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顾名思义是为了获得学位所撰写的论文,英文一般用thesis指代学士或硕士学位论文,用dissertation指代博士学位论文,偶尔也见到用thesis指代博士学位论文的。但是似乎中国学生更喜欢用paper甚至article来指代学位论文,至少在我所看到的各类学位论文中,90%以上都是这样写的,常常感到莫名的无奈。
paper和article一般用于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它们的区别不仅在于论文发表的场合和篇幅的大小,更在于写论文的目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发表的目的在于学术交流,通过同行双盲评审正式发表的论文也表明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学位论文的认可则需要经过评审和答辩两个环节来完成。一旦评审合格、答辩通过,论文作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科(专业)的学位,也意味着相应学习生涯的完成。所以,很多大学的学位论文都会要求在学位论文的首页或扉页上写明“本学位论文是为了申请某某学位所提交的......”之类的一段话。尤其对于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学习期间最为重要的工作,是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和标志。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做研究。尽管研究生的英文是graduatestudent,指的是已经接受过本科教育或者获得过学士学位的学生,再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本身并无研究之意。但是这种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要做“研究”。而做研究最终要呈现的就是学位论文了。
由此可见,学位论文是以获得某种特定学位为目的的一种特殊文体(因此也没有必要在学位论文中强调其他各种不靠谱的高大上的目的),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了类似于八股文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规范。当然这种八股似的规范不能脱离科学研究的规律或者范式。本文就来说说学位论文的八股,包括在指导和评审学位论文时常常发现的共性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奇葩的问题,姑且称之为学位论文的八卦,以免对号入座,或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首先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说应该是问题导向的。这里的问题指的是从管理实践和文献中发现和识别的管理问题。科学研究都应该是针对问题的,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问(question),抑或是一个难题或者麻烦(problem)。前者需要经过科学研究(数学建模或者实证研究)进行合理的解释,此时具有理学的性质;后者需要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系统和科学的解决方案,以破解难题或麻烦,此时就具有工学的性质。在此过程中,由于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不排除可能需要发展或者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此时常常呈现出面向方法的倾向,即所谓的方法导向。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数理方法或信息技术,这是理工科常常有的现象,而且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甚至更为高大上,因为更为困难。尽管如此,作为管理学学位论文,强调问题导向,特别是管理问题导向是其必然的内在要求。这一理念甚至会影响到后续的论文写作逻辑。因为,我们常常发现一篇动辄数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学位论文,竟然找不到对问题的明确界定或描述,甚至写成了面向知识传播的教科书、管理手册、实践指南。同时,一个好的论文题目也要首先反映学位论文所研究的管理问题,当然也应当尽可能地反映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或视角。
作为学位论文八股一部分的第一章通常是称为引言、引论、绪言或者绪论,而对应的英文只有一个词,就是Introduction。引言不是序言或者前言(Preface)。尽管几乎所有的学位论文都会有这一章,但是其表述的逻辑和顺序却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对这一章内容的把握其实反映了学位论文作者的基本表达能力和学术素养。简言之,引言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么研究,以及论文的章节结构。因此,第一章的第一节应该是“问题及其研究意义”,介绍研究问题的背景、明确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及其研究意义。实际情况是,几乎90%以上的论文的第一章第一节都是“研究背景及意义”,遍查全文,找不到问题所在。有时可能会在这个标题之下正文的最后提出具体问题。但问题在于,学位论文是问题导向的,人们关心的是你研究了什么问题,所以更应该在标题上突出问题而不是背景,背景只是辅助性的,没有必要在标题上突出。否则可能使真正的主题消失或隐藏在背景之中,不得要领。况且,相对而言,问题才有研究意义,背景有何意义?有过申请基金项目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如果你的项目申请书不能明确提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资助的。没有了问题,论文后续所有的表述都会出“问题”。因为接下来的第二节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要针对问题的。
所谓研究内容,是回答、理解或者解释问题(question)所需的理论、依据或方法,或者解决问题(problem)的依据、过程或方案。常常看到的是,很多论文把论文的章节结构作为研究内容,而论文结构通常是第一章最后一节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把研究内容和方法放在一节里讨论,是因为研究所采用的任何方法都是要针对研究内容的,不能凭空提出。不同的研究内容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常常看到把“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研究方法几乎是做任何研究都需要的,既无特点,也无针对性,更不是一种独立、系统的研究方法。除非研究内容完全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完成的。即便如此,文献研究也是有具体的定量方法支持的,如文献计量、元分析等。还有人声称采用了案例研究法,但是事实上他的所谓案例其实是问题本身,因为论文的选题就来自这个所谓的案例企业的具体问题。这种误解常常出自专业学位的论文,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就要求是真实企业的具体问题,这其实是问题本身,而不是案例。更有甚者,试图建立(实则介绍或抄袭)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或者解决方案,然后以某个具体企业为例,说明这种理论或者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这就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逻辑,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逻辑,而不是问题导向的研究逻辑。这也是强调学位论文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所在。尤其对于专业学位论文,问题所在的企业越具体越好,越宽泛、越抽象就越糟,几乎无法实现,甚至落入抄袭的套路。
