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所阐发“新政治人类学”暨“政策人类学”等学科范式,迫切呼唤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的“春天”!迄今,它刚满四周岁,仍是学术界很不显眼甚至有些“扎眼”的“丑小鸭”,但期待它有朝一日凌空翱翔。《政治人类学评论》是目前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即便英语文献的全球范围内也仅存二三——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与交叉领域,具有交叉跨学科的潜质与特征。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政治人类学评论》所阐发的“新政治人类学”范式,表现为“政治学科学化”“政策学真理化”“‘群众路线’学术化”等内在逻辑,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与“有序元素”(orderedelements);具体体现在“五四”学术框架,即“学科基质”的“五化”过程(政治学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化、民族志写文化、管理学人性化、政策学真理化),与“有序元素”的“四要素”组合(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等辩证统一上;并围绕着“权力-权利”博弈的逻辑主轴,演绎出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10辑)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新政治人类学”在政治与行政实践中必然演化出“政策人类学”等知识新语境——传承政策科学与领导科学的全部精髓与核心内涵——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精髓要义和沿袭拉斯韦尔(HLasswell)关于科学服务于民主的思维初衷。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活的化石”,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范式创新的不二选择;“政策人类学”学术内涵“五性统一”,具体表现为“内在问题导向性”是研究动机,“参与观察性”是研究方法,“互为他者性”是研究态度,“利益公共性”是研究目的,“政策科学性”是研究检验,并内嵌着互为一体、良性循环、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内在整体性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是“政策人类学”“活的灵魂”,学术化“群众路线”将以我党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来统率领导科学,由中国话语泽被普世学术。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是意识形态化的“政策人类学”,“政策人类学”是学术化的“群众路线”!
正因为此,《政治人类学评论》同仁将有志于学科开放的“超度”和学术共享的“涅槃”!
学科开放的“超度”。“超度”在这是指“超越”学科的高度、广度、幅度、速度等种种限度。人类知识根据某种共性特征进行分类而形成不同体系即学科(discipline),但同时也无中生有地树立起种种“知识壁垒”,形成众多“知识关税”,产生惊人“交易成本”。学科开放,并不是简单地“公开”学科知识与开放知识体系,而是破除“知识壁垒”,实现知识“零关税”,把“交易成本”减少到最低甚至是“零”。
学术共享的“涅槃”。“涅槃”是指浴火重生的复活境界。人类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即为学术(academia),但同时也衍生出种种“学术圈子”,形成众多“学术山头”,滋生惊人“学术腐败”。学术,本身是思想自由的载体;而今,反沦为限制自由、禁锢思想的藩篱!学术共享,并不是简单地“让与”“赠与”等施舍,而应是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从自封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从自为到自在、从自闭到自由的精神升华。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这正是《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同仁的“中国梦”。
1公共服务购买中的制度逻辑与行动策略
——以S市JD区助残服务购买为例/吕纳
2匮乏阈限内的政府默许:个体弈争模式
——以A市B区L庄城中村为例/刘怡然
3“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
——以F市NH区L街道为例/申可君
4一线项目社工的规制空间与行动边界
——以S市L社工机构三个项目为例/范雅娜
5夕阳下的胡同与朝霞里的胡同社区
——以北京市D区JX社区为例/魏霞
1城市组织中的社会 ——以广州西街社区组织为例/余冰
2 回归政治社会的社区治理 ——以贵阳市“乌当社区”为例/谢蕴枰
3 “类科层体系”背景下城市社区的权力运作逻辑 ——以浦东梅园小区为例/金桥
4 社会组织与城市社会基层治理转型研究 ——一项基于上海市T街道的个案研究/杨艳文
5 主动选择性依赖下的基层党组织创新权力来源 ——以上海市L社区为例/谭婷
1 “水案”中国的治理性失衡 ——以漳河上游流域的村落水纠纷为例/牛静岩
2 拆迁政治的经纪选择全景——以豫中前河村为例/孙敬良
3 新兴组织权威与村庄秩序重构 ——以晋西南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为例/张芳芳
4 文化与民间权威——路村“重建村庙”的政治学研究/李晓斐
1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 ——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张雨龙
2 乡村权力多元与乡土秩序重构 ——以赣西村宗族权力与政府权力冲突互动为例/谢建社
3 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 ——以皖中DG村“老板”村干部为例/秦海燕
4 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 ——以“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为例/郭 亮
5 乡村集市中的权力整合 ——以川东圆通场的废兴个案为例/吴晓燕
6 “寺庙重建热”中的乡土秩序重构 ——以J村社区为例/骆建建
稿约及体例《政治人类学评论》(PoliticalAnthropologyReview)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筹备)主办的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半年刊),从第7辑起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一稿约
