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只能这样度过一位大学英

学期结束,暑假刚至,又有不少平时不努力上课睡觉,非得在考试前后才来老师面前刷存在感,求分、求过的学生。

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剧照

面对这一地鸡毛,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又开始思考人生了。你说说,大学英语究竟教个啥、学个啥?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究竟图个啥?

我的前半生,难道只能在浑浑噩噩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度过?

第一个问题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是什么;

二是社会或者政府对英语学习的期望是什么。

而不幸的是,这两者实际上并不完全吻合。

曾有两三位同学私底下跟我说,希望平时在公共英语课上接触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文视听素材,了解英美年轻人的生活、想法,乃至可以换个视角看中国;一项针对余名大学新生的调查也显示,他们在大学里最想学的英语能力是听和说,与自己专业或今后工作有关的英语则排在第三位。

设计英语学习产品,要抓住中国人的痛点

但是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温总理也曾在“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表示——他希望所有的课都能用英语上,并不是因为他崇尚外语,而是因为他认为我们需要与外界交流想法。

社会或国家层面的这个需求是有现实依据的:就我所帮忙修改、润色过的国内理工科英文论文来看,多数论文的语言表达都有不准确、不连贯的毛病;很多时候光看英文我简直无从下笔修改,需要屡次跟作者本人协商才能确定TA想表达的含义。

基于此,有学者强烈建议在全国高校铺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也就是学术英语和工作英语的统称。

其中,学术英语主要教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型学术英语课程(skill-basedEAP),以及基于专业内容的学术英语课程(content-basedEAP)。

而与ESP相对的其他英文课程,例如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通识课,是个性需求,可以作为学校的公共课程开设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通识课。

但是即便我们全面铺开ESP,也还是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专业内容的学术英语的“专业程度”到底应该到什么地步、大量的在职公共英语教师并不具备跨学科的积累,他们是否具备转向ESP的动机或意愿……这些都是管理者及实践者都需要关心并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ESP之前的所谓“综合英语”有什么问题呢?窃以为这种定位不清、目标过大的课程其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简单延续。

比方说,让笔者深感无奈的某套中国出版的《XX英语教程》,每册教材涵盖至少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互相独立、联系较少的话题,每个话题仅仅包括两篇文章。

私以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这种浅层的、碎片式的阅读和思考并无太多裨益。所以,随着中小学在校生英语能力的逐年上升,这种简单延续势必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然而这种英语能力逐年上升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外语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明晰、改革“综合英语”课程。

一本原版英语教材(与文章内容无关)

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除去那些英语专业里下定决心要在英语语言学、文学、教育里钻研一辈子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英语图个啥?

年华东师大的一项比较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知情者访谈表明:在中日韩俄法巴西等六国,英语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主要局限在升学和校内学术活动,其次才是出国事务、旅游观光、接待游客等有限事务(邹为诚,)。

所以归根结底,英语教育在基础和高等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因而在民众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英语泡沫”,即英语学习的要求更多是在社会逼迫和各方博弈下的结果,并不反映个体的真实需求。

读到此有人可能会说,全球化的状态下(虽然现在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端倪,但全球化的现状仍在),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仍然会经常用到英语呀。然而从这样的人群占我们整个国家的人口比例来看,这是极微小的部分。而教育产品、求职市场、生活范围的全球化恰恰正是许多(可以说所有)中产阶级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以至于私立英语机构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希望孩子是将来能够在全球化里分一杯羹的少部分人。这种狂热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购物广场上布满整条街的外语教育类广告中可见一斑。

某英语培训机构在地铁站投放的广告

外语教育产品的火热,不仅体现了家长们为了给子女创造、保留尽可能多的教育工作机遇而生的强烈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同时也暗含着公立英语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往,有能力购买优质的市场化英语教育产品的人群,其英语水平势必远远超过没有这一能力的人群。因此维护社会公平的出发点来看,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公立教育系统内坚持甚至加强英语教育的地位。

在任何时候,教育都是社会问题: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牛校和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差距、实践者的意愿与能力的欠缺、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不合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必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界相关协会和研究机构、学校、商业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事业中每个参与者都应当参与教育问题的解决,否则我们只能实现局部的、微观的改良。

在庞杂的问题面前,每一点进步都值得庆幸,但是在太多时候,要维持这种微观的改良着实不易。

参考文献:

KirkpatrickA.()LanguageeducationpolicyandpracticeinEastandSoutheastAsia.LanguageTeaching,50(2):-.

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外语教学》,33(3):47-54.

文秋芳()法国与俄罗斯中小学外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外国语》,37(6):11-18.

邹为诚()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45(3):-.

LL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gjbz/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