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文献资料选编之五
——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立品教育咨询中心宁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年轻一代的成长,事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涵盖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大评价对象,五类改革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相对于学校而言,如何落实好改革学生评价是重中之重。本资料集的内容聚焦于学生评价,选取范围侧重于近二至三年的文献资料。个别视角因资料较少,可能有所延伸,但也坚持了近期性的原则。
文献目录一、学生评价的意义
01学生评价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02学生评价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意义
03学生评价改革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最硬的一仗”
二、学生评价的概念与特征
04学生评价的定义和发展
05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06发展性学生评价:内涵、范式与参照标准
07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评价的新特征
三、学生评价的回顾与综述
08“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问题现状及改革策略
09从理念到行动:当前我国学生评价研究综述
四、国外学生评价的体系与特点
10.国外招生中学生评价的实践特点
11.美国高中的能力档案评估体系(MBS)的内容解读
12指向学习的学生评价体系:加拿大安大略省
五、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3.中小学学生评价工作面临的困境14中小学学生评价的异化现象及内因探索15.我国中小学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16.核心素养下我国已有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17.当前学生评价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学生评价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0.核心素养下我国已有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21.初中学生评价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2.传统小学生评价制度的局限24.当前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25.当前学生评价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阻碍26.“理解”的迷失:当前学生评价中“理解”的困境
13.中小学学生评价工作面临的困境1.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理念日益固化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学生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发展性和客观性依然较为缺乏,很多学校和教育部门以测验和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衡量标准的现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就算是同一个学生,其表现的优劣,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也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优秀,但生活自理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却很一般;有的学生智育发展水平很高,德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却又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表现良好,但社会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却又相对匮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表明了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而不是仅仅以学习成绩为重。如果以测验和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些学习能力出色、智育发展水平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无疑是“符合标准的学生”,但这种学生又不符合我国对中小学培养目标的标准和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学生似乎又是“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一个学生既是“符合标准的学生”又是“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二者之间显然是矛盾的、互斥的,这种现象很容易使评价工作进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2.学生评价过程中的主客体错位可以这样说,世界教育的历史,就是使儿童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运动与斗争的历史。但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中心”的思想始终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近年来涌现出很多诸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学生双主体”等多种关于师生关系的新理念,但就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说是课堂中的绝对主导,学生大多只能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学生作为学生评价中毫无疑问的主体,理应拥有对自己和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利,但在以往的学生评价中,扮演着评价主体的却始终是教师。这种评价往往是单方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反馈能力较于成人还尚显薄弱,通常不能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客观、正确、理性的分析和反馈。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之间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互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可能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态度、评价等而改变对对方的评价。
这种教师作为主体的教育评价活动具有很大的弊端。在物理学中存在一种“观察者效应”,即观察行为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观察者效应”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同样存在,就像已经被实验验证过的“罗森塔尔效应”中所展现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当代教育学者也早已对这种现象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