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近年来,高等院校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考核屡屡引发争议,一些人对近代中国的“少年成名”时期颇为怀念。那时20出头便任名校教授、30来岁主掌名校者大有人在,全国出现了一个30来岁少壮派的洋派名教授群。
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是近代中国独有的现象,这看上去是教授年龄问题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问题,实质则更为复杂,其背后牵涉中国学术的独立性、自主性问题。
作者分析,从清末开始,新式高校勃兴,高端新式学人供不应求,教授缺额严重依赖于留学归国人员,使后者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许多本土学者却被挤压。年从北大毕业的陶希圣,因出身本土,只能挣扎于下层知识界;年萧一山以北大高材生的身份往教清华,深得梁启超欣赏,然而只能屈居为讲师,张恒寿年大学毕业,年进入河北师范学院后仍是副教授,当时已年届半百。这无疑使中国的教师评聘被外国学位所绑架。它不仅造成教授队伍良莠不齐,也严重扭曲学术制度,恶化学术生态,从深层上威胁中国的学术自主和教育独立。这是当时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条件下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从年开始,师资评聘渐趋合理,到年代后期,师资质量和学术水准大幅提升。合理的教师评聘制度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的知识生产和学术独立,为民族独立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指出,在当时的学术界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欧式社会科学大规模地在世界各地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西方文化附庸国和学术殖民地时。面对压力,中国学术逆势而上,逐步挣脱西方笼罩,形成自主性,日趋接近学术独立之鹄。这段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日后的求索提供了诸多镜鉴。
本文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原题为《教授低龄化是国家学术依附性之表现——近代中国“少壮派教授”现象发覆》。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教授低龄化是国家学术依附性之表现
——近代中国“少壮派教授”现象发覆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知识界的研究已相当深入系统;对大学教师的来源、结构、流动、成果及待遇等问题,都已涌现一系列成果。然而,对其年龄问题,却迄今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