西路常辰沅靖河图》就是他在沅江驻防期间的重要成果。《湖南西路常辰沅靖河图》是我们了解清末沅江和湘江下游河道的重要地图资料,同时也是了解清末湖南河道军事驻防的重要地图资料。13南岳全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末期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长卷时间考证此图并未标注作者和年代等信息,但据史书记载,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分湖广为湖南、湖北省,雍正元年(一七二三)设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经过这一系列建制变动,长沙城方成为湖南省会。而图中将长沙称为省城,因此此图应绘制于清中期以后。此图绘制精美,内容详细,是研究清代后期南岳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14泰山图作 者 顺兴画店制年 代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类 型 单色刻本载体形态 一幅时间考证除此之外,此图左下方还有一段介绍文字:“二(十)四年,按《泰安县志》《道里记》《泰山小史》诸书新刊,泰安大关街路北顺兴画店。”考《泰安县志》有乾隆、道光等版本,难以判断此图所提本为哪个版本。《泰山小史》一书为明末期萧协中撰写,有清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刻本。《泰山道里记》为清聂鈫所撰,作于乾隆乙酉(一七六五)至壬辰年(一七七二),有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和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刻本。总体来看,此图参考了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的《泰山道里记》一书,因此图中的“二十四年”应是乾隆以后的年份。15敕建南海普陀山境全图作 者 (清)圆通绘年 代 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类 型 木刻墨印载体形态 一幅时间考证此图摹本颇多,除了国家图书馆所藏版本外,还有多种版本存世。如大连图书馆藏《敕建南海普陀山境全图》与国图所藏版本属于同一图系,衹是细节处有所不同,并非同一块刻版。根据原图编目信息,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而此图示注“西至镇海宁波”,帮助此图的绘制至少应在一六八七年之后。除此之外,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于二〇〇四年也曾拍卖一张《敕建南海普陀山境全图》,图左下标明“王天成出板”,孔夫子旧书网上也曾拍卖同名普陀山图,图下标“陈同和印造”。这些图的内容与国图藏版本基本一致,而细节和涂色方式则有所不同。这帮助此版普陀山图在清代流传甚广,出现了多种摹刻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代普陀信仰的兴盛。16直隶长城分防险要关峪各口山水形势地舆城图作 者 (清)崔汝立绘年 代 清光绪年间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长卷内容考证相较于明朝,清朝在长城的经营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长城防御外敌入侵的职能被明显地削弱,更多的是被作为边界和管理贸易的节点。清代百姓出边贸易,须在官府核实身份、领取票照后方可成行,清代边墻成了检查的重要关卡。清廷同时在边墻设立税关,征收贸易税。而部分的互市贸易也直接在长城附近开展。除了贸易,清代长城各口也是百姓出边开垦的通道。虽然清廷曾多次禁止百姓出边,但因出边开垦的活动屡禁不止,故逐渐转变策略,支持开垦。开垦增加了耕地,加速了边墻地区及其外地区的发展。总体而言,清代对长城基本没有新的布局。体现在地图上,《直隶长城分防险要关峪各口山水形势地舆城图》中所绘制的大小要塞几乎全为明朝所修建,如山海关北、南的南北水关、董家口,山海关北的三道关、九门口、黄土岭、大毛山关、小毛山关,都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山海关外的威远城则建于明嘉靖年间。除了山海关,西线的沙坡峪关、千家峪关、山寨峪关、罗文峪关、蔡家峪、马蹄峪也都建于洪武年间。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长城在清朝军事战略性地位的下降,边境战事的消弭使得清廷无需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护这一浩大的工程。