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经典良方,关于它的来源,被

人世间,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有的人经常引用的名人名言,完全是“剧情需要”。比如,当年有部电视剧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话出自《飞鸟集》。然而,翻遍《飞鸟集》,却并没有这句话。又比如,网传莎士比亚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可是翻遍了《莎士比亚全集》,并没有找到这句话。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像只能用“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者“我没有说过”来回复。

其实不仅名人名言被以讹传讹,有一些中医方剂的来源也被以讹传讹。比如,六君子汤,在《医学正传》里提到,引自《局方》,但是翻遍了现存的《局方》,并没有发现这个方剂。又比如,近几年网传的一个很火的降糖方剂——蜂瓜茶,被传为是传统降糖茶疗名方,始载于《石室秘录》,由桑叶、苦瓜、槐米等配伍,然而,翻遍《石室秘录》,查无此方。还比如,说五子衍宗丸最早出自《丹溪心法》,但是,翻遍了《丹溪心法》全书,并没有找到;还有人说,失笑散最早出自《中藏经》,但是翻遍了《中藏经》,也是一无所获。

对于中医方剂的来源不严谨,还不止这些,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经典良方——独参汤,关于它的来源,也一直被误传了很多年。提到独参汤,关于它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有说出自《景岳全书》的,有说出自《十药神书》的,有说出自《伤寒大全》的[1]。由于有些版本的《方剂学》教材以及一些《汤头歌诀》的注释版本,都是以《伤寒大全》作为独参汤的最早出处。在过往,出版业和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时代,很多经典著作的传承除了印刷之外,更大部分需要靠手抄,那么传抄错误难免会发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来,逐渐有人对独参汤出自《伤寒大全》一说,表示怀疑。宋承吉教授,从哈尔滨的图书馆到国家图书馆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乃至全国搜寻《伤寒大全》,结果在书目中未曾查到《伤寒大全》;后来又从《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中,统计了含有“伤寒”二字和与伤寒内容有关的著作部,唯独不见《伤寒大全》[2]。而对于独参汤的最早记载,宋承吉教授坚定的认为,最早出自《十药神书》[1-2]。

对此,我们也查遍《中医文献学词典》[3],也并未找到有“《伤寒大全》”的词条。为了溯本求源,我们还查证了很多文献,结果都找不到《伤寒大全》的相关记载。这就奇怪了,作为中医界赫赫有名的独参汤,怎么可能会记载在一本不知何人所作、不知何年所写,甚至连书名都查不到的“空号图书”呢?因此,对于独参汤的首载,只能暂时排除《伤寒大全》了,而相比较,《景岳全书》和《十药神书》,那自然是《十药神书》更早,所以,根据目前的文献考证,独参汤的最早来源,应当是元代葛可久的《十药神书》[4]。

那么,对于独参汤首载于《伤寒大全》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据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应当是源自《汤头歌诀续集》[5]。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载,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独参汤无论首载于哪部古代经典,都不影响它的临床疗效,《汤头歌诀续集》为独参汤写了一首方歌:“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5],也足以说明独参汤的妙用,这可是运用得当,可以“起死回生”的“神仙方药”。

葛洪在《抱朴子》中引用了一个谚语,“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这也告诫我们,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事物的真相,“眼见都未必为实,更何况是耳听”,所以,大唐药王在《大医精诚》中说,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议论人物”,因为,有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听到的,与事物的真相无关。近年来,关于赘婿的网络爽文和网络小说爆火,其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有眼不识金镶玉”,到最后“自己变成小丑”。更何况,古往今来,“鲁鱼亥豕”、“己三帝虎”这样的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之事,还少吗?所以,古人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要有一种学者精神,要求证、要考证。

参考文献[1]宋承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的“独参汤”应正本清源[J].人参研究,,(3):2-4.[2]宋承吉.关于独参汤首载在《方剂学》中存在的讹误[J].人参研究,,(3):28-29.[3]赵法新,胡永信,雷新强,等.中医文献学词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4]何振中.理虚元鉴、十药神书、慎柔五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汪讱庵,严苍山.汤头歌诀正续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anshijie.com/cksl/2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