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梁军
开场白直接亮明我的观点:
其一,我们要夺回被污名化的公共知识分子称谓;
其二,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屈指可数。
原有的知识分子定义早就过时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探讨一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我确信,我的观点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不喜欢严肃话题、不接受新概念冲击的,现在就可以划走。坚持看完的,文章末尾设置了彩蛋,给您看好玩的东西。
今天要探讨并重新定义:
1.知识阶层
2.知识分子
3.公共知识分子
最近刷到几个视频,都是有关知识分子定义的,观点大相径庭。
先上素材——
温铁军:今天的知识分子是职业的,而非思想性的。我们其实没有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是法国人创造的一个概念。这概念并不意味着你有多高的学历。哪怕你贵为博士、教授,你如果没有一种秉持人类良知、对社会做批判的能力,你不叫知识分子;哪怕你没有学历,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你坚持了做人的基本良知,你对这个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做了批评,你也可以被叫做知识分子。
戴锦华:知识分子跟知识多寡无关,跟一种社会自觉和社会选择有关。什么是知识分子?就是超越你的专家身份,而认为我承担着一份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当面对暴力、面对强权的时候,选择挺身而出,选择可能舍弃身家性命,来为弱势群体代言,为之发声,为之抗争。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是知识分子;你不做了,回去当专家了,你就不是了。知识分子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身份,不是一个稳固的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的选择。
何祚庥、庆承瑞:按照现在的定义,大专以上的毕业生算知识分子。中国旧社会一共5万知识分子,只有工人阶级的1%,不可能设想他能起很大的作用。现在的知识分子上升到2.18亿人。不要以为就只是我们在座的这样的人,或者是在学校里面教书的人、做科学研究的人。现在中国的企业家有多少是知识分子?很多了,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所谓的民营企业家,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中出来的。快递小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要靠两条腿跑,他一天能够赚多少钱?能够送几份商品到你家里头去?他有手机,能马上通过网络跟你联系,他一天能跑多少家?这都是知识分子的创造。宏观地讲,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人的脑力劳动得到的结果。快递小哥也不是纯粹的无产阶级和体力劳动者……
稍微点评一下。
温铁军和戴锦华的定义,内核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差异。
温铁军强调知识分子必须秉持社会良知,不限于文化知识高低。由于“社会良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谁都可以说自己的主张出于社会良知。因此,温铁军的定义虽有温度,但缺乏精度。
戴锦华虽然也认为知识分子跟知识多寡无关,但还是突出了“专家”这个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有边界的。但是戴锦华更进一步明晰了“社会良知”的指向,那就是为弱势群体代言。这样的定义不仅极大地缩小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规模,而且把当下那批臭了大街但依然风光无限的“公知”排除在外。“挺身而出”和“舍弃身家性命”,更进一步使得知识分子成为凤毛麟角的极少数。
何祚庥、庆承瑞的定义只看受教育程度,甚至将下限直接定为大专学历,而且会用手机的快递小哥也算。这个定义,尤其是俩老的表述,恕我直言——耳不忍闻、惨不忍睹!我上面所说的文章末尾的彩蛋,就与这俩老以及另一位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名人有关。
由此看来,如何定义知识分子,即便如以上几位著名专家学者,也是看法不一,各执一词。普罗大众那就更加搞不清状况了。
我再次强调,这是一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
往小了说,大家都自以为是,标签可以乱贴或自封,知识分子,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被庸俗化、娱乐化乃至污名化。大家稀里糊涂,看着热闹,却也死不了人。往大了说,定义混乱,必然理性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知识阶层缺乏对社会良知、人性光辉、公平正义乃至主体意识的聚焦和共识。
下面介绍我的观点,每一节的小标题就是核心表述。
能用知识多寡来界定的是知识阶层而非知识分子
在重新定义知识分子之前,我们需要给出一个“知识阶层”的概念,用来替代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一定是极少数。由于其为数极少,大概率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开化教育等社会上层从事的活动中。他们居高临下,自带光环,自信满满,自命不凡。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类人被赋予了家国天下、济世救民的自觉,标志性的表述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里包含了温铁军、戴锦华所说的“社会良知”和“挺身而出”的意思。
