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我在英国留学的那段日子

在这里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朱掰拉

01

去英国做些从未做过的事儿

我的本科是双非一本,专业英语,过了专四专八。按专业找工作也算容易,方向大致为:翻译,教师,培训机构老师等。可这些职业并非我喜爱的。

从小到大,我都对时尚有浓厚的兴趣,把一周省下的零花钱买时装周刊,去了解感兴趣的时装品牌等等。

我还时常幻想,未来穿着某品牌最新一季的成衣,穿梭在各大时装周,我渴望,能在长大以后,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父母一直以来都很支持我的爱好和追求,他们建议我出国读研,看看有没有可能转向时尚类的专业,一来增长了见识,二来为以后工作做铺垫。

再三思量后,我选择了英国,主要原因有三:

1.英国读研时间短(一年),可以节省时间,虽然这同时意味着课程会变得相对密集,但不挑战一下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

2.去美澳读研大多需要考托福和GRE,而当时我是临时决定出国,手上仅有雅思成绩。

3.在大二暑期我曾去英国伯明翰交换,对英国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最后我收到了利兹大学FashionEnterpriseandSociety(时尚企业与社会)的offer,看见邮件的那一刻,我心怀感激,无论是对父母,老师还是朋友,因为我终于向时尚行业靠近一步了。

临行前,父亲跟我说:

送你出国,我犹豫了很久,我就一个女儿,离家这么远,实在不放心,但我想让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爸爸年轻时,没有这个机会,爸妈希望尽我们所能来支持你。

说这段话时,父亲几度哽咽,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我极力忍住了眼泪,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旦开始哭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登机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新的征程开始了,你该长大了。

02

留学生活情况

1

不可能与可能

我的专业隶属于设计学院,但同时是和商学院合办。所以课程安排是一半商业管理,一半服装设计。对我来说,它们都很陌生。但我有十足的信心,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来学习新东西的,所以不要害怕困难的打击。

到利兹的第一天(拍摄于学校图书馆)

商科的课程是和商业管理的同学一起上的。

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公司和事业,想要进一步的深造。

刚开始,只能看着他们侃侃而谈,而我却埋头用手机翻译各种商业术语。跟不上节奏的挫败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

后来我在每次上课前都做好预习,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做好标注。

下课前教授都会问大家是否有疑问。一开始许多中国的学生包括我在内,会选择沉默,等下课后再问。

直到有一次教授说:

你们有问题就在课上直接问,说不定这也是其他同学的问题,这样你帮到的不单是自己。我还有下一节课需要去上,没有多余的时间下课后,再依次解决你们的问题。

我鼓起勇气课上提问,发现并没那么难。并且知识点的掌握和口语能力都得到质的提升。

包括老师让我们自己制作商业计划书,这些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技能,居然在无数个图书馆奋战的日子里完成了。

最让我激动的还是服装设计类的课程,去设计学院上课前,我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新奇。

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教授就跟我们说,我们需要自己设计一套服装,并且用AdobeIllustrator制作作品集,(AI是一款图像处理工具,可以用来进行排版等页面设计工作)后来教授说会一一指导我们,让我安心了不少,因为有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是零基础。

Studio里“奋战”的我

虽然,还有许多大学四年学习服设的大神们,无时不刻地对我们进行技能和智商的双碾压。

课余时间我会去机房自学,勤能补拙。即使,我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其他同学,但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实现了自我能力最大化的提升。

后来我不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还得到了导师们的赞赏,用AI作出来的作品集也有自己的风格,我感到很开心,也充满了成就感。

特别是在studio裁剪布料的时候,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作品,真的是一件既努力又享受的事情。

我最爱的Studio

我们的作品

作品集的某一页

2

孤独与思念

我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但也不喜欢交朋友,没有社交恐惧症,但喜欢独处。

一开始,我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买菜,逛街,看电影。

我的室友们都是来自其他各个国家的,虽说,和外国同学一起玩,不但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还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自己一个人待着更加舒服和自在。

有些班上的同学会相互接触熟悉。下课看到他们三五成群的说着去哪玩,或者去谁家吃饭,心里会有些失落。

但我一直认为交朋友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不可强求,我会找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例如拍vlog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有那么多的未知的领域等着去探索,我并没有感到十分孤单。

