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艺丨致新生乘风破浪六个一助

  亲爱的同学,十二载坚持,备战高考,那些为理想拼搏,为前程“吃苦”的日子是否刻骨铭心,可当“录取动态查询”栏已显示录取,甚至大学录取通知书已送达时,又会不会感觉恍如隔世。祝贺你们,人生奔赴新征程!

  亲爱的同学,你即将步入理想的大学,踏进新校园,开启人生新阶段。相对高中生活而言,你将更加独立、自由,拥有更充足的课余时间。但成长前路从来崎岖不平,会有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由“被管理者”成为“自我管理者”;大学管理模式、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因素都发生了改变,你由被人“牵着走、赶着跑”,到现在需要你自己“摸索走、带头跑”;父母家人不在身边的独立生活,你可能不适应;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就像“买家秀”与“卖家秀”一样尴尬存在,现实中的大学校园,食堂、寝室、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实验室等设施设备以及不同校区间的差异,可能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方法、水平,师生关系等都需要自主经营;大学时光是同学们追求独立、释放自我、展现个性的阶段,而有些同学从小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如果不能在群体中调整心境,可能会导致“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等人际交往缺陷。

  亲爱的同学,我在与身边朋友交流志愿填报过程中,眼见家长们的忧虑已经蔓延到了大学校园,因此我想从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跟你们分享乘风破浪的“六个一”,供你们参考。愿你们观照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应对。相信只要大家未雨绸缪,锚定目标任务,释放强大动能,从“心”出发,就一定能与梦想齐飞翔,就一定会赢得精彩人生。

  一是精心确立“一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都说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大学经历是“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学习是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丰富、夯实的升华阶段。大学这一时点是人生时间轴的重要转折期,是指引、照亮人生航向的关键期。目标是行动的先导,目标的设定和实现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同学们高中奋战考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有人可能会出现考上大学就能“躺平”的消极心理;新的目标尚未明确,尚不具体,有人会感叹“敢问路在何方”,形成目标迷失的困局。高远且务实的目标才能让人不迷于浮云,不拘于世俗。目标的确定要深入思考调研,了解自身现状和未来期许;目标指向要明确要具体,不要模棱两可;目标要与自身状况有适度性,不要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也不能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要有大学四年的长远目标,也要有学年或学期的短期目标;要划定目标的时间界限,各阶段目标有计划、分步骤,依次推进,让痛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快乐的“主动学习”。

  二是静心阅读“一堆书籍”。书籍,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传承给我们读书的成功经验。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比尔·盖茨说:“我觉得读书要比谈话更好,有时间跟人家闲聊的话还不如读读书。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爱读书。但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不读教科书,都读的是其他方面的书。”同学们在学习好各科课程教科书之余,应根据兴趣爱好广泛涉猎、精选细读教材以外的经典著作、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政治法律、军事科学、财经管理、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类书籍。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认知水平,拓展视野、丰盈思维。

  三是热心参加“一个学生组织”。大学学生组织是指由学生自愿组成,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接受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组织形式有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班委会等,此类组织偏向管理、服务。学生社团则与偏向管理、服务型学生组织不同,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等兴趣爱好型学生组织。大学学生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中学和大学参加过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等管理、服务型学生组织;也参加过文学社、篮球协会等社团类学生组织,知道这些经历对自身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对在学生组织各岗位锻炼提出的宗旨与定位是“为老师分忧、为同学服务”。只要我们摆正心态,把参与学生组织、社团看作一次公众服务,自我提升、自我学习的机会,就一定会在这些历练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项综合素质。参与这些活动,不但能活跃并丰富大学课余文化生活,还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学会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逐渐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是诚心结交“一群朋友”。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以前的同学多数以本地本区域为主,随着求学半径的拓展,大学结识的朋友将会是来自全国各地。人的活动半径增大,意味着交际圈的扩大、眼界的开阔,能与更多的优秀的人相遇和相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成就更好的自己。同学、朋友间可以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人际交流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不但能给人带来深刻的社会体验与思想流动,而且能带来心理上的安宁与满足感,还能让人在社交体系中习得种种同情与共情的能力。

  五是虚心参与“一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从课本中走出来,在实践里走进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通过自觉地将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推开我们了解社会现状的大门,让我们在参与社会建设实践中耳濡目染;让我们在见证新时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中感同身受。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形成实践成果、调研报告、论文或体会总结,有助于我们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自主性,获得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我们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尊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六是真心“谈一场有趣的恋爱”。根据教育部   “大学生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光明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一定不负年华,把握青春”“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青年学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继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的青春业绩”。

  

廖加丰,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