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嘉宾
袁成: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广州市教育家首期培养对象、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名教师、广州市白云区首批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
教育理念:教育,为了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
经典导读
鲁洁,女,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鲁洁德育论述精要》集中反映了鲁洁教授在德育原理研究上的思想。她对德育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本位论,试图从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德育,把道德作为个体对美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种对社会引导和超越的力量。该书在批判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批判当代道德教育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建构了有“人”的道德教育,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就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生活德育理论。
读者心得
一生所爱
——共读《鲁洁德育论著精要》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袁成
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守护学校抗击疫情的那段“漫长”的岁月里,我热爱上了一本书——《鲁洁德育论著精要》(以下简称《精要》)。近一年来,它陪伴我走过了阴晴圆缺,经历了喜怒哀乐,不曾分离。这是一本让我一读想读,常读常新,常令我感动的好书。
《精要》是在鲁洁先生(以下简称“先生”)的后学弟子、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指导下,由其门生夏剑和侯彩颖博士根据先生的14部代表性教材、著作,以及82篇论文、先生与弟子的对话精选编著而成。“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因为热爱。”这是先生在卸任20年之久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德专委”)主任委员职务时说的。一本薄薄的《精要》,浓缩了先生一生所爱,一生治学,一生为师,一生为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是把自己完整地嫁给了中国道德教育的人。自有“应试教育”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为教育的沉疴,迄今为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教育人深知其原因复杂且盘根错节,非一人之力,非口诛笔伐,非短期内所能根除。于是,愿一生扎根德育研究的人,便寥若晨星了。然,先生却常在很多场合引用《浮士德》里的诗句表明其心志:“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先生的决然选择,以及对舍我其谁的学术担当,固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豪迈,也有些悲壮,但她的选择却是死心塌地的,所爱无怨无悔,所行一往无前。
先生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生人,见证并经历了中华民族摆脱外辱、争取独立、奋发自强的苦难历程。“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之梦,深深根植于先生这一代学人身上,矢志不渝。
学术就是自己的生命,学术之外无其他。年,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之托,毅然挑起了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重担。先生接受弟子冯建军教授采访时说:“面对我们国家思想品德课的现状,一种不受学生欢迎,甚至被否定的现实,我们这些所谓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觉得自己既然搞了德育这一行,对于当今中小学德育课的现状,就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指手画脚,去抱怨,去批评。再说,德育课程是一个新事物,本身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古稀之年,我愿意再接受一次挑战,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结束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不后悔。”这就是先生,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学术挚爱一生且只为学术而活的人。
先生立足中国大地,是道德教育人学思想的建构者。从《精要》以及先生的其它文章中不难看出,先生一直把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坚持教育的人本性。
借助马克思所说的“有生命的个体人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先生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于是她进一步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世界历史的人,这是一个关乎人的全新的观念,即培养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共在型独立人格,就是自身的独立存在、与他人的共生。共生性是一种新的人的结合关系,它既内含着独特性、多样性的个体价值,同样也显示当代人在价值上的普遍相关性。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恐怖问题、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突发问题、世界霸凌问题等的有效解决,培养具有解决世界问题的共在型人格的人,是世界各国教育新的使命。
教育的基点是现实的人,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是使人成为人,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更有意义的人。因此,在教育价值判断中,教育人要自觉地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自身生成发展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对教育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先生在《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一文中指出:“道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