17山西山水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康熙中叶(一六八五—一六九二)类 型 绢本彩绘载体形态 三幅时间考证图内注记“北至天镇卫界陆拾里”,清顺治七年(一六五〇)裁前明镇虏卫入天成卫,改名“天镇卫”;雍正三年(一七二五)裁天镇卫置天镇县,故此图之绘制不会迟于雍正三年。又,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裁宣府镇改置宣化府,而此图内注记仍用“宣府”。同年于顺圣西城地置西宁县,图内仍注记“东北至直隶西城桦涧岭界”而未出现西宁县。所以,此图应绘制于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诏令编纂《大清一统志》,命各省呈送舆图之际,不晚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18陕西舆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康熙中叶类 型 纸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分五轴时间考证鉴于图内的靖虏卫已经改名为“靖远卫”,显然属于清朝遵照避讳之例而改。又,图下缘宁夏平罗营画驿路出长城边墻闇门,墨书注记“三十五年出口进剿大路”,系指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分兵进剿噶尔丹,令陕西将军孙恩克率陕西兵于三月初十前后出宁夏会大将军费扬古前往翁金之路。噶尔丹被平定之后,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玄烨亲临宁夏巡边,又在图上录写了注记。所以,此图绘制于康熙中叶。19广陵名胜全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乾隆年间(约为一七六五)类 型 单色刻本载体形态 一册时间考证图册并未标注编绘时间,但是图说中明确记录了乾隆皇帝前三次南巡的临幸、题咏情况,所以制作时间一定在乾隆第三次南巡,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之后。“法净寺”一景,目录中写作“法净寺”,图说中作“栖灵寺”。栖灵寺即今扬州大明寺。乾隆皇帝于三十年(一七六五)第四次驻跸扬州时,为栖灵寺赐名“法净寺”。由此推测,图册整体完稿时间可能是在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之前。图册编绘者不详,不过图说中盐商纪事较多,所以有可能由当地盐商斥资编制。《广陵名胜全图》对于了解扬州古城的历史、景观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家图书馆藏《广陵名胜全图》缺失了香海慈云和金山二景的图文。此外,图册两页空白处有手书《千字文》共八十字,后题“壬子秋九月书于敦本堂”;图说空白处又附有“绘事得法随笔”,有十一幅绘画习作。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图册制作时间肯定不会晚于乾隆壬子年(一七九二)。清代文学家阮亨(一七八三—一八五九)于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编撰的《广陵名胜图》与之相似,同样是四十八处景观,每处一图一说,不过是袖珍便携版。20南巡临幸胜迹图(又名《江南名胜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乾隆年间(一七八三—一七八四)类 型 木刻墨印着色载体形态 五册时间考证《行宫座落图说》中,“万寿重宁寺”条有“乾隆四十八年两淮商人恭建为万寿寺,以备巡幸”;“柳泉行宫”条有“乾隆四十八年奏请今次巡幸自万年仓水营登岸,至徐州阅工,于适中之黄巘恭建行殿数重,以供驻跸”。据此可以推断,《南巡临幸胜迹图》应当绘制于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至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间,作用是供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皇帝第六次巡幸江南前参阅,是一部官方版画图说。21自谷城均州至武当拟建行宫道里图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乾隆年间类 型 绢本彩绘载体形态 一幅长卷内容考证该图以长卷的形式,从襄阳牛首起始,经谷城、老河口、均州城及武当山古神道,一直通往武当山金顶,详细描绘了沿途山川水系、风景名胜、宫观建筑、道路交通等。地图对城镇、村庄、寺庙、桥梁、景点等均有名称标注,对两地间里程数均有精确帮助。作为一幅为乾隆皇帝巡游而作的行程路线图,图中还特别标出了备选行宫扎营地,其中“可作行宫扎营之所”计九处,“内可作行宫外可作扎营之所”计一处,“内可作行宫外无扎营之所”计一处。