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工作论文”是本刊录用但处于编辑过程中的稿件,以作者原稿形式推出,在正式出版前供广大读者研阅,若引用请以最后纸版为准。----------[摘要]朱小蔓教授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先驱,她的情感教育思想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的第1版于年出版,至年第3版再版整整26年。值此之际,对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进行梳理,不论对于提升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还是对于增强情感教育理论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具有丰富的人生成长体验基础、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研习伦理哲学理论基础,并随着她从南京师范大学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的岗位转变,以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情感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理论、情感性素质教育模式理论、情感性教师教育理论、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理论、课程与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论、特殊儿童情感关怀理论、情感文明与教育理论等。总之,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是对我国教育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的教育理论,也是对我国情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教育理论,更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我国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关键词]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情感性素质教育;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情感文明[作者简介]马多秀,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陕西宝鸡)朱小蔓教授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坚持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以“情感”之眼来思考教育问题,在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年9月,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1]再版,距离年5月第1版出版已经整整26年。值此之际,对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和时代贡献等进行系统梳理,不论是对提高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还是对增强情感教育理论自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产生的标志是年《情感教育论纲》的出版。任何教育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与思想者自身的时代背景和经历体验密切相关的。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厚的个人成长体验基础、教育实践基础和哲学理论基础,是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和碰撞、共同发酵和催生的产物。
首先,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情感教育思想产生奠定了个人成长体验基础。朱小蔓教授于年底出生于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经历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各种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她的情感教育思想产生的鲜活源泉,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家庭遭遇和个人下乡插队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情感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
朱小蔓教授的父亲朱启銮先生是一位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学生时代任南开中学和北平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了天津纪念“9·18”一周年活动和北京“12·9”运动,而且,在白色恐怖年代,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然而,文革时期,她的父母却被关押审查长达13年。在文革期间的年到年,朱小蔓教授随着国家号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农村插队生活,这段经历让她吃了很多苦,也受了很多累,但是锻炼和磨砺了她的坚强意志。朱小蔓教授在讲到这段经历时候,多次深情地回忆,那时候她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制图,心里想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民修水电站,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跟农民朝夕相处,从农民那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