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绵绵记我的导师张固也先生

冬天来了

前几天,偶然看到母校发布的“魅历好导师,研途伴我行”征文公告,又一次触发了我对导师张固也先生的怀念。其实,早就想写一点东西出来了,但因刚参加工作,诸事缠身,不得清闲,现趁此良机,一抒感激之情。

时间过的好快呀,不经意间已经离开母校近半年了。然而,回想起与固也师相识相处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说来惭愧,直至年我打算报考华师博士的前夕,对固也先生也只是久仰其名,没有深入的了解。我湖南师大的硕士导师伍成泉先生也毕业于华中师大,当年他有意推荐我报考太师父刘韶军先生的博士。因我当初年少轻狂,想走一条与成泉师稍微不同的求学之路,认为只有那样,以后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成就。所以,经过反复考虑,我报考了德高望重的董恩林老师。

当时历史文献所只有董恩林和张固也两位先生招收国学研究专业的博士,恩林先生招收的是经学研究方向,固也先生招收的是子学研究方向。由于之前消息不灵通,面试的时候我才发现当年报考经学博士的竟有七、八人之多,而报考子学博士的只有一人。按规定,每位老师仅能招收一名学生。可以想见,经学方向的竞争有多么激烈!我们那些在场的考生都在暗暗较劲,也都捏了一把汗,但是希望的渺茫就像武汉三月的寒潮一般始终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

相比别人,我的优势是在研究生期间阅览了大量的先秦秦汉典籍。说句实话,当初也仅仅是读过而已,至于深入的研究还远远谈不上。然而,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优势却得到了面试官固也先生的赞许。先生那和蔼可亲的容貌和舒缓鼓励的语言让一度紧张的我有了一丝安慰,也心生了十分感念。

面试结束一个多月后,考博成绩揭晓。我因英语没有达线而与华师失之交臂。但我不甘心,打算来年再试试。由于考虑到第二年报考恩林先生的人可能仍会很多,固也师对我的印象又不错,所以就决定第二年改报子学方向的博士。后来我给固也师发了电子邮件,把报考意向禀告了他,征求他的意见。不出意外,很快就得到了先生的同意和鼓励。

硕士毕业后,为了谋生,我应聘了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的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备考。第二年的考博经历虽小有曲折,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时至今日,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年的中山,虽值初夏,天气却已酷热难耐,街道两旁的树木仿佛随时都会被晒得燃烧起来。也正是那段时间,我接到了固也师从武汉打来的电话。在告知已被录取的那一刻,我好像忽然喝了一杯冰凉的饮品,沁透心脾,又激动万分。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以后到了华师一定好好读书,努力做学问,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固也先生的知遇之恩。

年9月,我又一次来到了绿树葱茏,大师云集的桂子山,正式成为了华师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从此有了与先生经常接触的机会。固也师为人谦和,处事妥善。每次与先生在一起谈天说地,都有如坐春风之感。老师在历史文献,尤其是唐代文献上造诣精深,但我的兴趣点却一直在思想史方面。对此,固也师非但毫不为忤,而且积极支持我去自己喜欢的领域开拓进取。

记得博一有次上课,老师送给我一本他的博士论文——《管子研究》。这是一部从文献学角度对《管子》一书进行独到探讨的学术大著,结构宏大,逻辑谨严,论析鞭辟入里,且高屋建瓴,多发前人所未发。固也师曾谦虚道,这是他读博期间的游戏之作,算不上自己的代表著作。然后又信心满满地说,即便如此,可能很多人耗尽一生的精力也达不到这部作品的学术水平。我们读后都深以为然,钦佩之至!

由于一直感念先生的知遇之恩,尽管我个人的学术兴趣与固也师迥然有别,但我仍然想让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与先生的博士研究领域相映衬。经过博一上半年的认真学习和不断思考,我把眼光放在了《晏子春秋》思想的研究上。据史载,管仲和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最著名的两位贤相,历来并称于世,司马迁还在《史记》当中把二人合传。又考虑到关于《管子》的思想,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然汗牛充栋了,以我当时的水平再想有所突破可能很难,而探讨研究成果较少的《晏子春秋》的思想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当时我认为这样就可以与固也师的博士论文选题遥相映衬了:一者管子,一者晏子;一者文献,一者思想。当然这仅仅是选题上的映衬罢了,至于学术水平,我是万万不能望先生之项背的。

然而,在这之前,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的邵先锋教授已经出版了两部关于《晏子春秋》思想研究的专著。所以论文开题之时,有的老师就对我的选题表示了担忧,固也师偶尔也会有点犹豫。但这些都没有让我动摇,更没有退缩,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对《晏子春秋》思想探究的道路。

在今后的日子里,为了得到固也师的支持,也为了让先生宽心,我每写完一节或一章都会先发给老师批阅。老师也颇有耐心,每次都把修改意见及时地反馈给了我。对于先生的建议,我都十分珍视,依照修改论文,使得文章增色不少,直至最终结稿。中途,固也师还专门托人请邵先锋教授为我惠寄了其已绝版的著作《晏子思想研究》。战化军教授的《晏婴评传》一书刚刚出版,他就邮寄给老师请求批评指教,老师也及时转赠给了我,让我仔细参考。这些都让我很受感动,惟有尽力写好论文,才能不负老师的殷殷期望。

为了证明自己写作的原创性和观点的新颖性,读博期间,我就把写成的章节陆续投稿发表,前后共刊发了十几篇论文。从而解除了老师们对我博士选题的忧虑,并在答辩之时得到了熊铁基老先生的肯定和赞扬。

这也算是我对固也师知遇之恩的一点报答吧。尽管此前我从未对人说过,先生也一点都不知情,还尽管我的博士论文质量与所期望的仍有一定距离。

去年冬天,我给九江学院投递了求职简历,固也师得知后,积极主动地帮我联系了在那里工作的一个师兄,请他方便的时候代为照顾。九江的面试很顺利,我也被成功录用。虽然后来出于一些不得已的缘由我毁了约,但每每想起老师的热忱,我都感激不尽,同时也愧疚不已……

“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我已经离开华师好几个月了。今年10月20日凌晨一点左右,我还未完全入睡,朦胧之中听到手机响动,挣扎着爬起来,打开一看,竟然是固也师从山东发来的祝贺短信:

“来淄博开《管子学刊》30年周会,看到大作,简洁、全面、不错!”

老师说的是我近期发表在《管子学刊》上关于“《晏子春秋》思想研究综述”的论文。这条信息虽只有短短数十字,却饱含了一位热忱负责的老师对弟子的肯定与期许。学生已经毕业,老师还如此挂怀,让我在北方渐寒的深夜里,感到了绵绵的暖意……

老师,我永远是您的学生!

作者简介:

贾海鹏,级国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蔡鹏

长按指纹

一键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