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朱元璋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将皇位传给了太孙朱允炆。
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
燕王朱棣迫于形势的压力一度靠装疯掩人耳目,进而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对抗朝廷。
经过三年多的战争,燕王朱棣终于取代侄子朱允炆而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
在这场皇室内部的斗争中,朱允炆作为战败的一方,下落不明。
而他的嫡亲兄弟姊妹,也就是朱标的其他子女又是何下场呢?
不同寻常的隔代立储
提起明成祖朱棣,可谓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治世之君。
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永乐之治”——一部永乐大典铸就了中国文化事业难以企及的高峰。
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远洋航行的先驱,以宣扬大明国威为目的的七次远洋活动中,有六次发生在朱棣在位期间。
朱棣登基之初,退守大漠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是大明的潜在威胁。
在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多次率军同北元作战,他深知这个曾经是整个中国的中央政权所属的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他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在元大都的旧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帝国之都。
并在年,将都城从朱元璋花费毕生精力打造的南京城迁到了这里。
从此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煌煌大明气概!
作为帝王,朱棣是不可多得的守成之主。
朱棣出生在元末群雄逐鹿年代。
那时,他的父亲朱元璋虽也是一方诸侯,可在强敌环伺中,也是一日不敢懈怠,殚精竭虑临深履薄地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从小在血雨腥风中成长的朱棣,深知创业之艰;从小生活在军营的他,也耳濡目染地习惯了军旅生涯。
在十几岁的年纪,他被父亲封为燕王,封地就在刚刚覆亡的大元的旧都——元大都。
这承载着父亲对他殷切的期盼,和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和信任。
他不负所托,誓要为父亲守好帝国的北大门。
如果一切按朱元璋既定的规划走下去,朱棣和他的二十四个兄弟、一个侄子,将成为大哥朱标的有力藩屏,助力大哥将帝国的事业推上一个更高的层面。
可天不假年,大哥朱标在公元年溘然长逝。
这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也让他诸多的儿子们有了觊觎之心。
燕王朱棣凭借着雄厚的军事实力,加之其封地处在战略要冲,似乎很有可能成为帝国的接班人朱棣蠢蠢欲动,期待着远在南京的父亲将目光投向北方。
但朱元璋是个很传统的封建皇帝,对汉家继承制度近乎执着。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作为非嫡非长的朱棣,看似离皇位很近,却又咫尺天涯。
这套继承制度虽然很不科学,跟清朝中期之后实行的秘密建储制度相比,也显得迂腐刻板。
但也有其合理性,对于朱元璋来说更是如此。
朱元璋在征战天下日理万机之余,对于绵延子嗣也是不遗余力。
他一生共育有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
若是不按照传统的立嗣建储制度,来遴选储君的话,势必造成众多藩王觊觎皇位的局面。
王朝草创,虽然靠着强力和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大明已经步入正轨。
可西汉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惨痛教训,让朱元璋不得不谨慎对待此事。
没过多久,所有的藩王们失望地得到了消息。
新的储君已经产生,那就是大哥朱标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
