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楠 语文,顾名思义,是一种承载人类交流沟通与思想发展的工具。因而就我们整体发展而言,语文教育异常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 常言道,孩童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不错的,孩童启蒙时期所学的东西,将会是这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对于一般学科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向上传承千年中华文化、向下开启未来绝学的语文了。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我个人还是我所熟知的语文学霸们,对语文的兴趣都是从小学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建立的。越早接触语言学科的学习,就越能启发孩子对语言学科的欣赏与分析能力。反之,若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只是学科示范而强求分数,则未免买椟还珠般失真了。 现阶段,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不断随之提高。这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语言学科,就讲究“听”“说”“读”“写”。科学的设计语文教学课程,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平均语文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有效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以启蒙阶段语文教育为先。 纵观以往,小学语文教育基本围绕应试教育而展开,多是强求句读之论而忽视了童稚对文字与文艺最纯真的感悟与理解。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提出将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挑战。 其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传统僵化,专业水平不高。小学生正处于蒙昧探寻时期且活泼好动,凡事都以兴趣为先。由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与崇高的语文情怀,用热情与耐心去引导学生。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基本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目的是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且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讲授水平高低无准且青年教师以高学历低水平居多,学生自然在无趣与无理中得不到任何语文之美,从而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其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适当的家庭引导,且社会思维中对语文学科学习积累了太多偏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于数理化的高分数、广用途,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去学语文,甚至产生了很多“语文无用”论。这些偏见,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从小便下意识地轻视了语文学科。 其三,忽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且存在“忘本”现象。教师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全局观。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也甚至出现无视情况。这样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化心理,自身便弱化了对语文的综合追求。缺乏人文精神关怀。 其四,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涵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不但包含着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还囊括着许许多多的常识。并且,小学语文课堂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功能。以文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思维的方式。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使基础年级的语文课失去了其本味与功效。 因而,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对语文教师专业水准的要求,如多开展学科教学交流,教学水平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其次,重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同时,也应该积极改革课堂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新媒体教学),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录入,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参与具有德育功能的语文课堂。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一定要与时代接轨,结合最新的教学政策做出改变与创新。在素质教育大标准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要传承经典、古为今用,起好语文教育的头。
本文来源:渭南日报