当法国的知识分子概念传入中国,知识分子直接成为有文化的读书人的代名词,并没有刻意区分这一群体中谁有“社会良知”、谁会“挺身而出”。
新中国建立前后,由于政治上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又由于有文化的读书人数量极少,而且在立场、观点、形态、情感上,天然地、明显地与其他普通劳动者(以工人、农民为主)边界清晰、泾渭分明,所以“知识分子”成为一个阶层的定义,被写进了国家宪法和所有的政治文献中,直至当下。
在全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大面积普及以后,满大街都是具有正规学历的有文化的读书人,知识分子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才有了温铁军、戴锦华试图对知识分子的再定义,所以才有了何祚庥、庆承瑞秉持传统认知的2.18亿知识分子的笑话。
笑话归笑话。但是,如果我们在国家宪法层面,在政治文献表述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知识分子定义,怕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妥当的。
宪法中的表述有两处:
1.“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这个既非职业、又非阶级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了。
如果只是用于人群划分,也显然已经过时。
在工人、农民(还应包括公务员、军人、警察等)这些原以为都是大老粗的群体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早已司空见惯;在教育、科研、新闻、法律、文化等所谓知识分子密集领域,普通学历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简单地以学历、职业、水平来归类并标签化,你敢说谁是知识分子、谁又不是知识分子?
故而,我认为在定义知识分子之前,必须先给出知识阶层这个概念,然后才能在知识阶层这个概念和界限都非常清晰的群体中,析出知识分子的准确定义。
所谓知识阶层,也即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这个阶层完全可以、也理所应当以所受到的教育水平来划线。以前不管他,将来不好说,在当下中国社会,以大学本科来划线,容易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大学本科以上的,都划入知识阶层范畴。知识阶层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无关职业、职称、脑力或体力劳动、影响力、价值观。
然后,我们以知识阶层为本体,给非传统意义上的当代知识分子画像。
知识分子是漂浮在知识阶层之上的一个不稳定群体
其一,知识分子来源于知识阶层,因具有某些特定的行为表现,与一般知识阶层明显区别开来,是知识阶层当中的少数甚至极少数。
——知识分子肯定不是全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一点好理解,也只能这样理解。所以说何祚庥、庆承瑞定义的中国有2.18亿知识分子,确实是一个笑话。也正因为是“少数甚至极少数”,方显难能可贵,方才对得起知识分子这一称号。
其二,知识分子具备知识阶层的基本条件,但绝非知识阶层的代表或行业佼佼者。
——不能因为谁的学历、职称或学术地位高,谁就应该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只能代表他自己,不代表知识阶层,也不代表他所在的组织。在当下对知识分子的甄别体系中,确实存在一个学术地位鄙视链。许多认知和主张臭不可闻的人,就因为头顶着院长教授博导首席经济学家的光环,便被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光环,其实是在糟蹋知识分子的形象。
其三,知识分子自愿将其认知或主张,跳出从业领域和学术范畴,主动与舆论对接,与公众分享。
——这一点是知识分子最关键的标识。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一辈子只在他的学术圈层里做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偶尔参加论坛,也大都是纯学术性,与舆论焦点脱节,与大众关切无关。其他不从事专业研究的人,不管他的认知和主张多么惊世骇俗,只要他不跳出所处在的行业圈层,都只能算是工作交流,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温铁军所否定的那种“职业性的”,和戴锦华所否定的“一劳永逸的身份”。
其实,知识分子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舆论场上分享其认知或主张,而且这样的认知和主张往往还比较尖锐,与大众普遍的、官方主流的认知和主张相悖,因此在学术意义和仕途发展方面属于不务正业,极易惹火烧身。精致利己主义者认为这样的人好冲动、不成熟、不值当。而这样的“好冲动、不成熟、不值当”,也就是温铁军所说的“秉持人类良知”,和戴锦华所说的“承担着一份社会的责任”。
其四,知识分子应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能仅仅喊个口号或提出问题拉倒。
这一条件设置也非常必要。否则那些空喊口号的标题党,为流量而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自媒体都成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