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中错综复杂的等级赋分与志愿填报等制度设计使考生愈加需要足够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支持其做出合理的升学选择,而弱势阶层学生的家庭经济、文化与社会资本相对匮乏,很有可能在这场博弈中面临信息不对称甚至是阶层差距拉大的困境。本文基于某双一流大学-级新生基线调查数据对改革前后入学学生家庭背景进行了差异分析,并探讨了学校生涯教育的补偿效应。研究发现:改革初期,大学入学机会更加倾向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考生群体,学校生涯教育能够普遍促进父母有效参与子女的大学升学准备,但尚未表现出对弱势阶层明显的补偿效应。这可能是由于生涯教育的开展存在探索期,其有效性的发挥存在滞后,使得家庭资本在初期阶段发挥了更显著的影响力,学校生涯教育在未来改革过程中对弱势家庭的补偿作用值得期待。
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双重差分;学校生涯教育
张文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生哈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朱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新高考背景下不同阶层入学机会变化及学校生涯教育的补偿效应探究
教育在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分配方式直接关系到个体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尤其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走向与阶层地位,更是影响社会精英来源与构成的核心要素,是衡量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1][2]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接受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一流院校入学机会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追求与竞争中。[3][4]然而,近些年来“寒门难出贵子”等论调频繁出现在媒体与大众视野范围之内,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研究发现自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国内社会阶层流动趋缓甚至呈固化趋势,高等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正在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异化。[5][6][7]
其实,除了大众所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