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典型案例和典型问题分析

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653.html

典型案例

A刊编辑部收到投诉人B的投诉,指出A刊刊发的2篇文章(作者分别是C和D)抄袭了B曾经在其他期刊中发表的一篇论文,B要求编辑部进行调查并对2篇文章进行撤稿处理。A刊编辑仔细对照了相应的论文,发现作者C涉嫌抄袭,重复率高达70%以上,包括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而且没有注明出处,编辑部确认C为剽窃;D作者文中的试验方法和数据皆为原创,只采用了B论文中的一个数学公式,即数学模型,此模型在业内是经典数学模型,在相关文献中一直被多次引用,由于疏忽,作者D没有将其列为引用内容,即没有将投诉人B的论文列为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C和作者D的性质完全不同,作者C为有意抄袭,而作者D的行为可以被判断为无意行为。

投诉人B给编辑部发来投诉信的同时,给作者C和作者D所在单位E(论文权属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发了相应的投诉信,E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召集了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查,并通知了作者所在的学院,在A刊编辑部、单位E学术委员会和作者所在学院没有给出统一调查结果的情况下,单位E将C和D做了开除学籍处理。

由这起学术不端事件可以看出,单位E的管理部门缺乏处理学术不端问题的经验,处理流程不合理,其做法值得商榷。因此,目前在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同时,发生学术不端事件后相应的处理流程和处罚措施也应尽快出台。

以上事例中作者D的行为可被定性为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归因于D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不清,对参考文献的引注不规范,应该引注的参考文献没有引注。笔者实践中发现参考文献引注不当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年轻的研究人员。因此,在日常的科研过程中,对他们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典型问题

上一节的事例中D的行为在科技期刊作者中时有发生,他们并非主观上有意触碰学术不端红线,而是他们对科研诚信认知不够。早在年,中国科协就曾关于科研诚信做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近四成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一半学者没有系统学过科研规范知识,相当多的研究者科研诚信意识淡薄。

相当多的科技期刊论文作者还存在以下情况:没有接受过论文写作规范指导;没有接受过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教育,如实验手段恰当,客观记录实验数据,论文写作中参考引文规范,不重复发表相同的研究成果等;对学术规范不够了解;对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不清。以上情况常见的2个具体典型表现是一稿多投和参考文献随意罗列问题,在对学术不端认知不清的情况下,科技论文作者在科研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极易触碰到学术不端红线。

1)一稿多投是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给多个出版机构或者多个出版物发表。从个人利益出发,科技期刊作者在论文写成后,迅速将论文同时投到相关的多种期刊。笔者在编辑实践中见过如下情况:因期刊之间刊发周期差别不大,先刊出论文的期刊数据在网络上没有上网更新的情况下,后刊发期刊编辑部即便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多次查重,也无从检测到重复情况。作者从一稿多投到一稿多发,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有的作者同时将论文投到不同的期刊,视稿件先审完的期刊为论文发表期刊,然后将投到他处的同一篇论文做撤稿处理,此行为虽然不是一稿多发,但属于一稿多投,作者认为只要一篇文章只在一个期刊刊出就不属于学术不端中的一稿多投问题,这显然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不清的典型表现。

2)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随意罗列的情况屡见不鲜。,参考文献表中存在中文参考文献相应的英文形式是用翻译软件翻译而成的情况,英文形式既不合语法又与中文参考文献含义不符。这说明作者根本没有阅读或者参考这些文献,若参考了原文献,则相应的英文题目文献中已提供,无需作者翻译。由以上可见,有的科技论文作者对学术不端界定不清,对科研诚信相关内容不够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