对这个结果,众藩王心中自然是不服的,但皇座上那个垂垂老矣的人是他们的父亲,他们不敢造次。
与其说,他们是出于对亦父亦君的朱元璋的恭顺,而不敢表现出不满,倒不如说他们是因为深知父亲手段的狠辣而只能乖乖听命。
一切看起来平静如水,帝国似乎并没因为太子的突然离世而陷入动乱。
可好景不长,六年之后,开创帝国、执鞭华夏三十年的朱元璋驾崩了。
史无前例的造反王爷
接过帝国宝座的朱允炆意气风发,很想作一番事业。
爷爷几十年的乾纲独断,为他的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并不能就此说帝国毫无潜在的危险。
藩王,这个在朱元璋时代不是问题的问题,此刻让年轻的朱允炆头疼不已。
爷爷活着的时候,这些藩王虽然手里有兵有钱,但毕竟皇帝老子不光是皇帝,而且是老子。
要是朱允炆的父亲没能英年早逝的话,问题也不大,毕竟他是这二十几个藩王的大哥,长兄如父,多年来朱标手里掌握的资源和积累的威严,尚且能够震慑住这些弟弟们。
但这一切朱允炆并不具备,二十五个藩王叔叔,人人对他的位子虎视眈眈。
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
这一步是每一个设立藩王的王朝必然要做的事。
但方法有二,一急一缓。
急如暴风骤雨,需要摧枯拉朽不给藩王喘息之机。
缓如涓涓细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藩王自行消弭,失去对抗中央的能力。
急的方法有先例,西汉景帝的削藩方式就是,以致激起了七国之乱。
不过景帝本人和其父文帝都算是封建时代的有为君主。
对待百姓能够做到爱惜民力,对待官吏能够恩威并济。
加之开国功臣宿将及其后裔还没有髀肉复生,所以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将不得民心的七国之乱镇压下去了。
缓的方法也有先例,西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
由于其父景帝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险些给西汉帝国造成的混乱局面。
武帝采取了一项更为舒缓但更有效、成本更低的办法——推恩令。
所谓推恩,就是在不削弱原有藩王地盘、权力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地稀释他们对中央的威胁。具体的做法是,一代藩王去世之后,不再只由藩王的世子继承王爵,而是雨露均沾。
所有藩王嫡子均予王爵,且都是裂土封王,而所裂之土,自然是要从王国旧有的土地上割取。
这样一来,王国的实力就会急剧下降,对中央只能俯首称臣,再不敢有觊觎之心了。
朱允炆年轻气盛,急于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所以他选择了用急的方法。
但此时的形势同汉景帝时相比,有着很大不同。
首先,景帝削藩时,刘邦留下的功臣宿将的后裔还是军中的中流砥柱,加之景帝同母弟梁孝王的鼎力支持,这才平息了动乱。
反观朱允炆的情况,他的爷爷朱元璋为了给太子扫清施政障碍,几万几万地屠杀功臣。
致使朱允炆用人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了。
而他的几个弟弟又都年纪尚轻,根本没有能力为皇帝哥哥分忧。
其次,景帝削藩之时,帝国已经运行了半个世纪,藩王同皇帝的血缘已经不是非常近了,所以朝野舆论一致倒向皇帝。
而朱允炆面对的都是亲叔叔——尤其是朱棣,更是手握重兵,且麾下常年在同蒙古的作战中磨炼实战经验。
论资历,论血统,朱棣不输朱允炆。
何况朱允炆在朱棣起兵之后,不知是迂腐还是仁慈,竟再三晓谕前方将领,不许伤害朱棣而让自己背负杀叔的恶名。
对这种“又当又立”战斗部署,前方将领执行起来只能是投鼠忌器。
这让朱棣多次死里逃生,进而得以卷土重来。
经过三年多的争夺,朱棣终于打进了南京城。
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斩尽杀绝的永乐大帝
城破之日,南京城里一片狼藉,宫中的大火,让建文帝不知所终。
但他的弟弟们尚在,这无疑是篡位的朱棣的心头大患。
从一则对话中就可以想见,当时朝中对朱棣篡位的不满情绪。
方孝孺是当时的士人领袖,也是建文帝的股肱之臣。
朱棣想通过策反,他来为自己的篡位粉饰一番。
于是找来方孝孺,让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
可方孝孺对这个逆臣,却发出了一连串掷地有声的质问:
朱棣:朕欲仿周公辅成王耳。
方孝孺:成王安在?
朱棣:孺子自焚。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国赖长君。
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此朕家事!
