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岁月留下耀眼的足迹。寒假期间,山大人用勤奋作锄犁,耕耘出山大学术的新局面。下面,就跟着姗姗和大山一起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吧!
01张玉忠教授团队刊发大肠杆菌分裂机制研究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InsituvisualizationofBraun’slipoproteinonE.colisacculi”的研究论文。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盛琪以及硕士生张梦瑶、刘思敏为并列第一作者,张玉忠教授、苏海楠教授以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imonFost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菌体分裂是细菌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革兰氏阴性细菌分裂过程中,外膜、肽聚糖层和内膜这三层包被结构需要协同内陷,才能使子细胞完成正常分离。在这三层结构中,肽聚糖层和内膜的内陷机制已经得到深入揭示,但是外膜的内陷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外膜的内陷是一个被动拉拽的过程,由具有肽聚糖结合能力的外膜蛋白执行。目前仅发现肽聚糖结合脂蛋白Pal参与了外膜内陷过程,但是Pal缺失后细菌依然可以完成分裂。另一个潜在的有可能参与到外膜内陷过程的蛋白是布氏脂蛋白Lpp。Lpp是大肠杆菌中数量最多的蛋白,也是唯一一种共价结合到大肠杆菌肽聚糖层上的蛋白。但是自年发现至今50余年来,一直无法实现对其原位的高分辨率直接观察,阻碍了对其生理功能的深入理解。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建立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肽聚糖结合蛋白的高分辨率显微观察方法,首次通过直接观察揭示了Lpp以极高的密度分布于大肠杆菌肽聚糖层外侧面。同时研究发现Lpp和Pal之间存在空间互斥的相互作用。在分裂过程中,大肠杆菌会优先使用Pal执行外膜拉拽功能,以完成菌体的正常分裂。在存在Pal的情况下,由于空间互斥作用的存在,Lpp会在大肠杆菌分裂的时候避让开菌体中部的分裂位置,在细胞壁上形成一个无Lpp的环带区域。而当Pal缺失之后,大肠杆菌会将Lpp招募到分裂位置,使用Lpp替代Pal执行外膜拉拽功能,使菌体在缺失Pal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正常分裂。该工作首次建立了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结合蛋白的高分辨率显微观察方法,发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Lpp和Pal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Lpp在大肠杆菌分裂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深入理解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分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由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02韩佶颖教授团队发表在线学习支持与网络学习技术使用方式最新研究成果
外国语学院韩佶颖教授团队在教育技术领域全球排名第一位的SSCI一区顶级期刊ComputersEducation(影响因子:11.)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Universitystudents’approachestoonlinelearningtechnologies:Therolesofperceivedsupport,affect/emotionandself-efficacyin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韩佶颖教授为第一作者,级硕士研究生耿晓慧为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随着技术深度融入学生学习过程,技术增强学习(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网络学习技术的使用。其中,在线学习作为技术增强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理论框架,通过对来自山东省两所高校共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在线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学习技术使用方式与在线学习支持、学习者情绪以及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线学习支持与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技术的深层使用方式呈正相关,与网络学习技术的浅层使用方式呈负相关。此外,该研究验证了情绪和自我效能感在同伴和技术支持对网络学习技术深层使用方式的影响中的重要中介作用。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技术使用方式的理解,为提升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进而为助力数据驱动下的全球教育教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韩佶颖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发展系列研究,面向全校本科生和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先后完成了四次调研任务,提交调研报告两份。该团队已在ComputersEducation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6篇国际领先的前沿代表性研究成果,并获批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系列成果不仅直接服务于学校本科教学,也为疫情以来全球高等教育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