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10名毕业生全国首个生物医学

白癜风激光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020/4497633.html

10名毕业生,3名将分赴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悉尼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和硕士,4位名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继续深造,还有3名暂先就业但也表示将继续申请海外求学和考研。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本科专业首届学生的毕业去向。

图说:全国首个生物医学科学本科专业迎来首届毕业生来源/交大医学院供图

4年前,上海交大医学院依托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招收了生物医学科学方向新生,并于年获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全国首个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率先探索优秀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去年,基础医学正式纳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这意味着国家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科学家。如今,首届学生交出亮眼“答卷”,他们的成长也为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交医模式”。

选优,更选信念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专业结构上的局限性,缺乏生物与医学知识的整合,缺乏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以致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薄弱。交大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是带着“培养未来科学家或者医生的老师”的使命诞生的。因此在“入口”上就设下了很高的门槛。

首届毕业生从当年考进上海交大的学生中再选拔,除了学习能力选优,还设计了包括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好几轮面试来“确认眼神”。“搞科研、做学术这条路不简单,会和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不相符。我们希望孩子,还有他们的家庭,对科学是有信念和定力的。”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昊教授说。

“我们这个班级,氛围很纯粹。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会更偏学术的方式。就是说,遇到问题就直觉想要解决它,不会有很多干扰,也无需世事洞明。”毕业生倪端这样评价这个小集体。倪端算是班级里的“学术担当”,他从年起陆续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他还和师弟师妹们组队,共同捧回了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酷爱数学,也对生物医学着迷,倪端觉得科研的目标是探索未知,也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

图说:男生合影易蓉摄

“养”成的科研能力

有能力、有定力的科学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科研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中“浸润”和“养成”的。因此,入选这一专业的学生成为医学院最幸福的“宝贝”。科学家大牛全程担任一对一导师,传统理论课时大幅压缩,转而聚焦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实验室轮训、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RBL)、科创课题、文献导读等训练,强化自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此外,医学院还集中了国内外资源开展国际化联合培养,学生除了游学,还能申请国外高校进行研究和答辩。两名级优秀学生以中外双导师联合的形式,分别赴哈佛医学院和悉尼大学医学院进行了毕业设计,并顺利完成全英文毕业答辩。

“就拿《生物医学科学实验》课程来说,这个贯穿多个学期高达个学时的课程,从对基本科研操作有感性认识,到加入科研团队练兵,到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阶梯式’设计令学生能够逐步积累科研能力。”王昊还强调说,“无论实践还是学习环境都是自由的,这里没有精细的照顾,而是以研究目标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提出问题,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然后解决问题。”

图说:女生合影来源/交大医学院供图

以好奇心和勇气作驱动力

在最后一场班会上,作为导师之一,上海交大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系主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分享了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的“6C”目标,即要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应做到保持好奇心(curiosity)、勇气(courage)、挑战(challenge)、自信(confidence)、专注(concentration)、持续(continuation)。“好奇心是一切的开始,而当问题越来越难解决,应当有克服挑战的勇气,并且积累更多品质来应对,那就是专注、持续和自信。”他对毕业生们说。

每周字,每周一个小导师领衔分享,这样的文献导读坚持了4年;由学生成立的生物医学科学协会(社团),自发组织、将圣约翰科学讲坛、震旦技术讲坛、同德人文讲坛三个学术交流活动运营得风生水起;在一次次实验中体会成功和失败,体会科学的力量和生命的复杂……首届毕业生在不断的求知、求解中突破自我不断前行,渐渐清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秀平台,将我们这些科研小白领入生物研究的大门,在成功时与我们分享喜悦,失败时给予我们再次出发的勇气。是你们的关爱与指导成就了今天意气风发的我们。”毕业生刘丁喻代表班级向老师们“告白”。

他们有的选择继续专注与生物医学,继续深耕;有的决定挑战法学、量子科学或数据科学,期待在交叉中碰擦创新火花。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向,4年医学院的求学令他们对生命更加敬畏,“在医学院读了那么多书,了解了那么多疾病的事,才知道更多的是‘未知’。这给了我们很大影响,让我们变得‘不纠结’,甚至有时候学会‘放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令我们更有冲劲和动力,更有意愿去做出改变,去探究未知,去解决问题。”倪端说。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jq/20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