见嘴上讨不到半点便宜,朱棣开始威胁方孝孺,要是不草这份诏书就诛你九族。
方孝孺更是硬气,回答说别说是九族,就是十族我也不给你写。
这时朱棣已经让方孝孺揶揄得浑身发抖了。
好,我成全你,十族就十族。
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案例就诞生了。
除了传统的九族之外,方孝孺的门生故吏被编入第十族凑数,与方孝孺共赴黄泉。
在感慨方孝孺铁骨铮铮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即使已经篡位成功,但面对视传统礼法如天的士大夫的一连串质问,朱棣还是理屈词穷,只能恼羞成怒,用屠刀镇压舆论。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建文帝留下的三个弟弟开始了漫长而残忍的迫害。
朱标生前育有五子,长子朱雄英,八岁夭折。
不然,在讲究立嫡立长的大明朝,继承皇位就轮不到朱允炆了;
次子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三子朱允熥,建文帝在位时被封为吴王;
四子朱允熞,建文帝在位时被封为衡王;
五子朱允熙,建文帝在位时被封为徐王。
因为大明的一字王只能授予皇子,所以朱棣一登基,就顺理成章地将朱允熥降封为广泽王,朱允熞降封为怀恩王,朱允熙降封为瓯宁王。
为了将三个被降为郡王的前朝皇帝的弟弟,分而治之。
朱棣将三兄弟拆开,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守陵。
可三个月后,朱棣又觉得将他们置于千万里之外很不放心,于是又将老三老四召回了南京,至于老五,他在凤阳守陵,离当时都城南京不远,就暂时没有理会他。
但朱允熥、朱允熞在回南京的路上,对于四叔的反复无常颇有微词。
这就给了朱棣以口实,将这两个“不知感恩”的侄子削除宗籍贬为庶民,终身禁锢于皇室祖籍凤阳。
这样一来,朱标在世的三个儿子名义上就都是守陵人了。
按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三兄弟无权无势,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但朱棣并未因此罢休,也许是方孝孺的那句“何不立成王之弟”久久回荡在他耳畔挥之不去吧。
于是,永乐四年(年),老五朱允熙莫名其妙地葬身火海,说这场火灾莫名其妙,是因为他五十多岁的母亲在火灾中安然无恙地脱了身,而本该身手敏捷的十六岁的朱允熙,却“意外”地被烧死在了住处里。
八年之后,也就是永乐十二年(年),老四朱允熞在凤阳老家郁郁而终,年仅29岁。
至此,朱标在世的儿子仅剩下了老三朱允熥。
按理说,已经当了十几年皇帝的朱棣,不管是出于兄弟的手足之情,还是对夺了侄子江山的愧疚,都该网开一面,为大哥朱标留下一支血脉。
但那句“何不立成王之弟”还在持续发酵。
永乐十五年(年),朱允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了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的谋反案,在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的检举下朱橞被终身禁锢。
看似朱允熥并未受到进一步的迫害,可这一事件之后不久,朱允熥暴毙于寓所,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朱棣的授意。
至此,朱标的儿子已经全部下线。
不过,朱棣还算没有天良丧尽,最后还是给朱标,留下了一丝香火。
那就是朱允熥的独子朱文坤和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
朱文坤在父亲“暴毙”之后逃出凤阳老家,从此改名换姓忍辱偷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朱允熥的死大有蹊跷。
而朱文圭,作为建文帝之子,大明正统嫡系,自然还是有些号召力的。
也正因为此,他被朱棣圈禁了起来。
这一圈禁就是五十多年。
直到有着类似遭遇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但自幼被圈禁的他,放出来之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甚至牛马莫辨。
其惨境也可见一斑了。
至于朱标的四个女儿(三女、四女夭折),因为在封建时代她们并不能对皇权产生威胁,也就逃过了朱棣的有意迫害。
不过长女江都公主还是因为夫家在靖难之役中站在了建文帝一边,而遭到朱棣的打击,江都公主自然也被牵连其中了。
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
作为前朝皇帝的骨肉至亲,新皇加冕之日,一般就是他们步赴黄泉之时。
但靖难之役上位的皇帝有些特殊,他是前朝皇帝的叔叔,碍于亲情伦常,他只能以一些隐蔽的手段达到自己斩草除根的目的。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朱标以及朱允炆都留下了血脉。
承平之时,帝王家锦衣玉食,可改朝换代时,哪怕只是皇室内部的斗争,都可能让这些天潢贵胄零落成泥碾作尘,欲过贩夫走卒的生活而不能。
参考文献:
《明史》
《明成祖实录》
《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