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锡伯记忆激活文化ldquo基因

北京知名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311/8736814.html

——访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关嘉禄

在秋的装点下,美丽的绰尔河畔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精美画卷。寻根的落叶随风飘舞,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在丰收的季节,带着“绰尔地区与锡伯族是否有关系?有何关系?”等学术问题,由国内著名锡伯民族史研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沿着绰尔河域找寻锡伯族的记忆,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绰尔林业局实地考察,深度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论证会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满学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关嘉禄给出定论:“环绰尔河流域是锡伯族原住地有据可考,毋庸置疑!”

一语激活了绰尔大地上沉睡了几百年的文化“基因”。此定论得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满文档案和锡伯族历史研究专家吴元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锡伯族教授韩国纲两位著名学者及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关嘉禄,生于年,北京人,满族。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长期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清史、满学。曾著有《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天聪九年档》、《清史满学暨京剧艺术研究》、《清朝开国勋臣费英东简论》、《中国大陆满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多部著作和多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

环绰尔河流域是锡伯族原住地有碑文可考。关嘉禄此行将他亲笔书写的《沈阳太平寺满文碑文暨汉译文》签赠于绰尔林业局。沈阳市锡伯族家庙太平寺满文碑是全国现在尚存的唯一一块用满文记录锡伯族历史的石碑,极具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此碑立于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原立于沈阳市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内,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石刻室。关嘉禄分别用满语和汉语对碑文内容进行释析。

据碑文记载,“具有光辉历史和古老传说的的锡伯部族,原先环海拉尔东南扎兰绰罗毕喇而居,以后在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讷等处,被编成七十四个牛录,住了四十余年。”其中“绰罗”与“绰尔”同音,“毕喇”是“河”的意思。锡伯部族在“绰尔河”流域长期居住有碑文可考,可谓言之确凿,无可非议。

环绰尔河流域是锡伯族原住地有舆图可考。根据关嘉禄的推断,锡伯族与绰尔起码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渊源。从清代保存下来的《乾隆内府舆图》、《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都有关于“绰尔毕喇”的明确记载。在“绰尔”这条河的上游标注“绰尔色钦”(色钦是“源”的意思)、“绰尔河屯”(河屯是“城”的意思)的字样,证明环绰尔河流域确实是锡伯族当年长期居住的地方。

环绰尔河流域是锡伯族原住地有文献可考。除上述考证,关嘉禄追溯到天聪八年(公元)年十二月壬辰,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派遣霸奇兰领兵往征黑龙江,途中经过“席北绰尔门”地方,“席北”就是锡伯。再上溯41年至年(明万历21年),努尔哈赤击败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其中就有锡伯部。根据清代文献和明末清初的史料记载,特别是《清太宗实录》、《清太祖实录》,明确记载着“席北绰尔门”“北嫩河席北部”字样。经过考证,北嫩河即今嫩江上游,绰尔河正是嫩江上游的西北一支。碑刻、舆图、清代典籍、实录全部清晰记载,环绰尔河流域就是锡伯族的原住地。

“绰尔是世间宝地,人间天堂,奇妙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到神奇、感到震惊。”这是关嘉禄给予绰尔的高度评价。他极其看好绰尔林业局未来的发展前景,他说:“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一个准确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对于推动整个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大兴安岭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绰尔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挖掘她,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希望绰尔林业局在林区改革发展中,积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以科学的态度规划林业局未来的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力度,让锡伯族文化的种子在绰尔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张晓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1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