Vlog制作当中

我报名了学校健身房的攀岩课,墙壁又陡又高,教练耐心指导还不定地鼓励我,当我登上顶端的时候,我体验到了攀岩带来的刺激和快乐。

攀岩室一角

即将“登顶”的我

中秋节的时候,我还参加了当地教会组织的做月饼活动,和一群英国人一块儿做中国的月饼,那种感觉简直太新奇了。

新鲜出炉的英式月饼

留学期间,虽然每天都会和父母报平安,但因为时差,还有繁忙的学业,我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和父母视频或好好聊天。

时不时会想家。父母的爱,成为了我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但我告诉自己,成长的过程总是痛苦的,父母的庇佑纵然是安逸的,但我需要长大,因为父母在一天天老去,我需要让自己成长,能足够照顾自己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的依靠。

3

狼狈与惊喜

圣诞假期,原本和朋友约好一起去法国玩,却因为我的法签被拒取消。我从伦敦一个人扛着行李,又回到了利兹(法签需要在伦敦办)。

大部分同学都回国或出去旅游,街上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在家中过节团聚。我给母亲打了电话,她安慰我说:没有关系,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就行,法签可以重新办,这次就当吸取教训了。

我也只有慢慢缓解情绪。

没想到过了几天,我的同学F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去摩洛哥,她只有自己一个人,因为去摩洛哥不需要任何签证,我果断地答应了。

突然间释然了,错过了法国虽然可惜,但生活啊,总有无数的惊喜在等着自己。

如果不是这次“惨痛”的经历,也不会有后面精彩的摩洛哥之旅了。

美丽的撒哈拉

神秘的马拉喀什

当我第二次法签成功后,我和F一块儿去了法国和意大利,体验了巴黎的浪漫和尼斯的慵懒,罗马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波西塔诺的潇洒自如。

浪漫的巴黎

慵懒的尼斯

文艺感十足的罗马

波西塔诺

4

论文冲刺

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写论文的最后阶段。

每次见完导师,面对大量要修改的内容,都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奋战图书馆

每天都算着deadline,每天都说了无数个tmd。宿舍离图书馆太远,所以我搬到了离图书馆很近的z同学家。

我们每天醒来吃完早饭就背着电脑去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几乎不怎么说话,敲打键盘的声音,成为了我们交流的唯一媒介。

那种感觉像是考高冲刺阶段,心无旁骛地专心在一件事情上,让我既开心又享受。

论文写到昏睡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嘈杂的声音,可以有机会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何等的享受啊。

虽然伴随着这种快乐的,还有担心论文被挂掉无法毕业的忧愁,以及找不到文献时的懊恼,还有写不出字时的狂躁。但这些小烦恼在提交论文的一刹那,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轻松、快乐和释然。

提交论文的前一分钟

03

回味与留恋

留学的那段日子,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我不但学会了在陌生的国度如何与人相处,也体验到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出国留学,或许在有许多人看来,是光鲜和快乐的,但在我看来,它五味杂陈,辛酸伴随着快乐,忧愁伴随着喜悦。

这段每种滋味都品尝过的精彩体验,会让你在短时间内学会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怎样调整心态…我很感激父母的支持,以及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我毕业啦。

04

写在最后

现在我回国后,留在北京,在时尚五大刊之一的公司工作,朝着自己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些工作日常

留学后我越来越能理解父母,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理,在留学期间我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出国留学不再是人家口中“镀金”,我想更多的是让人学会成长,学会独立和理性地思考。

学会用更加全面的,成熟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

这段留学的岁月,成为了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它在我生命的长河里,熠熠闪光。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做很多选择: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住哪个城市。

如果在每个分叉路口的时候,你都选择了那些自己相对更感兴趣、让自己兴奋、能激发好奇心的事,你就会在下一个分叉路口继续选择让自己更喜欢的,在下下个路口继续选择你更更喜欢的……

当你一直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天你会醒来,认识到:你正在做着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

一直勇敢、一直奔跑,一直走向远方,面对大千世界的纷繁美丽,张开双臂,用力的拥抱。

图片均选自微博

朱掰拉_

推荐阅读

关于璇子

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本科护理,研究生中科大新闻学

坚信文字有暖心的力量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sxgs/17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