根据若干个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就形成了研究过程或者技术路线。而常常有人把论文的章节结构图作为论文的技术路线。从语义上看,论文是没有技术路线的,只有章节结构,研究才有技术路线。论文是在研究完成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按照一定规范的形式表述出来,形成所谓的论文的八股。这种八股反映了论文的表达需要和逻辑。
第一章还常常出现“研究现状”甚至“文献综述”一节。尤其是专业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应用型的专业学位论文,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完全不做要求,篇幅不足以支撑独立的一章,但是也需要从文献或者实践的角度对与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此时在第一节问题及其研究意义之后的第二节介绍研究现状也是合理的。但是,作为学术型的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一个相对完整的文献综述作为第二章的内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于文献综述的写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专业问题,需要专文讨论。但是把文献综述写成教科书却是个常见的有争议的问题,甚至换个“理论基础”的名堂,堂而皇之地独占一节甚至一章。窃以为,作为问题导向而不是知识传播导向的研究论文,没有必要甚至不允许机械地罗列教科书和已有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学位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叙述逻辑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也许到一定时候,这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惯性就会自然消失,而再无争议。
在讨论研究现状甚至文献综述时,常常看到分别按国内外的情况进行讨论。如此即无必要,一般也不符合学术发展的逻辑,除非是做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这种习惯大概是沿用了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一种模式,因为那个时期国内外学术差距巨大,大多数研究属于跟踪式的,能及时跟踪或把握国外研究的现状就已经是重要的成果,或者需要对比国外的研究,说明自身研究的依据,以及相对于国内研究的先进性,等等。
第一章有时还会出现“论文的创新点“一节。首先这个“创新”不是innovation,而是contribution,即学术贡献。innovation其实是个经济学的术语,原指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实现新的生产方式。从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对硕士学位论文而言,创新不再是必须的。因为从学术的角度看,硕士学位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过渡性的学位,更多地向应用型倾斜。创新似无必要,也不可能,突出创新往往遭到严格的质疑。而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或学术贡献则是必须的。即便如此,从研究的逻辑上看,放在最后一章的结论部分似乎更为合理一些。因为一开始就谈创新点,有些突兀,至少读者暂时无法理解。
而在完成了论文的主体部分的内容之后,论文的最后一章就是“结论”部分。此前,博士学位论文通常有3个甚至以上相关但是相对独立的问题或者研究内容,硕士论文通常只需要1个独立的问题或者研究内容。在此之间的论文章节结构与问题或研究内容的多少和研究方法本身有关,在此不予讨论。而结论部分则也是学位论文八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3个部分,概要地回顾研究工作、给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管理启示和创新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时,常常看到一些不必要的谦辞,如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时间不够,论文有许多不足之处,等等,借以引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种耕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引出不必要的麻烦。既然你自己都承认水平有限、有许多不足,还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为什么还要提交学位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为什么不把研究和论文做得更充分些?殊不知,论文答辩对应的英文是defence。论文作者要通过答辩证明自己达到了相应学位的学术水平,而不能口诵谦辞,不战而降。进一步研究方向是要从学术本身的逻辑对未来可能的研究内容或方法进行展望,同时也说明了论文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而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结论之后紧接着的是学位论文也是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这是反映论文的严谨性、先进性和权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的致谢是学位论文唯一可以在文体上自由发挥的部分,尽管如此,也有看似约定俗成的八股:感谢学校、感谢导师、感谢同窗、感谢家人,感谢自己。常常看到几乎一模一样的致谢,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连导师的名字都抄,不堪入目。当然我也看到过几篇让人流泪的发自内心真挚情感的原创致谢,就如近期上了热搜和刷屏的中科院的一名博士生的致谢。其中1篇还是我自己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详见本号微文《小沛的致谢》。
不要小看了致谢的魔力,致谢不仅反映了学位论文作者的人文素养,更是学术文化的一部分,国外大学的致谢还通常放在论文的扉页,尽管有时只是简短的几行字。
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