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阅
爱
读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是帮助初中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所学非母语语言背后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从而跨越文化障碍,进而有效地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员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作为教师而言,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一素养包含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行为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促进和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造就。因此,培养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培养初中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一词成为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词语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年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四点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一个“输入”与“输出”双向互动的过程。输入的是语言信息以及其蕴含的各种文化知识,输出的是自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理解及认同贯穿于语言学习活动的始终,通过价值观的指引和学习行为的实践,形成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意识,对个人文化生活会产生现实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增强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品格素质培养,增强核心素养,而且对青少年今后成长成才成人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核心素养的实践命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年版)》提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所以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一脉相乘的。
综上所述,国家层面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国家教育部有关教育教育的政策中多次强调。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有效激发课堂教学的重要动力。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可以有效的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由被动适应向适度自主转变。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认知能力水平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学科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跨文化交际的彼此联系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新课标中指出的英语学科培养的四项核心素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运用。语言能力概括地讲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其实质可以理解为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的形式规范。初中英语所教授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单词的记忆储备、句式结构的分析、表达能力的锻炼等。跨文化交际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进一步的扩充和积累语言知识。
文化品格则包含而不仅限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我们应当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理解甚至评价英语语篇中所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从而全面的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和世界观。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所以初中生跨文化交际可以较早的接触不同文化,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世界观的萌芽发展。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的特性,主要是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和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一方面,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必然需要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同样也会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品质不仅会帮助初中生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英语,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都有着积极意义。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教育所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英语这一外来语种,提升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可以在英语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初中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基础英语知识,并对异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最好的老师,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个教育概念,是近些年越来越热门的一个概念。它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世界多样性产生的结果。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没有理论基础。年联合国教育、科技及文化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这是官方组织第一次提出此概念,在此之前并没有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在此之后才形成系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行为。
跨文化交际在社会学中的定义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对外汉语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者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是“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当代优秀青少年应当具备的核心要素。自《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语法教学,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特别体现在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对拓展初中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初中英语课堂中西文化教学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
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才能掌握语言。英语教育者应该首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改变只重视英语语言基础教学,而忽视对英语文化和语境教学的观念。英语教师自身需正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认识的重视程度。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蕴藏着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生活的思考。它是民族特征的鲜明表达,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充分印证了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育在初中生的英语教学中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英语初学者在学习之初就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帮助初中生构建世界文化的体系雏形,为其形成正确的认识打下基础。例如:“red”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等含义,而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血腥、暴力、赤字等意涵。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同一表述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初中生尽早认识到这种文化内涵的不同,从而正确的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自己认识世界的综合素养。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路径方法
当下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迟,但是发展却较为迅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同时我们也是传递中西方文化的使者和桥梁,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当作是一项核心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在课堂上生根发芽,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拟建议如下:
(一)学校层面,学校要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并支持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打造“信息化手段”。例如:在学校组织师生参与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兴趣小组等活动,聘请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优秀外籍教师,让初中生可以切实的参与到现实的文化交际活动中来。英语学科的教师,也应具备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满足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和好奇和求知欲。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帮助学生搜集、整理、学习更多的跨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家庭层面,家长首先要培养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树立“同理心态度”,为初中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并鼓励孩子勇敢的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孩子和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参与,一同进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积极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主动参加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孩子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作出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孩子交际受阻的时候提供及时、正确的帮助。
在各个层面的教育中都应当注重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一方面,学生在文化内容上理解不深刻,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对我国本土文化的理解欠缺,都将导致学生在以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出现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无法把自己本土文化很好的介绍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书的宗旨是先育人,所以英语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
结语:初中生英语学习阶段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的黄金阶段,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初中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初中生可以在这个阶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并有更长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来形成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世界观。这对于初中生整个人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在培养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的能动性,相辅相成,以“国际化视野、信息化手段、同理心态度”为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及环境,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对培养初中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年版。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年3月。
[3]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年版。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年版。
[5]佟晓超:《文化之底蕴,教学之精髓》,《文教资料》,年第3期。
[6]乔丽军:《核心素养提出的重要价值、基本前提与培养的当前使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5期。
[7]何玉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修正“三维课程目标”》,《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年第5期。
[8]王亚慧: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初中英语课本的跨文化教学设计及其有效性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年6月。
[9]程娟,晏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双语教学浅探》,《当代教研论丛》年第9期。
[10]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年。
[11]法梅英:《谈谈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教育理论研究》,年第1期。
[12]王赛军:《初中英语交际教学策略探讨》,《中国校外教育》,年第3期。
[13]范甜甜:《基于译林七年级英语教材的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分析》《学周刊》,年第3期。
[14]武淑艳:《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建议》,《文学教育》,年第4期。
本文系工作室成员刘倩老师发表于《教育观察》第26期的作品,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
刘倩
编辑
孟唯唯
审核
许家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