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读大学,还是研究生,还是和我一样正在读博士。
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多少都需要阅读一些理论类的书籍,大学的时候可能还好,至少还有老师会对书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自己再阅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晦涩。但是,如果要考研或者考博,阅读的量会有大幅度提升,很多知识点需要非常清楚,甚至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考试的时候心里才会比较有底,考上的几率也大一些。
仔细想想,我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所学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几乎没怎么读过理论类的书籍,但我清楚地记得,我有修过英美文学、语言学的课程,考试的时候那是相当地痛苦,上课没怎么好好听过(请大家不要学我serioously),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都不记得,只好自己硬着头皮从头翻书自学,最后也算是“认真”和“侥幸”帮我通过了考试。
后来读研,悲喜交加,喜的是,完全没有理论类的课程,我常常开玩笑说自己念了一个“口译专业技术培训学校”,但悲的是,我研二确定自己要读博士,这就意味着,理论类的书籍和文献排山倒海般向我砸了过来。再次印证了自己的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不能high得太早/(ㄒoㄒ)/~~
我一直是一个提倡自学的人,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之后,会更愿意自己去学习一些知识,因为能够很好地把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从别人告诉我什么,转换成为我想要,我需要知道什么。
事实上,阅读理论书籍也是对一个人自学能力的一种考验。从考博士考试,生活就被一分为二,读文献和写论文(我属于文科类博士,不需要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总结了一些阅读理论类书籍和文献的心得,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都知道,理论类的书籍非常枯燥,阅读起来很容易睡着。我自己有过以下两个阶段:
耐心阅读的时候:好像一句话中,没有什么看不懂的词,但是读完之后,并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于是,回读。
回读到暴躁的时候:我现在就想从书中穿越过去,要么掐死作者,要么就此自杀。
pia,摔书,关电脑,almosteveryday!
无奈,有句话怎么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如果选择了博士、科研、大学老师这条道路,那现在阅读这些枯燥的理论书籍和文献才仅仅只是开始,以后这是要终身为伴的事情,逃避也没有用。
于是,当做修行也好,当做动力也罢,继续坐下来,读。
相对于英文类的书籍和文献,我觉得中文类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少不用回读,最多也就是碰到一些生疏的理论需要多读两遍加以理解记忆,书中大部分的语言能都看懂。我在阅读中文类书籍的时候,一般会做以下一些事情:
首先是,书籍的选择。如果是考研或者考博,目标院校一般会提供参考书目,如果没有提供也没有关系,咨询一下已经考上的学姐学长,或者去论坛里看一些经验贴,别人都用了什么书,然后买纸质版,如果有电子版也要打印出来,我不是很推荐专业类的理论书籍看电子版,感觉记不住,我用kindle基本只看畅销书,适合快速阅读。
拿到书之后,先浏览目录,理一下整本书的思路,如果是有15个章节,试着列出一个计划,比如每2天看一个章节,这样1个月左右能完成一本专业书的阅读。如果试读的前两天,觉得难度很大,很难完成那就改为3天,总之,时间上要有一个计划。
看书的时候,以前我是手写笔记,后来改做电子版,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做纸质笔记,我觉得写字要快,要不有些耽误时间,好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加注,而且可以画各种知识图谱。电子版,好处是打字快的人会节约很多时间,现在Evernote和Onenote都可以插入Xmind(思维导图),我换了surfacepro4的电脑,用手写笔也可以涂写,所以基本画自己的知识图谱也ok。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喜欢手写笔记,总觉得,手写过的东西会记得更清楚一些,而且任何时候,想翻出来看,一下就能准确找到。电子版,少了这种踏实的感觉。
刚开始看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书,一定要精读一本,就像认真学习一篇课文一样。通读一小节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对于作者提出的理论、观点等做标注,谁,哪一年,提出了什么理论,核心思想是什么,对该领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记忆点。读完之后,立刻总结,这本身也是一个把书从厚读到薄的过程。
有的人习惯边读边总结,有的人习惯读完之后总结,我觉得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有一点了解了,可以边读边总结,因为基本知道书中会讲些什么;如果是新手,可以读完整个章节,对某个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之后,再去总结,这样系统性会更强一些。有一些理论书,比较nice,每一个章节最后,都会有一个本章小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笔记示范,可以自己先做总结,然后去和这个对照,查缺补漏。
这样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精读下来,应该能梳理出一些重点。做笔记是个个性化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我记得我上初中,政治老师领着我们复习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书上画满了重点,等于你没有找到重点。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觉得特别受用,读书做笔记,是找到核心的东西,你以前不知道,阅读之后,希望补充的知识点,而不是抄书。这和我以前说有些人答主观题一样,密密麻麻写了几十行,一直说不到重点,在不停地绕,而有的人,可能只说了几句话,但全部答到了得分点上。我觉得,这和平常读书做笔记有很大的关系。
贴几个我之前做的笔记,用的是Evernote,也是很早之前,第一次了解后殖民翻译,精读的第一本书。
图1.这是对全书的一个概括,阅读了引言、作者的序、目录、后记等,提炼出来的一些信息,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其他著作,我会重点标注,有助于扩展阅读。
图2.这就是普通地对某个章节进行的总结,基本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做笔记的时候,对于第一次了解的领域,我更多地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