图中的主要水道是汉水,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最大的宫观是净乐宫,净乐宫是武当山九宫之首,建造在均州城内,是永乐皇帝的行宫,其建筑形制仿照北京故宫,有“小故宫”之称。最显眼且著名的山是武当山,其最高峰为天柱峰,其上建有大岳太和宫,即金顶。从目前史料记载来看,乾隆皇帝巡游武当山的计划最终并没有实施,但是供皇帝御览的巡游路线图却成为重要的史料。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丹江口大坝建成后形成的丹江口水库以及此后的南水北调工程,使得包括古均州在内的许多地方永久没入水中。幸好该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均州的原貌。类似的地图还有同为长卷的《大岳太和山全图》,收入在康熙、乾隆及民国年间的《大岳太和山志》中。22浙省名胜景亭图说作 者 不详年 代 清乾隆年间类 型 纸本木刻墨印着色载体形态 四册时间考证乾隆皇帝总计六下江南,但图册仅提及其前四次南巡的临幸情况。此外,“莲华峰”图说中还出现了“乾隆四十四年,考复旧名,修葺诸景,恭备宸览”字样,意思是,莲华峰在乾隆四十四年得到修葺,正在等待皇帝览胜。据此推测,图册制作于乾隆四十四年至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之间,即一七七九年至一七八〇年间,其作用是供皇帝在南巡前阅览。图册呈现的五十三处景观中,仅有莲华峰、普圆院、玛瑙寺和葛岭四处的图说中有修葺后“恭备宸览”的字样。23浙江景物图作??者?不详年??代?清嘉庆年间类??型?纸本彩绘载体形态?一册时间考证图册中提及较多乾隆时期的年份,最晚是“乾隆四十八年”,由此大致可以判断,地图反映了乾隆年间的景点状况。不过图册最终制作时间必然是在乾隆去世之后,因为图说中已经出现了乾隆皇帝的謚号“高宗纯皇帝”。再结合时效等因素考虑,推断图册可能成于嘉庆年间(一七九九—一八二〇)。《浙江景物图》与《浙省名胜景亭图说》,前者系绘本,后者系刻本,但内容极为相似。其一,景观重叠度高。后者收录的五十三处景观中,囊括了前者收录的除“石屋洞”以外的二十五处景观。其二,除了年份表达略有不同之外,图说文字基本重合。其中,后者的图说内容更多,增加了对皇帝或名人题字、制诗等的情况帮助。其三,地图绘法相近,内容相似。除两处“观潮楼”的视角相反且画法差异较大外,其余景观的绘制视角完全一致,作为图面主体的建筑布局也几近相同,仅有几处局部建筑略有差异,如两处“凤凰山”半山腰的院落差别就较为明显。根据上述分析及制作时间的先后来看,《浙江景物图》势必参考了《浙省名胜景亭图说》,或者两图共同参考了同一母本。不过,鉴于《浙省名胜景亭图说》已经是比较正式的版本,所以还是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另一证据是“法云寺”景观图说,《浙省名胜景亭图说》中提及“乾隆二十二年,皇上临幸,赐今额”,《浙江景物图》中则变成了“乾隆二十三年,高宗纯皇帝临幸,赐今额”。乾隆第二次南巡,明确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后者显然是誊写时出了差错。24金陵省城古迹全图作 者 (清)尹德兴制年 代 清光绪初年类 型 单色刻本载体形态 一幅时间考证地图左下方印有“金陵聚宝门大功坊口尹德兴藏板”,但图上未注具体绘制时间。不过从图中对时代表现最为敏感的“昔无”标注地物来看,这些地物均为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清军攻下天京之后所建,其中年代较晚的如位于奇望街“行台”系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竣工(参见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鷄鸣山火药分局”系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设、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建(参见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六等);反之,“今无”的报恩寺等建筑,则正是毁于此番战火的地物;另,图中所见锺山书院尚在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回迁城内钱厂桥之前。由此推知,该图的刊印当在光绪初年之际。日本京都大学收藏有一幅同名地图,与国图藏图相比,主图内容基本相同。两图主要差异在于,一是题名采用的字体不同,二是京都大学藏图左下角缺少藏板信息。另外,京都大学藏图中,锺山书院已回迁,可见此图的翻刻当晚于国图藏本。二〇一二年,国内拍卖会上也出现了一幅同名地图,布局等内容与上述两图相似,尺幅仅为国图藏图的四分之一。地图上标有“金陵南门内大街郭家巷口尹德兴监制文格殿式制俱全”,可见两图渊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