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本科一年级

北京治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8733705.html

一、学生:常文瀚;指导老师:许首秋;点评老师:孙月

论文标题:“悲情”阐释的多维路径——读于润洋《悲情肖邦》

内容提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问世至今,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追捧。而这其中,也引来了大量音乐研究者对其音乐的全方面研究。而于润洋先生,则是对于肖邦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这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于润洋先生针对肖邦创作风格的音乐学论著《悲情肖邦》中,于润洋先生用了“悲情性”这个词语来形容肖邦的音乐美学特色。而在《悲情肖邦》中,又采取了诸多学科融合交叉,相互印证的手段来阐释于润洋先生“悲情戏剧性”这一美学观点。本文中,笔者将沿着于润洋先生的研究思路,从学科融合的角度,阐释《悲情肖邦》的行文思路,进而窥探肖邦“悲情性”的真正内涵。

孙月:常文瀚同学的这篇文章我一拿到手上就沉甸甸的,份量很大,写了很多,但是问题也比较多。那我想和你从学理和学术训练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你文章还可以再改进的地方。其实《悲情肖邦》这一本专著,我记得我们当时在韩老师研究生的课上,也专门研读过,然后每个人也都有深入的对不同体裁的作品研究。这本书本身就是有很丰富的学科视角和非常具有创建性的学科观点。那我首先想先讲一个问题,《悲情肖邦》这本书它主要是什么?它主要是于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写作的一个范例,你知道吗?

常文瀚:就是我曾经读过于洋先生的那本,我在文中也提到了。

孙月:对,这个我知道。你知道年有一篇文章叫《音乐学分析——谈特里斯坦于伊索尔德前奏曲》做为范例,提出了音乐学分析的这样一个理论方法。那么它主要是用什么呢?你可能不太清楚对吧。它是用历史、社会这样的一个背景和作品分析相结合,使他达到更高的一个理论的目的,可能可以去完成一个哲学美学上的一个论证,它是这样的一个建树。那实际上《悲情肖邦》在年写作出来后,可以说是就这个音乐学分析方法到他自己实践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甚至于先生他在这个研讨会上他也亲自表达过,他将来还要把所有肖邦的作品都用这个音乐学分析方法来研究一遍,但很遗憾,他15年去世了。对于我们后辈来讲,我们应该接续他的这个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去更多的前行,来研究肖邦的其他作品。好,那么这样就是说,你首先要对这本专著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和认识,它是音乐学分析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个方面,你最后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我觉得不错。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他(肖邦)波兰性的问题,那么这个波兰性的问题,为什么他好像没有太多体现出第二故乡——法国巴黎对他产生的影响。其实也是有的,如果你整个研究他的作品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可以找到第二故乡的痕迹在他的身上的表述。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肖邦的第三叙事曲,就是典型的法式的一个风格或者说在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的,不是它的波兰性而是它的法国性。那么你刚才的这个问题,为什么他的波兰性好像更加的明显一点,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