具体投稿联系方式见最下方:
1.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来稿由专家匿名评审,评审仅以学术价值为标准。稿件编辑严格实行“三审一读”定稿制度。
2.本刊主要刊登尚未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以3万字以上为宜,凸显对某一类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洞见;特别欢迎以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论著材料(每文摘编3万字以上)投稿。
3.本刊所发文章均为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不代表本刊意见。凡涉及国内外版权问题,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法规执行。
二撰稿体例
1.中文标题为宋体、三号、加粗;副标题,另起一行,宋体,小三。
2.作者名为楷体、四号,作者名间空2格。
3.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字体为宋体、小五、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4.中文摘要为仿宋、五号字体,1.5倍行距。
英文摘要中的主体内容均为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1.5倍行距;注意文中的双引号都要保持一致,用英文双引号,凡是英文书名一律用斜体,不加书名号。
标题黑粗字体,小三,居中;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字体,姓全部用大写字母,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括号中的单位名称,宋体,小四。
“Summary”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四、加粗。摘要段前下拉间距4行,与作者及单位有一定间距。
“Keywords:”首行不缩进,黑体小四,加粗,而每个关键词,宋体小四,不加粗,之间空两格隔开。
最后结尾处的译者、校者姓名,中文,小四,宋体加粗。
5.各级标题:
一级标题须用“一、”、“二、”、“三、”……,宋体,四号,居中对齐,段前段后间距1行。
二级标题须用“(一)”、“(二)”、“(三)”……仿宋,小四,左对齐,首行缩进2字符。
三级标题须用“1.”、“2.”、“3.”……宋体,小四,左对齐,首行缩进2字符。
6.正文为宋体、小四字体,1.5倍行距,英文部分为TimesNewRoman、小四字体。正文中引文段前段后间距1行,字体为楷体、小四号字体。正文所有标点符号均为中文全角格式。
7.图表:应分别连续编号,并注明图名、表名;图号、图名置于图的正下方,表号、表名置于表的正上方;引用的图表或数据须在图、表下注明出处。
8.数字用法:执行GB/T-《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9.译名:(1)正文中第一次出现重要的中译学术术语时(常用的除外),应用括号标明外文原文;(2)正文(不含夹注)中的外国人名应采用中文译名(除熟知的人名外,一般应用括号注出原外文姓名);(3)译名须统一,以学术界的通用译法为准。
10.注释:
(1)采用页下注,全文用①②③……,每页重新编号;字体为仿宋、小五字体、单倍行距。
脚注格式:中文著作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示例: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外文著作
[国籍]作者.书名[M].译者名,译.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示例:[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
若多个译者;
示例:[法]基佐.欧洲文明史[M].程宏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
期刊类
作者/文章名[J]/期刊名,年份(第多少期).
示例: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J].开放时代,(7).
(2)互联网上引用的文献不能作为正式参考文献列入文末参考文献栏中,一律作页下注处理。网络文献的页下注格式:作者名:“文献标题”,引自“主页名称”(网页地址),年、月、日。页下注字体为宋体、小五字体、单倍行距,编号①②③……为顶格,以下注内容空两格。
11.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为黑体、小四号、加粗。中文文献为宋体、五号。外文文献为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均为15倍行距。
(2)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分别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以作者姓氏英文字母A-Z为序排列,中文译名以译名的首个字母为准。
(3)中文文献应标明文献类型(著作为[M],期刊为[J],汇编为[G],学位论文为[D],报纸为[N]);外文文献中的论文用引号标明,著作(包括文集)及期刊用斜体标明;参考文献的格式为:“作者名.出版年份.文献名称[文献类型]文献出处(卷期次).出版地:出版者.”;相同作者的多篇文章被引用时,则从第二篇起,用“——.”代替作者名。
例如:陈春声,,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G]//黄宗智,编,中国农村研究(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建辉,,政治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世纪后期国外政治人类学研究的趋向[J].国外社会科学(1).
和少英..政治人类学浅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4).
(4)外文文献,作者(无论原名或译名)均须写出完整的姓和名,中间名可缩略表示;多位作者的,第一作者按照“姓,名”格式,其余作者按照外文姓名的正常顺序,即“名姓”,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外文著作类文献均为斜体,出版社前列出版地点。
例如:Fortes,M.,E.E.Evans-Pritchard.AfricanPoliticalSystems.Oxford:Oxford.:48.
Lewellen,TedC.PoliticalAnthropology: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London:BerginandGarvey.:58.
编辑部联络方式
主编:陶庆博士
邮箱:ta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